# 03《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對現在的生活不滿嗎?該重新為自己設計人生了

2019/09/28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今天要介紹的書是《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生命設計是每個人打從生下來開始就被賦予的一份作業,每個人必須在生活的過程中將它寫下,不管答的好不好,在生命的盡頭總是要交出來的。
書的作者 Bill Burnett 與 Dave Evans 是在史丹佛大學設計學程教授生命設計課的兩位老師,書裡涵蓋了上課中的精華,試圖以設計思考的油墨來填答人生這份作業。
自己的人生自己設計

生命設計的目的是什麼?

當我們進了社會後,開始了日復一日的例行工作,但捫心自問這份工作真的是我要的嗎?如果是,那麼恭喜你已經為自己的人生寫下了極好的答案,但如果不是,或許就該停下來看看這本書好好思考一下:這樣的生活真的是我要的嗎?
許多人覺得工作就是一種忍耐的過程,為了生活本就該忍,又或者工作的重點是要看來光鮮亮麗,可以聽到社會上對自己的掌聲,這樣的人生才是最棒而快樂的。但是書中提到真正的快樂應該是滿意自己的人生、享受自己的生活與工作才是,不為什麼,而是內心最真實的聲音。傾聽內心的呼喊、追求自己心之所嚮更是每個人生的終極目標,不論何時都不嫌遲。
做生命設計目的不是為了要成功,而是為自己打造一個真的適合自己、自己也想要的人生。

設計師的思考方式

生命設計到底要怎麼做,在做動作之前,書中給出了設計師總會隨身攜帶的幾個飾品,即作為一個生命設計師去設計生命時應該抱有的五種心態:
  1. 好奇心:人只要帶著好奇心,事事都會變得新鮮,處處也都會變得滿是機會。
  2. 行動導向:畢竟光說不練還是不行的,所以設計師會試著打造一個又一個的原型(prototype),屢敗屢戰,直到找到可行方案,甚至有時會發現問題與最初的想像有所落差。所以透過各種嘗試便是身為一個設計師的重要工作。
  3. 重擬問題:有時自己會被問題的框架限制住,透過重擬問題,我們可以協助自己判斷真正的問題到底是什麼,讓自己嘗試其他的解答方法。
  4. 覺察:在嘗試原型的過程中,不斷去反思現在所嘗試的原型是否合適,甚至有時必須要放手一些看似還不錯但普通的選項。
  5. 通力合作:優秀的設計需要靠許多人合力才能完成,有些好的點子甚至不是來自於自己,而是有其他生命經驗的他人,只消開口詢問,就可以了。
有了設計師的的基本心法,我們就可以開始利用各種工具來設計人生了。

自我檢視

設計人生,那自然是要先同理、瞭解你要設計的對象。包含對於生活的滿意度、喜歡或討厭什麼、對事情的先後順序等等⋯⋯。所以第一件事情就是探索自己。書中提供了下面三個工具來幫助你檢視自己的人生。
第一個工具:『工作/遊戲/愛/健康的儀表板』。書裡建議讀者去反思目前生活的各個指標,並設想有沒有要解決的設計問題。例如你相當重視健康問題,但健康指標卻常常表現不佳,這就意味著或許該做些什麼改變了。
第二個工具:『工作觀與人生觀』。書裡建議用哲學觀點來幫助我們思考。畢竟作為一個人還是要了解到自己的價值所在。
工作觀即是探討「為什麼要工作、工作的意義是什麼、什麼才是值得做的工作」。這邊探討的不是確切的工作項目或者薪水、或是一份有名目的工作,而是探討工作存在的理由或價值,像是做了能夠產生對社會有貢獻的工作、能夠友善生命的工作等等。人生觀則探討「我們活在世上是為了達成什麼、個人之於他人之間的關係又是什麼、自己的人生希望對這個世界有什麼樣的影響」諸如這些問題。而這些人生觀或工作觀不見得只有一個,作為人的我們是能夠同時往多面相發展的。
透過上述問題檢視自己的人生觀與工作觀是否有相輔相成、亦或者相異的地方。當工作觀與哲學觀愈能夠相互協調的時候,就愈能夠活出一致且有意義的人生。此時羅盤在手,便不太會在人生岔口迷失了方向。
第三個工具:『好時光日誌』,紀錄心流與精力狀態。心流,指的是一種在做事過程中能夠全神貫注、帶著轉瞬即逝感覺的狀態。而好時光日誌就是檢視自己對於做每件事情的心流狀態及所耗精力,思考在平常生活周遭,有沒有能夠耗費更少精力以及讓自己更常進入心流狀態的事物。

嘗試

充分瞭解自己後,再來要做的就是思考接下來的人生要做什麼了。
工作觀、人生觀為我們的人生帶來了方向;儀表板讓我們檢視目前的缺憾;好時光日誌讓我們知道我們感興趣的事物。接著我們便可以透過延伸好時光日誌裡是為心流的項目,去繪製關聯心智圖,探索有什麼樣的活動能夠彌補在儀表板中的缺憾同時也能夠依循工作觀與價值觀的步伐。
以幾個項目作為主軸,書中提出了一個叫做「奧迪賽計畫(Odyssey plan)」的工具,即替自己人生接下來的五年設想三個不同的計畫。有可能是目前現在正在做的事、萬一有意外會做的事、如果沒有錢跟面子的問題會做的事等等。接著,為每個計畫下名稱並提出執行三個這個計畫必須要解決的問題。最後評估每個計畫的向度指標,包含資源程度、喜歡程度、自信程度與對工作觀人生觀的一致性。那短期內接下來的人生便有了清晰的照明燈可以指引我們往前走。
開始動身。打造原型,即嘗試各種選擇是不是真如自己所想。畢竟在嘗試的過程中,有時會發現喜歡的事跟想像的不大一樣。書中有提到一個例子,有個人以為自己喜歡開店,便直接砸了一大筆錢打造了一間店,後來才發現真正讓他感興趣的是店裡的裝潢設計等等,對於處理供貨、管理、資金處理他可是一點興趣也沒有。所以這邊指的打造原型是指用比較簡單的方法先試試水溫,才不會落的像書裡那個人一樣白花了許多錢才得到這個經驗。
而在嘗試的過程中,也需要尋找能夠支持自己的團隊,跟他們分享你現在自己正在設計的人生。他們存在最大的意義並不是給你人生道路的解答,而是幫忙思考、觀察並尊重而在乎這趟探索的過程,讓自己能夠從別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人生,畢竟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有時聽聽別人的意見能更有所領悟也說不準。

困難

然而人生設計並不像是許願那樣美好,每件事情都能夠說到做到。在這邊要分享三個書中提到的困難。
第一個困難稱為「重力問題」,即難以改變的問題。
設計出來的生命地圖或許相當理想,但是卻是無法長久實現。像一間公司理念再好,但如果沒有足夠的商業模式去支持其運作還是很難維持。又或者因為現實考量而難以達到的問題也是重力問題。舉個更明白的例子,有人希望可以靠每天寫新詩過活,然而就現在臺灣的出版市場,要純粹靠寫詩養活自己真的很難,基於消費者閱讀習慣的改變導致我們的計劃路線難以達成時,這就是重力問題。
那這時要怎麼解決呢?有一個良方是把它當成興趣就好,去找其他能有較多獲利又能夠達成自身目標的工作。另一個良方是發展相關業務,例如決定要寫散文,但同時還接演講、舉辦寫作課及參加比賽等透過其他的管道來維持收入。簡而言之,即個人商業模式並非全靠受到重力問題的工作來支持。
第二個困難就是有了確立的目標但是卻不得其門而入。多數人找工作的方法不外乎人脈關係再來就是數字網。但通常從這邊找來的工作往往都不見得理想。原因是真正比較好的工作,資方比較願意給值得相信的人而不是一個在網路上的陌生人。於是,我們應該重擬問題,找工作時把自己想成是在試探工作機會,而不是單純在找工作。
書中建議與自己想嘗試的原型的目標,也就是正在做那份工作的人,試著與他們聊天,問對方工作的內容與對工作的感受,藉此來「建立人脈」,也增加對那份工作的瞭解。往後對方很有可能因為認識而在找你過來,這就是一種為將來的工作機會鋪路的方法。
第三個困難則是經常失敗。不可免的採用這種不斷嘗試的方法,在過程中總會遇到各種不順遂,但是這些不順遂原本的目的就是讓人去學習。透過短暫的經驗,知道現在在做的事情到底是不是自己喜歡的。所以失敗是必然的,但是身為設計師的我們,就是透過不斷的失敗,反覆的測試,最終找到自己可接受的答案。

生命設計是沒有止境的循環

生命設計,只要我們活著就不可能有「解決」的一天,面對這個問題,我們不用去思考終點,只要不斷的往前看,讓自己以越來越好的姿態活著就好了。
書中提到了一個 being、doing、becoming 的循環,也就是我們先思考我們是誰,決定要怎麼去做、等到成為一個新的自己後又回頭思考我們是誰,生命設計便是這樣不斷的重複,不斷定位自己,為自己的人生篆刻新的篇章的一個動態過程。
在 being 階段,透過儀表板、價值觀、日誌來認識現在的自己,在 doing 的階段則是不斷去嘗試各種原型,在 becoming 階段則確認之前嘗試的原型確實是自己所想要的。
總結來說,這本書我滿喜歡的。用著相當簡易的方式,循著書中步伐一步一步,讓我們可以重新省視自己的人生,不管在人生的哪個階段,看這本書都實在相當有助益。我自從看了這本書後也會每隔幾個月就思考現在人生走的方向有沒有如當初所想,或者又忽然有了興趣還是什麼突發奇想能為人生再多添加點別的火花。這樣的思考值得大家學習,在每個時刻、在心中默問自己:你現在做的事,還喜歡嗎?
難易度:★☆☆☆☆
可讀價值:★★★☆☆
保存價值:★★★★☆
作者:Bill Burnett 比爾.柏內特 & Dave Evans 戴夫.埃文斯
出版社:大塊文化
歡迎大家按個喜歡或收藏,或者在下面留言與我交流分享你的看法喔!
96會員
138內容數
閱讀能夠充實我們自己的腦袋,筆記是能夠讓自己將讀過的東西融會貫通。在閱讀筆記裡,我希望與你分享我從書中看到的知識,再點綴上一些自己的想法,希望在閱讀的過程中你我都能夠從書中學習更多。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