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脫同溫層舒適圈、建立人脈是最近非常流行的話題,過去的我非常害羞內向跟孤僻,常常在路上找不到路、看不懂google map也不敢跟人攀談,內心覺得無法融入群體所以很習慣當一個獨行俠,現在想起來,大學時期除了社團比較熟的朋友外,有些系上的同學甚至沒說過半句話……
出社會後,生活的圈子越發狹窄,就像在都市生活的螞蟻,過著兩點一線的封閉生活,庸庸碌碌看不到盡頭,為了擺脫這種無力感,我開始到書店圖書館找人脈經營的書,也在網路上搜尋討論社群經營的粉絲專頁,大多數的分享都一定會提到,可以多參加有興趣的活動或社團,嘗試幾次後發現,如果只是單純參加活動是沒有用的,因為我還是一個人參加、聽課、離開,根本沒有認識半個人。
我開始思考除了我本身個性比較害羞的問題外,是不是也跟我習慣參加的活動類型有關,過去我喜歡參加的活動或講座大多是文學藝術類的專題講座,型態偏向靜態加上參與的人個性也比較內向不太會跟人主動攀談,想到這點,我決定擴大參與活動的類型,像是參加運動類的團體課程、有小組分享的財商講座等被動式一定要與別人互動的場合,回首這半年來,默默也做了不少的實驗行動,沒想到我也會有覺得認識別人是很有趣的一天!
Step1 給自己訂定目標,每次活動至少跟一個人講話
俗話說,相逢即是有緣,坐在你隔壁的人或許過去是朋友或親人,參加活動挑選位置時,我會物色看起來年紀跟我差不多、一個人參加的女生,先說:哈囉,我今天是第一次參加,你也是嗎?或是我是從哪裡看到這個活動的,你呢?
人與人的磁場能夠互相交流,因此,人們大多喜歡跟有自信開朗的人相處!
Step2 把握活動中回答問題或小組互動的機會
相較於西方人勇於回答問題表達想法,大多數的台灣人普遍非常在意別人眼光,加上家庭教育影響下,犯錯變成是不被允許的事情,答錯問題帶來的尷尬遠大於答對問題的成就感,長久之下,我們喪失勇於在公開場合表達想法的能力,話說如此,要在眾人面前回答問題難度頗高,於是我從不需要講話的”舉手”開始,讓自己多融入到活動中,如果有小組實做的內容,也以積極的態度參與。
Step3參加講座前先做功課,準備問題跟講者交流
相信提出問題可能是很多人的恐懼,每每台上的老師問說:有沒有問題時,台下往往一片死寂,因為害怕別人會認為怎麼會提出這麼蠢的問題、怎麼連這個都不會等等,後來我告訴自己,我參加這個活動就是要學習請教,怎麼能不把心裡的問題解決呢?
從一開始緊張到手發抖,一次兩次三次才比較能自在說出自己的想法跟問題,我觀察到其實講者比陌生人更容易開啟話題,第一是因為演講者也會想要知道聽眾的回饋,如果你主動跟他分享你的心得並且反饋你的想法,他們大多都會非常樂意跟你交流,第二是成功人士通常比一般人心態更為開放,而且見面三分情,有禮貌、真誠就有機會拉近彼此距離!如果很幸運有留下講者的聯絡方式,用文字記錄參與活動心得也是一項很好可以跟讓講者留下印象的機會。
Step4 主動擔任活動小幫手
仔細觀察會發現,每一項成功的活動絕對不僅僅只有講師一個人,像是活動會前的宣傳、分享,活動中的報到、招待、拍照攝影等等,都需要人手幫忙,如果已經參加過那個團體幾次活動,也稍微跟講者或舉辦活動的單位有點認識時,就可以主動詢問看看,我並不是那種特別熱心的人,某次因緣際會擔任活動小幫手,發現這真的是一個很棒可以認識別人的方法,除了服務他人產生的成就感外,更可以瞭解整個活動的流程安排及規畫等等,收穫遠大於單純參加講座。
Step by Step行動方針
1.參加活動訂定小目標,提升信心
2.把握活動中回答問題或小組互動的機會,還可能有機會獲得獎品!
3.參加講座或演講時,會後主動給予講者回饋或提問
4.主動擔任活動小幫手
推薦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