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住了四年多,印象中台灣土地上只有台灣人跟非台灣人,沒有注意當地族群。沒料到最近到訪宜蘭,看到到處都有腸粉店,馬上好奇是不是宜蘭特別多來自香港或廣東的朋友?當然當我走進腸粉店的時候,我從來不會在意他的背景,只要腸粉好吃就可以了。而宜蘭的腸粉與香港的有相當不同之處。
宜蘭冬山清晨,天爸開車前往學校的路上,正在苦惱要吃甚麼早餐之際,遠遠一個招牌寫着「廣式腸粉」。天爸馬上回想起家鄉的味道,就進去用餐。來台灣之後,不時都會到不同的港式餐廳或茶樓,腸粉是其中一種判斷是否「正宗」的指標。例如皮的厚度、豉油的調味等等,都是重要的指標。但眼前的腸粉與香港有所不同,香港的腸粉是平滑成捲狀,而宜蘭的是皺摺狀的。
(⋯⋯⋯⋯一張圖片)
(⋯⋯⋯⋯一張圖片)
腸粉款式大致可分兩大類,布拉腸粉、豬腸粉。兩者都是以米漿蒸熟,布拉腸會加餡料,例如牛肉、蝦、叉燒等等。而豬腸粉只會加蔥與蝦米,捲成豬腸狀再淋上花生醬等等醬料。
(⋯⋯⋯⋯一張圖片)
(⋯⋯⋯⋯一張圖片)
(⋯⋯⋯⋯一張圖片)
而布拉腸即有分港式或廣式,在香港,布拉腸一般會將餡料整齊排好,再將米漿蒸熟的皮連餡料平均粗幼地捲起,看起來是三條平滑的腸粉,餡料隱若其中,豉油雖是淋在腸粉上,但都會滑到旁邊去,雪白的腸粉不沾醬氣。但在廣州有些名店,或是粵東的潮州,布拉腸粉不是用捲,而是用刮剷向前推刮,使腸粉呈現出皺摺的外觀,致使豉油更能滲入不同角落,口味也就不盡相同了。但食物最重要的不是外觀,而是味道。雖然天爸在宜蘭冬山眼前的腸粉,不是在香港常吃的平滑布拉腸,而是皺摺狀的腸粉,但依然皮薄餡靚,豉油味道剛好,絕對是好吃。
在宜蘭,天爸光顧過好幾間,全都是用刮剷弄成皺摺狀的腸粉。天爸一邊吃,一邊在思考為何宜蘭的腸粉都是採這一種作法,與宜蘭人的背景有關嗎?在台灣以祖籍福建人為主,來自廣東的不多。我們在宜蘭很少聽到有香港移民或遊客以外的人說粵語,所以先排除來自香港的台灣人因素所致。這種皺摺狀的腸粉,除了廣州以外,亦在潮汕地區流行。潮汕地區亦有不少客家人,那會不會是因為宜蘭多客家人呢?
一提到在台灣的客家人,馬上會想到新竹、桃園等地,比較少想到宜蘭。問宜蘭當地人,他們也不覺得有人講客家話,推斷宜蘭的客家人口不多。天爸想既然宜蘭人也如此說了,應該與客家人的因素無關吧。但就在天爸快要放棄的時候,有一天聽到一位老師說宜蘭人不少是客家人,只是這些客家人已經被同化,很少說客家話,他們也沒有聚居成村,所以大家才有錯覺宜蘭客家人口不多。天爸追問老師原因,原來是他觀察到宜蘭有很多「三山國王廟」,而在台灣,三山國王廟會被視為客家人聚落的證明。天爸查資料,原來三山國王是潮州客家人的主要宗教信仰,桃園大溪、新竹的北埔、關西、橫山、台中東勢、彰化、雲林等地都有很多三山國王廟,而宜蘭的冬山、員山等地亦有為數不少的三山國王廟。由此可見的確曾經有客家人來到宜蘭定居。
(⋯⋯⋯⋯一張圖片)
客家人甚麼時候移居到宜蘭?據一些學者研究,1802年大清帝國統治時期,曾經有粵籍客家人遷入宜蘭,聚居冬山一帶,並在1810年左右大量移入居住,但最終大約於1830年因為械鬥等等因素而離開宜蘭。直至日治時期,日本人到宜蘭開發樟腦業,員山鄉、三星鄉、冬山鄉、蘇澳等等,就成為這些客家人的居住地。但為甚麼今天有些宜蘭人會說宜蘭的客家人不多?那就不清楚了。但天爸有一天問那位在冬山賣腸粉的老闆,你們家是客家人嗎?他搖搖頭說不是。或許腸粉突然出現在宜蘭,跟是否客家人無關吧。
味蕾是每一個人的文化身份,就如香港人移居台灣了,我們還是懷念茶餐廳的味道,想念魚蛋粉的美味,痛恨找不到一家100%味道的茶樓…但宜蘭腸粉與宜蘭人身份的關係,或許是天爸想多了吧,總把宜蘭到處都有的腸粉店,馬上聯想到聚居此地宜蘭人的背景。但仔細想,過了三代之後,或許香港在台的移民,也找不到粵音與粵味的味蕾,算是完全融入其中,這是必然的過程。在移居與定居之間,本來就是尋找幸福的過程。這裏有幸福了,我們就是這裏的人,古今皆是如此。
註1:「⋯⋯⋯⋯」的部份是收費讀者才看到的資訊喔!
註2:你的訂閱是給天爸天媽最佳的支持喔,始終要維持三個仔女的生活費不容易啊⋯一個月只需要60元,你就能看到所有文章囉,不然部份收費文章就可能會錯過啊!
訂閱請按我,謝謝!
註3:不管你有沒有訂閱,你都可以按以下「贊助」來支持天爸及天媽喔!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