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併購Fitbit,跨足穿戴市場的真正原因/KT Huang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許多產業觀察者都認定,包括智慧手錶、手環等產品的「穿戴式裝置」將會是下一個兵家必爭之地,而Apple、小米等大公司也早已在這個目前還小的市場中站穩腳步。Google當然也不會坐視,但先前併購Fossil團隊之後,再買Fitbit的真正原因與目的究竟是什麼?

KT Huang科技人,帶著研發精神的商業開發者。歷任面板業產品經理、新創公司產品總監、台達電產品規劃;現為中國上市公司海外市場總監及多家公司策略顧問。擅長海外市場拓展,結合商業模式,分析科技業走勢。
raw-image

曾經如日中天的穿戴式裝置公司「Fitbit」,終究還是以21億美金的價格賣給了Google。在消息公布前一天的10月31日,Fitbit的市值為15.7億美金;累積了12年經驗、超過一億個設備的使用者資料,竟然只有5.3億美金的溢價,不禁令人感傷。

創立於2007年的Fitbit於2015年IPO上市,市值最高曾經到達98.4億美金;在穿戴裝置市場的佔有率一度曾經高達4成以上。

這幾年起起伏伏,變化很大,但逐漸下滑是不爭的事實。高階有Apple Watch、低階則有小米領銜的智慧手環擠壓;在運動產品方面,則有Garmin與之競爭。

雖然如此,Fitbit近三年的總銷量為達5,170萬組,2018年銷量為1,380萬組,仍舊是市場前三名的指標公司。

raw-image

而Google至今仍未推出自己的穿戴裝置,僅有前身為Android OS、可用於高階智慧手錶的Wear OS,能協助查看行程、傳送訊息、取得資訊、電源管理等等。不過Google在今年一月收購Fossil技術及團隊成員後,推出自己的智慧手錶只是時間問題。

在高階智慧手錶市場上,Apple Watch一枝獨秀;此外就是三星、Fossil以及Fitbit。Fitbit Ionic可儲存音樂、GPS、心率偵測、支援行動支付,且電池續航力長達5天。

這部分與Wear OS支援的穿戴裝置作業系統相同,有很高的重疊性;但Wear OS過於複雜、耗電量高,不利於低階的手環類產品。

相較之下,Fitbit低階手環的設計就做得很好;此外,在智慧手錶與手環等穿戴裝置類型的品牌之中,Fitbit可以說是唯一將社群經營做好的。

消費性產品市場終究成為寡佔市場

在Fitbit被併購之後,包括個人電腦、筆電、平板、手機、穿戴裝置等幾大消費性產品的領域中,所有曾經被關注的新創公司與獨角獸,如今都已經被併購。

現在的穿戴裝置前五大品牌,則是Apple、小米、Fitbit(Google)、華為、三星;穿戴裝置終究還是成了手機品牌公司旗下的眾多產品線之一。

目前主要的PC筆電品牌,只剩下「DHL」(Dell、HP、聯想)與Apple;手機品牌則是三星、Apple、小米、華為、OPPO、VIVO這六家。平板則剩下Apple、華為、三星、聯想及亞馬遜等品牌。

在手機的迅速發展之下,消費性產品重心逐漸轉移到以手機為主。只有單一產品線的品牌難以獲得利潤、也難以跟資源龐大的手機廠競爭。因此Fossil、Pebble、Fitbit、Garmin等「單一產品線」公司只有兩條路:邊緣化、或是等著被併購。

市場競爭激烈造成利潤微薄

硬體開發生產周期很長,至少需要6至9個月,也需要大量的人力及資金。所有的事前研究、評估、樣品等階段不管做得再怎麼好,都只有在放上市場時,才能驗證想法是否正確、消費者是否埋單。

消費者如果不喜歡產品,最直接的就是上網評論、建議其他人不要買,造成品牌價值流失,甚至影響旗下其他產品的銷量。一旦產品銷量不如預期,資金及資源都不如其他競爭對手的Fitbit,就相對難以承受這樣的巨大損失。

Fitbit一年當中總是只有1至2季賺錢。

在競爭激烈、市場上玩家越來越少的狀況下,Fitbit一年當中總是只有1至2季賺錢;在銷量不如預期的情況下,公司會承受非常大的壓力。

而華為、三星則是來勢洶洶,挾帶大量資源覬覦Fitbit的市場。此時Fitbit將經營權易手、靠著新投資方Google的大量資源跟資金,也許還有機會一搏高下。

Google已經有了Fossil,為何還要買Fitbit?

今年年初,Google已經花了4,000萬美金買下Fossil的專利及團隊,預告要開發市場上還沒見到的產品。但Fossil在2019年第一季卻僅有2.5%的市佔率,其他的對手如Apple、三星、華為、Fitbit都使用自己的作業系統,這對Wear OS是個非常大的打擊。

Google的兩次併購,是為了能夠取得使用者資訊,以便全心投入硬體開發。

Google表示:「我們的使命是匯整全球資訊,供大眾使用,使人人受惠」;而眾所周知的是,Google靠著搜尋取得使用者資訊、獲得廣告收入;但行動設備的興起,使得使用者資訊停在個人手機裡的App上,使得Google搜尋網頁不再是寡占的資訊擁有者。

此外,Apple強調隱私、擁有自己的作業軟體,資料僅留在裝置以及蘋果內部;Facebook更是資料的黑洞,網頁很難搜尋到跟Facebook相關的內容。

此外,以前的資訊僅限於文字,現在則以各種方式存在;手持設備可以透過鏡頭、錄音設備、麥克風以及各種感測器,來取得使用者的個人資訊與狀態。

例如指紋模組、臉部識別可以辨別使用者,鏡頭可以拍照、錄影;穿戴裝置的心率監測功能,可以獲得使用者的健康資訊與作息狀態。這些都不是以前Google擅長的領域,所以對Google來說,絕對是非常大的危機。

個人資訊來源取得方式的改變,對Google來說是很大的危機。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Google逐漸投入這些領域,並且仍然試圖以作業系統綁定供應商,藉著開發自有產品,來掌握市場動態及使用者偏好;所以我們看到Google自行開發手機、平板、筆電、智慧家庭、穿戴裝置,甚至汽車等硬體產品。

但Google終究是軟體公司,所以Google經常試圖自行定義產品,但銷量卻不如人意。

Pixel手機的設計很好,但是訂價太高,不是每個使用者都喜愛;但Google自行開發了用於拍照及錄影的晶片、採用了獨家的演算法,讓Pixel手機在鏡頭規格不如人、或是差不多的情況下,拍出更好的照片。

反之,Google Home藉著快速複製亞馬遜Echo/Alexa系列產品,同時利用自己的軟體及演算法優勢,製造出功能差異,很快就取得了2至3成的市佔率。

穿戴裝置市場更是破碎。一個年銷量僅2億台不到的產品,卻有4至5種作業系統;而隸屬Google陣營的Wear OS,最大用戶竟然是Fossil。

智慧手錶可以偵測使用者心率、作息、監測身體狀態,而Fitbit十多年來已經累積超過一億個用戶,而且使用者社群非常活躍,擁有大批的死忠粉絲。

反觀Pixel手機,年銷量也才不過區區300萬支,以相同速率需要30年才能累積這樣的銷量;而且Google Home用於家庭生活,用戶使用的頻率相對低。但智慧手錶與手環的使用頻率高,並且即時監測動態;如果能夠取得這樣的資訊,對日後開發其他產品絕對大有助益。

Fitbit原有的使用者資訊如何保全?

Fitbit賣掉的消息一出,使用者社群裡便出現大量反對的聲音,認為自己多年來累積的個人資訊,終將被Google拿去使用。

雖然Google聲稱會保護健康及健身數據的隱私,不會用於Google廣告,但相信這個說法的人應該不多。

當初Google在併購Nest的時候,也說會保護Nest使用者的資訊與隱私;但是,前有將Nest納入Google Home系統,強迫使用者移轉,後有「忘記」告訴使用者Nest Secure內有麥克風的前車之鑑,實在很難令人相信Google會好好對待Fitbit的用戶資訊。

Google終將以自己的風格推出穿戴裝置

在Google內部,來自HTC的團隊目前看來整合得還算不錯,也開發出了Pixel 3、Pixel 3A、Pixel 4 等產品;但之前來自Motorola與Nest的團隊,融入得都不是非常好。

可能的原因在於HTC團隊以硬體為主,再加上台灣人容易融入各種不同文化的特性,只要有明確的想法,憑藉硬體專業一定能做出還不錯的產品。但Nest與Fitbit都是有自己軟體、生態系、作業系統、以及使用者社群的龐大公司,文化也大不相同。

Google在經歷四年之後,才決定把Nest重新融入公司內部;加上HTC的經驗,也許這次Google會決定直接將Fitbit收編為硬體部門中的一個事業單位,然後重新打造。

這種事情沒有對錯,只是過程一定會發生衝突與重整;而Google終將用自己的文化與特色,做出Google自有風格的產品。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吐納商業評論的沙龍
1.4K會員
2.0K內容數
為您送上頂尖作者的最新管理與科技產業思維。
2022/07/07
「管理者」設計流程的真正重點,在於:流程越簡單越不會出錯、沒有作用的動作不要做、尤其是做不到的事情不要讓別人產生期待。
Thumbnail
2022/07/07
「管理者」設計流程的真正重點,在於:流程越簡單越不會出錯、沒有作用的動作不要做、尤其是做不到的事情不要讓別人產生期待。
Thumbnail
2022/07/06
從企業經營管理的角度,來回顧自己這次確診的經歷,我可以斷定許多問題出在政府的組織架構、和其分工合作上。政府組織架構和企業的不同,造成了在防疫過程中不同單位間的整合問題。
Thumbnail
2022/07/06
從企業經營管理的角度,來回顧自己這次確診的經歷,我可以斷定許多問題出在政府的組織架構、和其分工合作上。政府組織架構和企業的不同,造成了在防疫過程中不同單位間的整合問題。
Thumbnail
2022/07/06
在疫情之中,「恐懼製造鏈」充斥每個角落;不管有意或無意、善意或惡意,每天都有人製造恐懼。但恐懼在傳播之後往往會失控,造成可怕的後果。所以每個人都必須瞭解散佈恐懼之後可能造成的惡果、謹慎發言,避免自己遭到反噬。
Thumbnail
2022/07/06
在疫情之中,「恐懼製造鏈」充斥每個角落;不管有意或無意、善意或惡意,每天都有人製造恐懼。但恐懼在傳播之後往往會失控,造成可怕的後果。所以每個人都必須瞭解散佈恐懼之後可能造成的惡果、謹慎發言,避免自己遭到反噬。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Hi 我是 VK~ 早在 Apple Watch 出現之前,有一家新創靠著群眾募資、開啟了智慧手錶市場。它就是智慧手錶始祖 Pebble。在 2012 年開始經歷募資爆紅,2015 年銷售預測錯誤、庫存成本增加,最後被 Fitbit 收購,走向沒落。 但直到上個月 Pebble 創辦人 Eri
Thumbnail
Hi 我是 VK~ 早在 Apple Watch 出現之前,有一家新創靠著群眾募資、開啟了智慧手錶市場。它就是智慧手錶始祖 Pebble。在 2012 年開始經歷募資爆紅,2015 年銷售預測錯誤、庫存成本增加,最後被 Fitbit 收購,走向沒落。 但直到上個月 Pebble 創辦人 Eri
Thumbnail
近年來,蘋果一直在穿戴式裝置領域進行研究, 而一份關於智能眼鏡、智能戒 指以及 AirPods 的報導揭示了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 蘋果已經向消費者銷售了包括 Apple Watch 系列和各種型號的 AirPods 在內的多 款穿戴裝置。 然而,就像其他科技公司一樣,蘋果認為其產品還有更大
Thumbnail
近年來,蘋果一直在穿戴式裝置領域進行研究, 而一份關於智能眼鏡、智能戒 指以及 AirPods 的報導揭示了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 蘋果已經向消費者銷售了包括 Apple Watch 系列和各種型號的 AirPods 在內的多 款穿戴裝置。 然而,就像其他科技公司一樣,蘋果認為其產品還有更大
Thumbnail
談到小米,大家可能會聯想到 CP 值,或是有些人也有用過小米的電器,像是吸塵器、小愛同學(智能音箱),多元發展的同時,小米有一項科技的發展也算是名列前茅,僅次於 Apple 和三星,那就是他們穿戴式裝置。小米最具代表性的穿戴式裝置莫過於小米手環和小米手錶,這兩個產品同樣以高 CP 值叱吒穿戴式市場。
Thumbnail
談到小米,大家可能會聯想到 CP 值,或是有些人也有用過小米的電器,像是吸塵器、小愛同學(智能音箱),多元發展的同時,小米有一項科技的發展也算是名列前茅,僅次於 Apple 和三星,那就是他們穿戴式裝置。小米最具代表性的穿戴式裝置莫過於小米手環和小米手錶,這兩個產品同樣以高 CP 值叱吒穿戴式市場。
Thumbnail
科技浪潮一波接一波,大公司每年提出新產品或構想,其後就有源源不絕的追隨者。這些大公司看似獨領風騷,其實時常也進退兩難。 舉例來說,當淨零排放成為全球永續目標之一,世界各國開始熱中於電動車產業的布局,台灣的鴻海科技集團也提出MIH電動車聯盟,希望創造絕佳的使用者體驗,並陸續設立生產工廠,招募供應鏈夥
Thumbnail
科技浪潮一波接一波,大公司每年提出新產品或構想,其後就有源源不絕的追隨者。這些大公司看似獨領風騷,其實時常也進退兩難。 舉例來說,當淨零排放成為全球永續目標之一,世界各國開始熱中於電動車產業的布局,台灣的鴻海科技集團也提出MIH電動車聯盟,希望創造絕佳的使用者體驗,並陸續設立生產工廠,招募供應鏈夥
Thumbnail
你猜猜iPhone顛覆了多少產業?這是Evonne跟你一起討論產品議題的第38篇,上次的PM下午茶,我們討論到「如果巨頭要做這個生意,我該怎麼辦(連結點我)」,從三個角度我們分析了,如何選擇一個巨頭不想投入,也不能投入的產業,另外還有靠在地營運以及使用者體驗,讓巨頭無法和你競爭。
Thumbnail
你猜猜iPhone顛覆了多少產業?這是Evonne跟你一起討論產品議題的第38篇,上次的PM下午茶,我們討論到「如果巨頭要做這個生意,我該怎麼辦(連結點我)」,從三個角度我們分析了,如何選擇一個巨頭不想投入,也不能投入的產業,另外還有靠在地營運以及使用者體驗,讓巨頭無法和你競爭。
Thumbnail
今年的雙 11 購物,難得躬逢其盛,看到手機上滿滿的廣告,充滿回饋的內容,就這樣被燒到了,想說要買一點東西,這次入手的是「小米手環5」。
Thumbnail
今年的雙 11 購物,難得躬逢其盛,看到手機上滿滿的廣告,充滿回饋的內容,就這樣被燒到了,想說要買一點東西,這次入手的是「小米手環5」。
Thumbnail
越來越習慣Tim Cook每次介紹Apple Watch時,都要提一下在健康上幫助了多少人,其實這跟Apple Watch的產品定位息息相關。
Thumbnail
越來越習慣Tim Cook每次介紹Apple Watch時,都要提一下在健康上幫助了多少人,其實這跟Apple Watch的產品定位息息相關。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