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在矽谷,愛拚不會贏,愛說才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曾經在矽谷一家法式餐館不知情地叫了一盤空心菜。那是一盤28美元的燙空心菜配蝦醬。如果加上小費和稅大約是35美元。看著其他客人都吃得心悅誠服,我深深體驗到腳踏實地賺的是十趴血汗錢,包裝賺的是十倍品牌錢,而且包裝之後沒人敢再跟你談論 C/P 值。
所以問題不是他們怎麼敢賣那麼貴,而是我們怎麼老學不會包裝?職場也如此。
Photo by Austin Distel on Unsplash

你是品牌,不是工程師

「愛拚才會贏」是騙人的,那只能用來安慰不懂技巧的人。「愛說」才會贏──在矽谷要往上爬,就要學會巧言令色。
在矽谷要長期生存你就必須學會包裝,經營高回報的個人品牌。所以你不只是個工程師,而是品牌。你要把自己當作企業品牌經營。
下面是矽谷職場生存的三部曲:「做、想、說」。你不應該把自己定位為工程師,而永遠停留在第一步。

第一部曲「做」:Engineer

這個部分沒有問題。台灣是世界最成功的技術工廠,大學教的都是技術。
進了科技公司的第一個任務,就是專心利用自己的技術來製造。這是科技金字塔的最底層,矽谷需要很多這樣的人。你製造的是一個零件──哪怕是App 𥚃的一項小功能,你都是成就一部大機器的重要的小零件。愛拚才會贏只有在這個階段成立,所以你可以盡量打拚,因為不這麼做你無法在科技領域生根。
要生存必須先要生根。
第一部曲最重要的就是 know how,需要的是「深度」。不過這其中有些技巧:

掃描與「聚焦」

人眼的視野大約是140度,但富有意義的視野只有3度。原因是我們的大腦只夠處理眼前所見的2%。在這2%的視野裡,解析度特別高,色澤也特別鮮艷,其他的部分都只是視而不見。不要打空炮,什麼都要碰、什麼都想做。
這是百萬年演化的自然結果。140度的存在是用於掃描;3度的存在是為了應對突發危險,也是為了生存。職場的前5年也是如此,你應該掃描、找方向,然後深耕。這個階段腳踏實地打拚是正確的。
但是打拚也得有些策略。

從複雜到「簡單」

科技成品唇齒關係極為複雜,每一項零件內部都有無數微零件。這些微零件要全盤了解,但不必精通。你要了解它們的功能及運作原理,藉以打造你自己的零件。
這過程需要理解、選擇,與過濾。天下沒有人能夠照單全收。你的方向是打造新零件,而不是在既有的微零件中周旋。 硬體軟體都是一樣。

在專業裡「找夾縫

那些在優勝美地的攀岩家並不會壁虎功,他們只是知道如何找尋你我看不到的夾縫。靠夾縫求生存,是一項學校從來不教的技巧。在你的專業領域裡,有著無數的夾縫可以利用。大方地去找尋、利用這些夾縫生根。
「夾縫」沒人教,靠它成功的人也不會承認。

變,才能適應

達爾文說「適者生存」,不是強者,也不是智者。當環境改變,你不應該更努力去變得更強,而是去了解該如何改變自己。當專業領域的技能滿了,我們最自然的選擇就是開始收割。這時候你該考慮的是「放」──放棄你已經知道的,開始找尋下一個不知道的。你不必在一個已經滿溢了的領域變得更強,那樣邊際效應會遞減。這時候應該歸零,找尋下一個目標,裝滿下一桶水,做一個達爾文口中的適者。
如果你不知道職涯後面還有第二步與第三步,那你就永遠只是一顆優秀的蘿蔔,直到被連根拔起。
很可惜,台灣的文化與教育所鋪陳出來的你我,很多都只走到這一步。能夠成功走到這裡是因為我們太乖了。未來走不下去的原因,也是因為我們太乖了。
未來的旅途剛好相反,你得開始學壞。
不過提醒一下,矽谷很多人沒有經過第一步深耕,就直接跳到這一步開始學壞。那是混蛋的作法,不是我們討論的主題。

第二部曲「想」:Architect

Product vs. Process
這一部分台灣人漸漸開始出現問題。這不是你的錯,而是大環境的錯。我們都是被害者。台灣的教育一路偏重「結果」 Product,而不重視「過程」 Process,只要結果對就得分,不管是推論出來的,還是死背的。結果可以靠記憶,過程卻一定得理解,沒有理解就不會思考。一昧追求答案的下場就是不了解過程,所以也不懂得思考。
既然對了、拿了分,得了掌聲,就不需要思考⋯⋯直到進了職場,你都在等待別人指示,才知道下一步要如何走。
思考的要件是觀察與選擇,甚至需要叛逆。我們這一路走來,都只走別人鋪好的路──走得最忠實的就叫做好學生。不照著走,就叫做壊學生。過去對抗叛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教鞭。兩鞭子打下去立即見效,孩子也從此不敢再有自己的想法,終身不敢再有創意,也不敢冒險。
然後我們苦心培植,把這樣的孩子送到矽谷殘酷的國際戰場,回頭卻期盼他們能夠發揮創意。這是前後矛盾。
回到第二部曲。這個階段要回答的是 what,需要的是「廣度」。現在要開始停止深度,而做橫向發展,跨越不同領域,看整部機器如何運作。上一部曲你看到的只是零件,現在你應該了解別人製造的零件,吸收別人的成果,越貪心越好。
過去是瞎子摸象,現在你應該知道大象長什麼樣子。
現在你得開始做過去不敢做的事。

創造的基礎:整合

現在你的角色不再是工程師,而是一個整合者。過去你從事的是製造,現在你從事的是創造──天下所有的創造都是整合出來的,蘋果就是一個好例子。你要把別人製造出來的零件,整合成為自己的產品。
過去你面對的是「物」,現在你面對的是「事」。當然,你不可能深入了解每一個環節,所以必須學會放手,把資源用在擴張自己的領域。

產品如何組成:學習流程

在科技領域裡,工程師最不屑一顧的就是流程,因為那不需要深切的專業技術。很抱歉,流程是最容易理解全盤的工具。現在你必須看到的是整體運作。這時候你才會了解過去你所苦心經營的小零件,有多麼容易被取代。
在你上面的人,看到的是一部機器,沒有人在乎零件及製作零件的人。把這些零件組合的工具就叫做流程。

有效率的創造:懂得收割(最好是別人的成品)

如果你不去做,別人會搶著做
這對我們的道德來說是最難的一步。但如果你不去做,別人會搶著做──尤其是印度人。這世上必須要有收割的人。收割重要的基礎是了解技術。這個基礎印度人跟我們一樣強,但收割的技巧卻比我們厚黑。只努力耕耘而不收割,或只講技術而不談技巧,這仍是代工。這只不過是科技奴隷。
當然這裡講的收割不是剽竊,而是整合。記得要把功績留給耕耘者。沒有關係,歷史記得的是最後整合的人,所以大方地把功績給他們,讓他們感激涕零最好。反正最後不會有人記得他們。好好享受,這其實是得了便宜還賣乖。
不過走到這裡,你得開始學會如何包裝──這又是另一項台灣的教育拒絕教授的技巧。
如果你要做一個品牌,會寫的就不能只有程式碼了。

第三部曲「說」:Brand

這裡的「說」當然也包括了「寫」、「簡報」、「演說」、甚至「聊天與社交」、或任何形式的表達。
技術 vs. 技巧
台灣人能夠走到這一步的已經是鳳毛麟角,而印度人在這個層級卻更猖獗。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們懂技術、又懂得包裝與表達,個個能言善道。
在這個層次你需要的不是技術,而是學校不教的「技巧」。問了印度人,原來他們技術與技巧兩樣都教。所以你欠你自己很多技巧。
能力 vs. 能見度
我們常常聽到工程師對於這個階層的人都有很重的評語──像是「他屁都不懂,還爬到這麼高。」這句話翻過來就是承認「我懂的都是屁,所以爬不上去」。
在第三部曲你要培養的是說服、影響、及啟發別人的能力。你應該忘掉技術,不要緊咬著不放。現在是把能力轉換成能見度的時候。
前面你面對的是「物」與「事」,現在面對的是「人」;前面你的目標是「製造」與「整合」,現在是「包裝」;前面談的都是「能力」,現在談的是「能見度」; 前面你仰賴的是「技術」和「創意」,現在是「影響力」;前面你要有「深度」和「廣度」,現在是「高度」;前面你要回答的是 How 和 What,現在是回答 Why。

回答 Why

從前你摸出屋裡有隻大象,現在你要飛到3萬呎高空,回答「為什麼」這裡會有一隻大象。
即使你走的不是管理路線,或是無關科技,這三部曲的邏輯都成立。如果你的人生目標跟我一樣,只想做一個快樂的小癟三,這個邏輯仍然成立,因為你一樣可以做個有影響力的小癟三。
在學會巧言令色之前,你必須培養出下面幾種能力:

說故事的能力

在矽谷科技公司領導階層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 Let's build a story。說故事需要利用 「三」的技巧,把故事分成起頭、主體、結論。好萊塢所有的故事都是透過這種技巧來述說。這也是重要的簡報與 email 技巧。因為「三」是人類最容易明瞭的架構。
矽谷的高層幾乎所有的行事,都是靠編織故事推動。故事易懂易記,是領導統御的推進器。我在〈瘋狂的 Netflix〉一文結尾提到過造船的例子──與其敲鑼打鼓么喝人們去伐木造船,不如先讓他們對航海充滿幻想。讓人充滿幻想就是編造故事的魔力,而且每一個階層的工作都可以用得上。
推動案子,驅使別人賣命⋯⋯唯一的成本就是編一套動人的故事。

比喻的能力

工程師走到這一步,應該能夠把繁複的專業知識,用最簡單的語言讓非專業者了解。這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比喻──如果能帶一點小幽默,就更容易讓對方明瞭,而且永遠銘記在心。
有一件很奇妙的事就是,一旦用了比喻,聽者自動就會把你升級為權威。人們總會對善用比喻的人信服。所以大方的去使用這種雕蟲小技,這對專業人員說服不學無術卻又有權的人最好用。

讓人心生恐懼的能力

職場上唯一的正義就是讓自己的提案得到支持。你可以利用上面的三段式故事法,簡單明確地讓聽眾明瞭,不採用你的方案會面對如何的後果。如果有數字舉證就更好。職場上適當的恐嚇是必要的生存方式。用數字嚇人最有績效。如果偶爾去教堂,你就會知道牧師都有那種讓人心生恐懼的說服力。可以向他們學學。

誠摯敷衍的能力

敷衍是一個高深的藝術。即使不贊同對方,你也應該在眼神與肢體語言上,表現出絕對的興趣與支持。當然你心裡想的可以是周末要去哪度假。對方看到的只是你的眼神,而不是思緒。眼神最廉價,應該充分利用。
反過來說,當你被人贊同的時候,你也應該要有成熟的心理準備,那也許只是逢場作戲,不需要天真到太認真。

讓人記得你的能力

裁員的時候,高層只在乎數字。但去留的名單依據的不是數據,而是印象。栽員沒人用AI。砍了一個沒有印象,也不知道做了什麼的人,至少晚上不會令他睡不著覺。職場不是法庭,沒有你所期望的正義,一切完全是人與人的印象。
如果從來不參與工作以外的活動,你等於在慢慢累計不被人家記得的指數。

控制荷爾蒙的能力

很多人在職場失敗,就是因為被荷爾蒙打敗。在這個層級的人並不是沒有情緒,他們只是學會了如何與荷爾蒙融洽共處。我進入職場第一年,就從一位精神導師學到了一件事,那就是生氣的時候,給自己五分鐘喝杯咖啡,回來以後再決定要如何回覆那封令你忿忿不平的email。荷爾蒙需要的只是五分鐘。這是天下最廉價的特效藥,不用白不用。
一杯咖啡的時間可以改變很多事,包括命運。
世界上的監牢裡關的未必都是壞人,他們很多都是沒有給自己的五分鐘的咖啡時間。

讓笨蛋與混蛋愛你的能力

笨蛋與混蛋都是對你有益的蛋白質。
矽谷的職場跟世界其他地方一樣,也充滿了笨蛋與混蛋。這些都是蛋類,也是重要的是蛋白質。笨蛋多是季節性的──永恆的笨蛋通常很難跟我們在同一個職場上長期並肩作戰。我們這一生可能在不同的時空下,都不自覺地當過季節性笨蛋。笨蛋最需要的就是關懷,假的也行。
處理混蛋需要多花點心思,但混蛋的蛋白質更好用。這些人決定做混蛋,是因為缺乏自信。那是求生存的必然反應,其實也值得憐憫。給他一點假的自信非常容易。
沒事跟混蛋們稱兄道弟,送盒沒有標示期限的夜市廉價鳳梨酥,就很容易把這些人擺平。他們需要朋友,是假的也行。一旦認定你是朋友,他們會為你兩肋插刀,成為職場上豐富的蛋白質。混蛋都很講義氣,也很好使用。

愛「說」才會贏

經營個人品牌,是我們從來沒有聽說過的生存技巧。
矽谷科技公司的高階技術主管,現在約七成都是印度人。這些人沒有一個只是靠埋頭苦幹就可以爬到今天的地位。那是代工經濟下用來安慰勞工的話語。他們靠的就是「說」,而且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品牌。
當年跟我並肩作戰過的印度工程師,有兩位後來都當上知名科技公司的CTO。其中一位38歲就當上了資產千億美元公司的VP(Vice President)。 這些人都有很重的印度口音,所以語言不是障礙,不會說話才是。
他們都曾經以工程師的身分跟我共事五年以上。就技術而言,他們最多只是資深工程師。不同的是,他們不在技術原地停留。當我還在一心想做領域權威的時候,他們已經跟著科技腳步快速移動轉入下一個戰場,涉獵不同領域,最後掌管整個科技平台。
他們在老同事懷疑的眼光中一路蛻變,一步步走向品牌經營,變成能說善道的人。過去也許是我檢視他們的程式,後來變成我研讀他們寫給屬下的email,試圖從隻字片語中學習那個層級的說故事技巧。
大家原起跑點都一樣,至於能走多久、走多遠、爬多高,完全要看後續如何規劃。會說話,在我們傳統文化裡往往只有負面價值。經營個人品牌,是我們從來沒有聽說過的生存技巧。
如果你只憑「乖」和「技術」成功走完上半場,很好──但也很糟。糟的是下半場全部重新洗牌,而且後面都是你不會、也不敢的。過去你太乖了,現在開始學壞還來得及。下半場是全新的白紙,還有很大的空間可以改寫劇本。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0K會員
203內容數
全世界都是向 Google 看,向臉書看,沒有人往矽谷的另一邊看。所以我要帶你看矽谷很少有人知道的另一面。矽谷不是你想的那樣。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CHM13-avatar-img
2021/04/13
1
這篇文章簡直就是職場的真實寫照! 沒有鱸魚大大精彩的經歷,還真寫不出來~~讚!
1
政良謝-avatar-img
2019/11/16
1
讓笨蛋與混蛋愛你的能力 那天像我這樣的笨蛋看到了這篇文章, 清醒了, 彼此開始利用起恐懼, 爾虞我詐, 到最後誰能當一個吃蛋的人, 這變得需要有非常好的洞悉能力, 要有辦法完全掌握住這個人。
1
科一文-avatar-img
2019/11/08
1
您的文章有一種很想看下去的魔力,我第一次無意間點到時就覺得文章內容很有深度而且引人入勝。結果花了幾天時間一口氣把所有您的文章都看完,真的是很有深度! 能用心生活不容易,能把生活點滴和對生命的體悟用有趣的文字表達出來,這個年代似乎也不多了。感謝您分享生命的體悟和矽谷的點滴,不僅擴展了閱讀人的視野,更能對生命又不同的認識和感動! 期待您接下來的文章! 這年頭Youtube當道,您也許可以考慮把這些見聞或生命點滴做成影片,相信會影響更多人!
1
worg-avatar-img
2020/02/20
Meritocracy is a lie. It has always been a lie in every country on earth. Every workplace will have cynical self-promoters & backstabbers. You can respond to these facts in two ways: –Combine your technical knowledge with a mature adult's realization that in the end, everyone is making products by humans for humans. Have empathy for your colleagues. Team up with your colleagues who are both smart & good-hearted, and avoid people who bluff their way through life and continually "fail upwards." learn big-picture thinking and be a good communicator. These will often lead you to a position of leadership and status and admiration, and your direct reports will love you. Who cares if some other more silver-tongued engineers are "winning" over you? You are leading a successful, productive life based on both technical intelligence and humane compassion. OR –Become "black-pilled." Become obsessed with attaining status, even at the cost of playing sleazy workplace political games, and forget what you love about your work in the first place. Become the workplace equivalent of a Tucker Max, a pick-up artist for workplace promotions who suspects everyone else is a dim-hearted snake playing an unfair game. Make it the goal of your brief existence on earth to show everyone you're a winner, not a loser. Have quasi-racist suspicions about the sincerity and morality of your Indian coworkers, just because they're "winning" at a game you want to win. I think the bigger problem of Taiwan's business education community is the cynicism of latter. Not everyone should be obsessed with being promoted to boss if their current personality makes them a bad fit for management. For some people, it's more important to seek out workplaces and companies that uphold non-toxic work cultures and lead engineering teams based on compassion and common desire to productively contribute to projects they believe in.
Jamie Bao-avatar-img
2019/12/23
這篇文章真的超精采~~~平常自己會去閱讀不同的商業相關書籍,不過完全被作者您的深刻見解給吸引住了,通常看到喜歡的文章內會有一兩句話令我很認同,但是這篇文章從頭到尾都超棒,佩服~~~如果有演講或相關的訊息,再麻煩告知~~謝謝~~
鱸魚-avatar-img
發文者
2019/12/30
還真給我找到了。這是去年4月教育部在成大辦的演講。對象是國、高中教師與校長,所以主題跟教育有一點關係。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dqNW6_qBTE
鱸魚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一對在矽谷露宿街頭長達十年的老夫婦在一夜之間翻轉命運,搬入了山上四百萬美元的豪宅。但,這不是迪士尼故事,所以劇情是以矽谷真實的人性上演……
在矽谷生存,需要歷練出一身台灣人很難理解的額外技能──那就是必須即席聽得懂倒行逆施的印度英語,而且不能面帶困惑。
在印度高速公路上你可能會撞到牛,但是在矽谷的高速公路上,現在你可能會撞到遊民。過去幾個月來,矽谷某些路段的高速公路邊上,陸續開始出現了露營的人。
Netflix 告訴員工 : 我們不是一家人,別跟我稱兄道弟。但是他們卻以高出市場 7 成的天價薪水,網羅了全世界最強悍的戰將──靠著這些 A咖中的 A咖,他們正一步一步殺入好萊塢的戰場。
這裡條條大路通­­墳場。在這個埋了 2 百萬人的死亡之城𥚃,死人是活人的一千倍。但是,今天我得來這裡看一位朋友。
美墨邊境過去20年來一共有 7,209 名偷渡客渴死在沙漠裡。人道組織於是在沙漠裡放置飲水,希望不要有人再渴死異鄉。現在他們因為救人而遭到起訴,而且有可能被判20年徒刑。
一對在矽谷露宿街頭長達十年的老夫婦在一夜之間翻轉命運,搬入了山上四百萬美元的豪宅。但,這不是迪士尼故事,所以劇情是以矽谷真實的人性上演……
在矽谷生存,需要歷練出一身台灣人很難理解的額外技能──那就是必須即席聽得懂倒行逆施的印度英語,而且不能面帶困惑。
在印度高速公路上你可能會撞到牛,但是在矽谷的高速公路上,現在你可能會撞到遊民。過去幾個月來,矽谷某些路段的高速公路邊上,陸續開始出現了露營的人。
Netflix 告訴員工 : 我們不是一家人,別跟我稱兄道弟。但是他們卻以高出市場 7 成的天價薪水,網羅了全世界最強悍的戰將──靠著這些 A咖中的 A咖,他們正一步一步殺入好萊塢的戰場。
這裡條條大路通­­墳場。在這個埋了 2 百萬人的死亡之城𥚃,死人是活人的一千倍。但是,今天我得來這裡看一位朋友。
美墨邊境過去20年來一共有 7,209 名偷渡客渴死在沙漠裡。人道組織於是在沙漠裡放置飲水,希望不要有人再渴死異鄉。現在他們因為救人而遭到起訴,而且有可能被判20年徒刑。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該來的終究還是來了 度過焦躁不安的一整周,學徒老人家我的不安感等比級數的襲來,自3/19寫了第一篇關於<巴克萊銀行:倉促撤退>的報告,看到市場上的機構法人有如大洪水、地震來臨前夕開始竄逃撤退。 海湖莊園協議 接著,在3/31與4/2兩天接著寫了川普與他的財經團隊在海湖莊園豪
Thumbnail
空單爆天量、技術指標超賣、情緒恐慌到極致:美股嘎空行情有機會啟動嗎? 重點摘要: 技術面極度超賣,反彈條件醞釀中,但尚未明確止穩 SPY 與 QQQ 的重要指標,如MACD、KDJ、RSI等指標進入極端超賣區,但尚未出現底部鈍化或明確反轉訊號,技術面仍屬空方主導。 連續出現跳空缺口,空方動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我在職場中遇到的挑戰和困境,以及如何通過與來自矽谷的資深產品VP的共事中學到的寶貴經驗。文章中詳細介紹了主管身上學到的經驗,如善用生活比喻、運用視覺策略、保持積極正面的態度等,及我如何跨領域思考,最終通過開放和學習的態度成為更優秀的產品設計師。
Thumbnail
職場中有句話常被人提起:“先懂做人,才能做事。”這句話看似簡單,卻蘊含了深刻的智慧。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主題,並通過一個真實的故事,讓大家更深入地理解這句話的真正含義。
Thumbnail
未來沒有穩定的工作,只有穩定的人。沒有人能準確預測未來哪些工作會消失、被AI取代。過去十年來最熱門的職業當數「軟體工程師」了,人人都嚮往去到矽谷科技公司,所以過去一年多來矽谷裁員潮令人不勝唏噓。 我可以預見的是,未來潮流會更迭的更頻繁、快速,與其追隨潮流,再被新的潮流淹沒,不如培養創業家精神。
Thumbnail
今天我們要來談談,讀書到底有啥屁用 Hello guys ,我是NeKo嗚喵,歡迎回來我的說書時間,嗚喵! 社會上有一條叫做食物鏈的東西,決定了我們存活的能力和生存條件,而站在食物鏈上的哪一邊又取決於掌握了多少資源而定。不一定是錢,有時候是權力、技術、美貌、名聲,甚至是強大的社會關係。像是伊莉莎白
Thumbnail
「選擇比努力重要」這句話應該是從「互聯網時代」開始,流行了好多年,其實在沒有網路以前,也有一句話:「男(女)怕入錯行」 看到現在世界頂尖企業的CEO或創辦人們,最年輕的可能只有20多歲,大家彷彿都覺得人生的重點在「選對賽道」,選對了一飛沖天,選錯了打入凡間!
Thumbnail
在上一篇討論中,我們從心態的四個方向出發,探討了科技對我們人生的影響。接下來,我們進入實戰篇,請矽谷新創工程師職涯與創業教練 Yi 姐分享她從新創到成為自由工作者的經歷,以及在產品開發的各種經驗是如何影響了她的生活,以及我們可以從中學習的策略。 技術與非技術、團隊內外部的有效溝通 「策略」在科技
Thumbnail
當代社會人們常迷失自我,忘記真正想追求的是什麼。本文探討工程師職涯教練Yi姐從工程師到創業路上的心路歷程和從認識自己的不喜歡開始,學習如何運用敏捷迭代的策略尋找人生的北極星目標。同時探討了人脈經營、敏捷迭代尋找方向、適應新變化和思考人生的觀點。最後提倡尋找能持續投入且符合個人價值的工作才是最關鍵的。
我很喜歡現在的電子科技業,並不是羨慕他們的高薪,而是除了後勤跟人事以外,這是個一定要看專業能力才能決定位置的行業。基本上平庸無能的人,是出不了頭。 而傳統產業呢?只要能熬夠狗,就可以爬到一個位置,所以常見到小人得志的嘴臉! 我是最受不了這種狀況的人,在我眼中,傳統產業並不是夕陽產業,而是這樣的文
Thumbnail
談到矽谷,大多人腦海浮現的是科技人都非常嚮往的一個地方。然而,對於矽谷工程師職涯創業教練 Yi 姐而言,會在矽谷落地生根,從來不是因為心中有「美國夢」。快速變遷的時代,科技不僅重塑了我們的工作方式,也影響了我們的生活哲學。在〈怪獸的科技人生藍圖〉系列文中,我們深入了解科技公司在開發新產品過程中所
Thumbnail
在選大學校系,甚至是選擇職業的時候,大家通常都會關注產業前景跟工作報酬,但卻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你的熱情在何處?如果沒有熱情,連持續學習該領域都顯得困難,又要怎麼做到在產業中競爭呢?不是別人做的工作看上去好就是好,自己過得好與不好只有自己知道,也無須和他人比較。
Thumbnail
該來的終究還是來了 度過焦躁不安的一整周,學徒老人家我的不安感等比級數的襲來,自3/19寫了第一篇關於<巴克萊銀行:倉促撤退>的報告,看到市場上的機構法人有如大洪水、地震來臨前夕開始竄逃撤退。 海湖莊園協議 接著,在3/31與4/2兩天接著寫了川普與他的財經團隊在海湖莊園豪
Thumbnail
空單爆天量、技術指標超賣、情緒恐慌到極致:美股嘎空行情有機會啟動嗎? 重點摘要: 技術面極度超賣,反彈條件醞釀中,但尚未明確止穩 SPY 與 QQQ 的重要指標,如MACD、KDJ、RSI等指標進入極端超賣區,但尚未出現底部鈍化或明確反轉訊號,技術面仍屬空方主導。 連續出現跳空缺口,空方動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我在職場中遇到的挑戰和困境,以及如何通過與來自矽谷的資深產品VP的共事中學到的寶貴經驗。文章中詳細介紹了主管身上學到的經驗,如善用生活比喻、運用視覺策略、保持積極正面的態度等,及我如何跨領域思考,最終通過開放和學習的態度成為更優秀的產品設計師。
Thumbnail
職場中有句話常被人提起:“先懂做人,才能做事。”這句話看似簡單,卻蘊含了深刻的智慧。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主題,並通過一個真實的故事,讓大家更深入地理解這句話的真正含義。
Thumbnail
未來沒有穩定的工作,只有穩定的人。沒有人能準確預測未來哪些工作會消失、被AI取代。過去十年來最熱門的職業當數「軟體工程師」了,人人都嚮往去到矽谷科技公司,所以過去一年多來矽谷裁員潮令人不勝唏噓。 我可以預見的是,未來潮流會更迭的更頻繁、快速,與其追隨潮流,再被新的潮流淹沒,不如培養創業家精神。
Thumbnail
今天我們要來談談,讀書到底有啥屁用 Hello guys ,我是NeKo嗚喵,歡迎回來我的說書時間,嗚喵! 社會上有一條叫做食物鏈的東西,決定了我們存活的能力和生存條件,而站在食物鏈上的哪一邊又取決於掌握了多少資源而定。不一定是錢,有時候是權力、技術、美貌、名聲,甚至是強大的社會關係。像是伊莉莎白
Thumbnail
「選擇比努力重要」這句話應該是從「互聯網時代」開始,流行了好多年,其實在沒有網路以前,也有一句話:「男(女)怕入錯行」 看到現在世界頂尖企業的CEO或創辦人們,最年輕的可能只有20多歲,大家彷彿都覺得人生的重點在「選對賽道」,選對了一飛沖天,選錯了打入凡間!
Thumbnail
在上一篇討論中,我們從心態的四個方向出發,探討了科技對我們人生的影響。接下來,我們進入實戰篇,請矽谷新創工程師職涯與創業教練 Yi 姐分享她從新創到成為自由工作者的經歷,以及在產品開發的各種經驗是如何影響了她的生活,以及我們可以從中學習的策略。 技術與非技術、團隊內外部的有效溝通 「策略」在科技
Thumbnail
當代社會人們常迷失自我,忘記真正想追求的是什麼。本文探討工程師職涯教練Yi姐從工程師到創業路上的心路歷程和從認識自己的不喜歡開始,學習如何運用敏捷迭代的策略尋找人生的北極星目標。同時探討了人脈經營、敏捷迭代尋找方向、適應新變化和思考人生的觀點。最後提倡尋找能持續投入且符合個人價值的工作才是最關鍵的。
我很喜歡現在的電子科技業,並不是羨慕他們的高薪,而是除了後勤跟人事以外,這是個一定要看專業能力才能決定位置的行業。基本上平庸無能的人,是出不了頭。 而傳統產業呢?只要能熬夠狗,就可以爬到一個位置,所以常見到小人得志的嘴臉! 我是最受不了這種狀況的人,在我眼中,傳統產業並不是夕陽產業,而是這樣的文
Thumbnail
談到矽谷,大多人腦海浮現的是科技人都非常嚮往的一個地方。然而,對於矽谷工程師職涯創業教練 Yi 姐而言,會在矽谷落地生根,從來不是因為心中有「美國夢」。快速變遷的時代,科技不僅重塑了我們的工作方式,也影響了我們的生活哲學。在〈怪獸的科技人生藍圖〉系列文中,我們深入了解科技公司在開發新產品過程中所
Thumbnail
在選大學校系,甚至是選擇職業的時候,大家通常都會關注產業前景跟工作報酬,但卻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你的熱情在何處?如果沒有熱情,連持續學習該領域都顯得困難,又要怎麼做到在產業中競爭呢?不是別人做的工作看上去好就是好,自己過得好與不好只有自己知道,也無須和他人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