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台灣陸續分區域、專業領域成立社福中心,如用「次生活圈」概念思考,依地形、交通路線、社區認同作安排,民眾不用跑太遠,就能輕鬆得到所需服務。
只是台灣現有社福專業服務據點,卻沒完全依次生活圈安排。
像是新北市社會局身心障礙者家庭資源中心,像是樂智中心除服務板橋地區,還要服務不相鄰的八里、蘆洲地區;樂慧中心除服務新莊、泰山、五股、林口地區,還要服務不相鄰的淡水、三芝、石門、萬里地區。
以筆者對當地大眾運輸路網觀察,民眾搭公車往返常需轉乘,也訪談過在中心服務的社工,如要騎機車去訪視,單程通常要一小時,確實不方便。
再像是新北市七星社福中心,辦公室在汐止,負責汐止及東北角的瑞芳、平溪、雙溪、貢寮地區的社福業務,但很多汐止居民常往返台北市工作、休閒、購物,跟台北市為相同次生活圈;且如不知日治時代汐止跟士林、北投、內湖、平溪地區同屬七星郡,不然很難理解為何叫「七星」?
再從交通路線來看,此中心的社工常需跨越基隆服務,連台鐵較少有汐止、瑞芳都有停靠的自強號列車,增加交通往返時間成本浪費。
尤其家暴服務社工接案量特別多,但筆者曾聽新北市家暴中心社工提到,除兒童保護服務社工,分駐新北市各社福中心工作,其他服務社工都在板橋辦公室,以大漢溪分界分配工作,像是有社工同時主責鶯歌、汐止,或板橋、貢寮的家暴案。
社工為訪視、安排後續服務,得跨越台北市往返,時間浪費在交通往返,排擠時間、心力整理詳盡服務紀錄,規劃適當處遇方式。
因此行政院衛生署跟內政部社會司,合併成衛生福利部前,就有社工前輩建議,各鄉鎮衛生所可兼作社福中心,方便民眾申請社福服務,也減少社工訪視往返時間。
連西元2014年,當時的屏東迦樂醫院社工督導李慶賢,在伊甸基金會發展性社會工作國際研討會,發表<以地方生活圈觀點談社會福利機構設置策略─以屏東縣為例>論文,提到屏東地區的社福中心主要集中在市區,不方便民眾申請社福服務,連帶造成城鄉差距。
既然社福體系重視服務可近、減少城鄉資源落差,成立專業服務據點、安排服務主責區時,需參考次生活圈概念。
※附註:
1.原作版本:
https://f14mp5.wordpress.com/2018/04/21/04129/2.台灣官方的衛福部、衛福部社家署提出「強化社會安全網計畫」,也提到增設社福中心:
https://www.mohw.gov.tw/cp-18-400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