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師: Bess Hamiti ,連結: Pexels
甚麼時候我們會把自己裹在一個小圈圈裏面動彈不得,甚麼時候又該讓自己選擇正確的方法卻又不會變成沒有主見。
到底我們會因為看得越多越作繭自縛,還是會因為寡聞而驕傲自滿?
育兒的過程充滿未知和挑戰,卻也帶來許多恐懼和不安全感。
我不願意沉浸在自己的舒適圈裡做好自我安慰的努力,這樣的話也宛如責備一樣在打擊,因為那聽起來像是桀驁剛愎的父親和丈夫,未能理智的為家庭做出適當的引導。
尋求解方
關於過來人的影響力,我也清楚那些熬過來的媽媽們一定都多少能提供有用的資訊,基本上我都鼓勵孩子的媽盡量走入人群,結交那些帶有孩子的朋友,在親子館、在兒童公園、在辦公室或公共場合。我也會挑著那些和我們一樣正值孩子在全職照顧期間的同事上班期間,只要有機會、談得來,就分享彼此育兒的問題,提供我們的看法,他們提供他們的見解,委婉含蓄,有收穫則大力感謝,但彼此也都知道不能侵犯彼此的主權,有了自己的孩子都很清楚,要是被侵犯質疑,話題從此便不再延續。功課也是一直在做的,並不會僅限於紙張圖面。
每個真心對待子女的爸爸媽媽,都容易覺得自己的教育方式是最好的,那些最能聊得來的一定是帶有相同價值觀念的父母經,而不同教養方式就意味著理念不同,氣味不合對白半句多。
百歲醫師的作者可以用孩子長大後開心無憂的照片作為教養方式的推廣,也能被遵從依附理論的父母指責殘忍不適。
當下很難看出未來,從來也沒有任何一個家庭的狀況一模一樣,又有誰能擔當別人孩子的成長之責,拍胸保證自己的觀念是絕對正確的呢?
全心全意燃燒生命去親餵的媽媽,不會去接受認為親餵喝不飽營養不夠的媽媽勸說和意見,秉持尊重孩子需求的媽媽和堅持作息紀律的媽媽彼此之間談論不會超過三句。
全親餵的媽媽就算要接受建議,也一定選擇有同樣親餵偏執的過來人,就算只是因為諸多因素無法堅持哺乳,如此同好給予的建議只會是加油打氣,鼓勵彼此好好堅持。
要選擇支持,還是留下遺憾
或許在別人眼中,我是標準的PTT一族,可能也和一直以來的個性和成長經驗有關,我不擅於與人面對面爭論辯解,也不擅於控管被人指責或者嘲諷時所產生的情緒,所以99%以上的衝突場面,我會直覺迴避,忍住想說的話,即便心裡有千百個反駁的理由,也總是優先考慮說出口的話是否會帶來更激烈的反應,或對自己有更大的刺激。
沒有辯才無礙的敘事風格,我並不執著於本質上的個性差異,反而學著好好善用自己的弱項變成優點。不擅交際,就多看文字;不擅言辭,就多聽擇時;不擅從容;就選擇在一個人安靜時寫下自己完整的想法;不擅面對衝突,就避免衝突,那是最好的溝通方式。
所以兩個人之間的意見不和是常有的,而當歧見發生時,關係的維持永遠是我最優先考量的順序,如果不能妥協,就擇日再談,或者選擇尊重和包容,即便問題大幅的衝擊原本的價值觀念。
支持,意味著背對著你,也能上前擁抱
如果因為任何一方的堅持而使關係產生裂痕,再正確的理由都將顯得空洞,到最後也只是回到內心,要成就自己多一點,抑或是維繫關係多一點。
每個人都應該有不同的理由,不適合去談論怎樣才是對錯。要是逼迫對方順從所產生的是惦記一輩子的遺憾,那到底當下的傷害或是長遠的後悔該做出退讓,沒有人可以確定應該怎做,只有自己能夠做出決定。
我說哺乳
該不該在孩子自然離乳之前讓她以激烈抗拒的方式結束這個行為,爸爸有爸爸的取捨,媽媽也有媽媽的執著。
何時該離乳?斷奶?哺乳的意義?哺乳的營養?
其實誰的意見、誰的報告、誰的研究、誰的證據,有時都不太重要,重要的是一旦貼近孩子哺乳時,看見她溫柔的表情、自在的動作、舉手投足之間都散發的著愛的情緒時,還有甚麼可以選擇去相信的依據呢?。
應該誰也沒有權力剝奪這與母親之間最親密的碰觸,那就是哺乳類動物的自然行為,應該限制在甚麼樣的年齡截止,除了孩子自己,還有哺乳的母親,誰有沒有權力。
到底是對過渡期的痛苦多一點,還是對孩子的同理心多一點,我想問題從來都不會因為做出一個選擇之後便海闊天空。困難和猶豫的當下總是充滿利弊得失的權衡,也許是說成害怕孩子哭泣的軟弱也好,但跨過軟弱之後會不會留下對自己的殘忍記憶?會不會軟弱只是對當下的煎熬所掩上的逃避?
唯一可以確定的,我們都將繼續在選擇中成長,也可能繼續在選擇中懊悔,但不能停止腳步前進。
謝謝關心我的家人、朋友,不能當下好好表達的心裡話在這裡釐清思緒表達,我從來不曾疑問你們對我們的好,只是有些話或許透過這樣的方式說出來也能給自己更多反省的空間。
2019.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