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情緒 (REV.3)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這是第一個需要破解的課題,也幾乎是最重要的一個關鍵,情緒。
我會痛苦,你也會痛苦,好巧喔,他也會痛苦,好像每個人都會痛苦,怎麼這麼巧?
可不可以解讀,痛苦的情緒是內建在人類的腦中,只要去觸發它,就會感覺痛苦。憤怒,愉快,其他的情緒,也如出一轍,是一整套內建在腦中的情緒機制,只要你去觸發,情緒就會跑出來,人是〝被〞情緒的。這樣的解讀,合理嗎?
情緒不是人創造的,不然你創造一種新的情緒來看看,為什麼人的情緒都一樣,我會開心,你也會開心; 我會傷心,你也會傷心。好巧喔,我們都創造出一樣的情緒感覺?
在腦神經科學的研究中,科學家已經知道腦中有負責情緒的神經,主導情緒產生的杏仁核(Amygdala)位於腦底部,屬於邊緣系統的一部分,因為形狀類似杏仁而得名。主要功能為掌管焦慮、急躁、驚嚇及恐懼等負面情緒,故有「情緒中樞」或「恐懼中樞」之稱。
情緒是一套設計好的機制,是造物主在造人時內建在腦中的,情緒是被觸發的,人是被情緒的。這樣的解讀合理不合理? 人的腦中有一塊區域是負責處理情緒的,這就是造物主在造人時內建好的証明。
不只我們對事情的想法會觸發情緒,身體的感覺也會觸發情緒,身體有病痛,觸發了苦的情緒,身心是相連的,觸覺是神經系統,情緒也是神經系統,整個都是連結互動的。
人,都活在情緒中,喜怒哀樂,為什麼?你一定可以說出為什麼高興,為什麼哭,但是怎麼會這樣?我可以不哭嗎?可以不笑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情緒是被設計好的,只要觸發了設定你就一定會有情緒,根本逃不掉,情緒就像是科學定律一樣,只能被動的遵守,毫無主動權。
社會新聞中,打架,殺人,自殺,每天多到數不完,天天都發生。情緒問題真的可以是致命的。 負面的情緒像不像是上帝設計好,用來毀滅人的? 因為負面情緒越滾越嚴重,滾到最後就是毀滅,不是嗎? 這是最關鍵的破解。

造物者,上帝,為什麼要內建情緒給人類?

就是控管。避免人失控而偏離原來造人的目的。 當小我膨脹過度了,負面的情緒會被觸發,小我就會受苦,如果不處理,讓情緒一直滾,滾到最後甚至致命,就是說當你發現出現負面情緒時,意謂著上帝不喜歡這樣,趕快處理。當小我表現良好,正面的情緒也會被觸發,以示鼓勵。人喜歡正面情緒,所以不會是問題。

如何分辨是正面情緒還是負面情緒?

如果一個情緒出現,你覺得有負擔,就說是負面情緒吧,為什麼?因為心裡有負擔,需要處理,不處理不會消失,會一直重複出現,很明顯你已經被控管了,趕快處理吧,不要一直滾下去。
如果一個情緒對你完全沒負擔,比如說是快樂開心,你很喜歡啊,根本也不需要去處理,就說是正面情緒吧,享受它,因為也不會持續很久。
這樣的分類應該簡單明瞭。

如何避免情緒之苦?

把小我收起來,不要過度強調自我,就是調整標準,接受當下的一切,一但接受了,也就解除了情緒的警報。很多人都很難去接受當下的一切,認為自己的標準是絕對的,不容違背,因而困在負面情緒之中,轉不出來,甚至困了一輩子,我們必需要有警覺負面情緒的能力,一但踩到觸發點,懂得收手,不讓情緒困擾。
以上是非常關鍵的觀念,如果不喜歡“上帝” 這個名辭,不喜歡“被設計出來的” ,都沒關係,用自己的名辭,或解釋成自然演化,都可以,反正情緒就在那裡等你,你也逃不掉。
當然如何避免情緒之苦不會那麼容易,佛經講了那麼多,大家還是做不到啊。後面我們將繼續破解。 這裡先確認一個重點,人是〝被〞情緒的

情緒的假設模型:

情緒是一套設計好的機制,是造物主在造人時內建好的,情緒是被觸發的,人一定活在情緒之中,人是〝被〞情緒的。造物主設計情緒的目的是在控管人類,避免人類失控而偏離了原來造人的目的。正面情緒是一種鼓勵,負面情緒則是一種警告。這套情緒系統的作用是在控管人類的行為。
人的情緒百百種: 憤怒、苦惱、煩惱、焦慮、冷漠、厭煩、信心、蔑視、滿足、勇氣、 抑鬱、絕望、失望、厭惡、不信任、痴迷、尷尬、羨慕、恐懼、感恩、喪慟、內疚、幸福、仇恨、驚悚、敵視、羞辱、妒忌、快樂、孤獨、激憤、恐慌、激情、憐憫、愉快、驕傲、 暴怒、後悔、自責、苦悶、悲傷、悵然若失、自信、羞恥、震驚、害羞、憂傷、痛苦、驚訝、信任、憂慮、……等。
有一些專家提出情緒就像光一樣,光是由三種基本的顏色去調出無數不同的顏色,而百百種的情緒也是由一些基本的情緒組合而成的嗎?我們看看未來是不是有更完美的研究結果。
其實我們只需要去處理負面的、有負擔的情緒就好,修行不就是在做一樣的事嗎?修行不就是想把負面的情緒修掉嗎?
從AI人工智慧來看情緒
我們想想,人類發明AI是為什麼? 當然是好玩,有趣,還可以讓AI服務人類。AI的發展已經延伸到各個領域,AI醫生,AI圍棋,AI武器,目的就是可以做的比人還好。因為電腦確實比人腦強,加上AI的自我學習創造力,AI的發展確實無可限量。
人類創造AI機器人的路上,會賦予AI自我學習創造的能力,非常可能AI會超越人類,所以人一定要事先預防AI,防止AI做出人不希望的事,一定是要把防範的程式內建在AI的程式中。
上帝造人也一定會想到如何防範人類,防止人類自大,偏離原來的造人的目的。我們提出的情緒模型就是在控管人類,情緒是用來管控人類的機制,最壞的狀況就是自我毀滅。
人有意識,本質就是創造,上帝希望在人的身上延伸創造的無限可能,正如同人創造AI一樣的概念,去創造的無限可能。
上帝造人,賦予人有自由意識,本質是延伸創造精神,但人腦的意識很容易會犯一個問題,就是自大,會產生膨脹的小我,這是上帝不要的,所以設計情緒來控管人,只要人自大了,就會受到情緒的控管,會痛苦,如果人仍然不收斂,情緒的機制會如滾雪球一樣,吞噬人的心理,讓人自己毀滅自己,這是非常高明的設計。人未來也會想出一套機制去控管AI,否則AI將會是一個災難。
有人會說,那當人好可憐,不能自大,一自大就被控管。這裡有幾個方面來看這個問題:
第一,如果真是如此,人就是被控管,你能怎樣?你根本也逃不掉,有本事去破解這樣的設計,去挑戰上帝。或者你說那就不要活了,哈哈,上帝根本不在意,不要活就去死,算是一個失敗的產品而已。
第二,上帝不是只有設計負面情緒,還有正面情緒,我們如果接受不自大,有一堆正面情緒可以享受,有賞有罰很公道。 人間有很多人,不自大,默默的發揮創造精神,得到正面情緒的獎勵,也活在愛中,活在創造的快樂中,有什麼不好。和上帝合一,一起玩意識的無限創造。就是一個天人合一的境界,為什麼要和上帝不合?
那有人還是會問,那人生中那麼多的苦難又是為什麼?為什麼我向上帝禱告祂都不理我?
問這話的人,還是有一個“我”的定位,還是自大,如果有一個天人合一的想法,苦難就苦難,一定有原因,上帝自有安排,這樣就好了。其實,只要接受人是被創造的,就是一個延伸意識,沒什麼大不了的,就算這些苦難是上帝的錯,你也沒辦法,上帝或許也不是萬能。
從人類創造AI的角度,我們是可以體諒上帝的,是設計不好?是另有安排? 無論如何,先接受是最好的策略,不然,又是回到對抗上帝的老路。不信上帝也可以,自己管自己,總之,情緒就是人這輩子的功課,逃不掉。
人類創造AI,如果設計的控管機制不夠好,如果AI不服氣,怎麼辦? 上帝的情緒機制是不錯的參考。
下面的章節我們將討論人的意識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07會員
154內容數
這裡所論述的東西,企圖建構一個假設模型來解釋人生實相,我們見不到實相,但是可以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實相,先建構一個假設模型,如果這個模型可以套入人間印證,解釋大部份人的問題,是不是可以說是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拆解人生的實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存乎一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有朋友說我的專題好像都在寫人生中負面的東西,不是太討好,太沉重了點。 我一句話就可以解釋: 人生的一半是多采多姿的,那個部分大家都喜歡,一點都沒問題;可是人生中有另一部分卻是痛苦的,這才是我們要去處理的部分,有興趣的人自然會花一點時間看看。 人生實相的研究,我把它定位在〝發現〞。 好像是科學家在研究
上一篇文章的第一句話:人腦的意識是會當機的。 我覺得需要解釋一下。 意識是由五個元素組合而成的:接受訊息、記憶、分析、學習創造、產生念頭行為。因為有分析的功能,所以一定是二元性的,先有一個定位,產生價值標準,這樣才能分析。所以人腦的世界就是一個不斷建立標準,依照標準去評斷好壞對錯,這在本書的前面已
人腦的意識是會當機的 人的情緒是會崩潰的 人的身體是會老化損壞的 遇到艱難的業力可能無法承受 但是只要有愛,都可以化解,愛是安定靈魂的場。 佛教有西方極樂世界之說,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愛,讓大家有一個地方一起共修,一起陪伴、分享,在西方極樂世界有愛的安定感,不是嗎? 而基督教一直教
看人不順眼,看社會不順眼,甚至看自己不順眼,怎麼會這樣?  原來,是腦中的小我在做怪,小我訂了一堆的標準,沒有符合小我的標準就反彈,不接受,看不順眼,結果就是情緒被觸發,開始抱怨東抱怨西,心中亂糟糟。 看不順眼是自找的,因為是根據自己訂的標準造成的。 自己腦中所訂的標準是絕對的嗎?當然是相對的。
安‧賈維絲 (Ann Reeves Jarvis) 是美國女性運動的先驅,在南北戰爭時照顧了無數受傷的士兵,戰後她倡導了母親友誼日的活動,以母親為主角推動和解,她在1905年5月9日去世。她的女兒 安娜‧賈維絲 (Anna Marie Jarvis) 繼承了她的志業,安娜希望推動一個專屬於她母親的
人活著,思緒一直在動,一直在做事,東做西做,沒事做會慌,好像活著沒意義,總要找事來做做。 是不是可以說,人活著有一個主要的元素,就是好奇心。 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 思,就是好奇心。  對世界好奇,對人事物好奇,造就了人的行為活動,一個人如果失去好奇心,就失去了活著的元素,也慢慢步入死亡。 而好奇
有朋友說我的專題好像都在寫人生中負面的東西,不是太討好,太沉重了點。 我一句話就可以解釋: 人生的一半是多采多姿的,那個部分大家都喜歡,一點都沒問題;可是人生中有另一部分卻是痛苦的,這才是我們要去處理的部分,有興趣的人自然會花一點時間看看。 人生實相的研究,我把它定位在〝發現〞。 好像是科學家在研究
上一篇文章的第一句話:人腦的意識是會當機的。 我覺得需要解釋一下。 意識是由五個元素組合而成的:接受訊息、記憶、分析、學習創造、產生念頭行為。因為有分析的功能,所以一定是二元性的,先有一個定位,產生價值標準,這樣才能分析。所以人腦的世界就是一個不斷建立標準,依照標準去評斷好壞對錯,這在本書的前面已
人腦的意識是會當機的 人的情緒是會崩潰的 人的身體是會老化損壞的 遇到艱難的業力可能無法承受 但是只要有愛,都可以化解,愛是安定靈魂的場。 佛教有西方極樂世界之說,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愛,讓大家有一個地方一起共修,一起陪伴、分享,在西方極樂世界有愛的安定感,不是嗎? 而基督教一直教
看人不順眼,看社會不順眼,甚至看自己不順眼,怎麼會這樣?  原來,是腦中的小我在做怪,小我訂了一堆的標準,沒有符合小我的標準就反彈,不接受,看不順眼,結果就是情緒被觸發,開始抱怨東抱怨西,心中亂糟糟。 看不順眼是自找的,因為是根據自己訂的標準造成的。 自己腦中所訂的標準是絕對的嗎?當然是相對的。
安‧賈維絲 (Ann Reeves Jarvis) 是美國女性運動的先驅,在南北戰爭時照顧了無數受傷的士兵,戰後她倡導了母親友誼日的活動,以母親為主角推動和解,她在1905年5月9日去世。她的女兒 安娜‧賈維絲 (Anna Marie Jarvis) 繼承了她的志業,安娜希望推動一個專屬於她母親的
人活著,思緒一直在動,一直在做事,東做西做,沒事做會慌,好像活著沒意義,總要找事來做做。 是不是可以說,人活著有一個主要的元素,就是好奇心。 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 思,就是好奇心。  對世界好奇,對人事物好奇,造就了人的行為活動,一個人如果失去好奇心,就失去了活著的元素,也慢慢步入死亡。 而好奇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Google scholar 找論文 >Connected Papers 找更多相關論文 >Glarity 論文快速略讀>Immersive Translate論文精讀 >ChatGPT 解讀論文不懂處 >ChatGPT 生成PPT格式內容 >VS Code Markdown 插件將內容轉換為PPT
Thumbnail
你也中了股市「追高殺低」的詛咒嗎? 還記得那些年,你打開股票交易App,看到股價一片綠油油時,手發抖地按下退出;而隔天,看到新聞大肆報導某股票「飆漲創新高」時,卻忍不住入手,結果接到了最高點的「刀柄」? 別害羞,這種行為不只你一個人會犯!其實,超過 90% 的股市新手 都無法抵擋這種「追高殺低」
Thumbnail
誓言衰損可分為「衰損」和「破戒」。「衰損」指暫時出現輕微的過失,若是衰損後沒有及時懺悔,導致衰損加劇,就會變成「破戒」。或是所犯的誓約是屬於很嚴重的情節,就算馬上破戒了,一旦破戒也無法懺悔彌補,但是「衰損」則可以透過懺悔來回復清淨。
Thumbnail
本文探討美國心理學家Albert Ellis的情緒ABC理論,該理論解釋情緒和行為的關係。文章介紹了非理性信念的特徵及其對情緒的影響,並提供具體範例來說明如何透過理性思考來改善情緒。最後,提出四個步驟幫助讀者自我覺察,有效應對非理性信念,提升心理健康。
Thumbnail
本文主要講述情緒的層次,由信念、詮釋以及行動三部分構成。在生活中遭遇的不同因素會影響到我們的情緒,以及我們的行動會回頭加深我們的信念,我們要小心這陷阱。
Thumbnail
痛苦的來源,經常來自大腦的自我設限。保持開放的態度,可以跳脫固執的信念。
情緒是我們內心的反應,理解並接納這些情緒,才能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相反,如果我們拒絕接收這些情緒,它們就會反覆出現,提醒我們看見並理解它們的重要性。 所謂「負面」情緒,其實是洞察心靈的珍貴鑰匙。不要給那些不舒服的感覺貼上負面的標籤,而是將它們視為無形心靈的訊息。每一個情緒,無論好壞,都是在
Thumbnail
前陣子我在餐廳聽到對面桌的人說:「我最近在唸心理諮商的書,之後想考心理師,老了可以一起開一間諮商所、發大財。」 有時候當新認識的朋友發現我是心理師時,就會滿懷期待的問:「你覺得我適不適合當心理師?其實我以前想過大學要唸心理學的!」 而相信同行們一定有過類似的經驗,即個案們往往在諮商一段日子以後便
人的情緒大略可分成喜怒哀懼憫。基本上,我的想法是人的一切行事動力,都是為解決自己的情緒反應而來,而人為了應付情緒產生的反應,表現出來的,就是我們的外在行為,一連串的行為累積,就是我們的人格表現。 情緒,而非理性,是帶動我們一切行為的動力,理性只是要滿足或解決情緒反應的必需工具。
Thumbnail
神經科學與性格之間的關係,人類大腦具備可塑性,受生活經驗、環境影響。激素、基因、環境等對人類性格有影響。縱貫式的研究發現個體思考自己性格,父母教養對性格發展重要。研究指出純真的自己和原本樣子值得被愛。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Google scholar 找論文 >Connected Papers 找更多相關論文 >Glarity 論文快速略讀>Immersive Translate論文精讀 >ChatGPT 解讀論文不懂處 >ChatGPT 生成PPT格式內容 >VS Code Markdown 插件將內容轉換為PPT
Thumbnail
你也中了股市「追高殺低」的詛咒嗎? 還記得那些年,你打開股票交易App,看到股價一片綠油油時,手發抖地按下退出;而隔天,看到新聞大肆報導某股票「飆漲創新高」時,卻忍不住入手,結果接到了最高點的「刀柄」? 別害羞,這種行為不只你一個人會犯!其實,超過 90% 的股市新手 都無法抵擋這種「追高殺低」
Thumbnail
誓言衰損可分為「衰損」和「破戒」。「衰損」指暫時出現輕微的過失,若是衰損後沒有及時懺悔,導致衰損加劇,就會變成「破戒」。或是所犯的誓約是屬於很嚴重的情節,就算馬上破戒了,一旦破戒也無法懺悔彌補,但是「衰損」則可以透過懺悔來回復清淨。
Thumbnail
本文探討美國心理學家Albert Ellis的情緒ABC理論,該理論解釋情緒和行為的關係。文章介紹了非理性信念的特徵及其對情緒的影響,並提供具體範例來說明如何透過理性思考來改善情緒。最後,提出四個步驟幫助讀者自我覺察,有效應對非理性信念,提升心理健康。
Thumbnail
本文主要講述情緒的層次,由信念、詮釋以及行動三部分構成。在生活中遭遇的不同因素會影響到我們的情緒,以及我們的行動會回頭加深我們的信念,我們要小心這陷阱。
Thumbnail
痛苦的來源,經常來自大腦的自我設限。保持開放的態度,可以跳脫固執的信念。
情緒是我們內心的反應,理解並接納這些情緒,才能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相反,如果我們拒絕接收這些情緒,它們就會反覆出現,提醒我們看見並理解它們的重要性。 所謂「負面」情緒,其實是洞察心靈的珍貴鑰匙。不要給那些不舒服的感覺貼上負面的標籤,而是將它們視為無形心靈的訊息。每一個情緒,無論好壞,都是在
Thumbnail
前陣子我在餐廳聽到對面桌的人說:「我最近在唸心理諮商的書,之後想考心理師,老了可以一起開一間諮商所、發大財。」 有時候當新認識的朋友發現我是心理師時,就會滿懷期待的問:「你覺得我適不適合當心理師?其實我以前想過大學要唸心理學的!」 而相信同行們一定有過類似的經驗,即個案們往往在諮商一段日子以後便
人的情緒大略可分成喜怒哀懼憫。基本上,我的想法是人的一切行事動力,都是為解決自己的情緒反應而來,而人為了應付情緒產生的反應,表現出來的,就是我們的外在行為,一連串的行為累積,就是我們的人格表現。 情緒,而非理性,是帶動我們一切行為的動力,理性只是要滿足或解決情緒反應的必需工具。
Thumbnail
神經科學與性格之間的關係,人類大腦具備可塑性,受生活經驗、環境影響。激素、基因、環境等對人類性格有影響。縱貫式的研究發現個體思考自己性格,父母教養對性格發展重要。研究指出純真的自己和原本樣子值得被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