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是什麼?從生理、理論來認識情緒達到情緒管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我有情緒問題。」「我有情緒管理問題。」

今天這篇文章,是因應讀者寄信期望我能回答關於「情緒是什麼?帶給我們的影響是什麼?」這個問題。

幾乎每個人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然而情緒是什麼?網路上擁有許多的解釋以及說明,影片生動的呈現又或者介紹者有趣的去解釋情緒是什麼。

然而身為一位專業學者,我想將「情緒」這個大議題做一個學術性的整理,若是你有興趣去理解「情緒」,那很歡迎你繼續看下去。

從生理層面來看的話,情緒是個人受到外界刺激之後,所會產生的情感經驗,就像是你會驚訝、愉悅、生氣等,當一個人處在某種情緒狀態下,除了會引發主觀的感受之外,我們也會有所謂的「生理喚起」,又或者是身體中的生理變化,像是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的情形。

一般來說,當一個人在經歷情烈的情緒後,他對你的身體是會有影響的。

強烈的情緒讓我們心跳加速、血壓升高、腎上腺素的分泌增加、血醣會增高、消化速度減慢以及瞳孔放大等現象,而這些生理反應通常是不由自主的。而我說過了,「強烈的情緒」會引起,因此很有可能一個人很興奮的時候有的生理變化和他憤怒的生理變化是一樣的。

但也因為如此,不同的情緒引起類似的生理反應,因此往往我們也不知道自己處於何種情緒,無法命名,一個人明明感受到很生氣,可是卻又會說他很開心,你想想又會發生什麼事呢?

所以「情緒」是需要被辨識的,一個人必須覺知自己處在什麼樣的情緒,透過我們的「認知」功能來進行詮釋,我們才能夠知道我們到底處於什麼樣的情緒狀態。

學者Schachter提出了情緒二因論(Two-Factor Theory of Emotion),他認為情緒包含了兩個要素:生理喚起和認知詮釋,並且兩者缺一不可。

換句話說,當我們生理發生變化時,除非我們能夠解釋這些變化,否則我們就無法「感受到」自己的「情緒」。如果讓你發生情緒的情境缺乏免顯得線索,那麼你可能無法解釋自己的生理變化,也更不知道自己有什麼情緒。

人需要對於我們的「生理喚起」與「外在刺激」發生的情境當中意義與性質進行有意識的認知和解釋,透過這樣的自我覺知的過程最終我們才能產生對於某種情緒的「體驗」。因此,感受到何種情緒會由我們對於它的認知詮釋所決定。

我用白話文的方式來解釋,讀者們可能更能清楚地知道。

例如在兩個同樣感到忐忑不安、緊張的生理反應,若是第一種情境是發生在周圍充斥著槍聲、尖叫,那麼我們便能判斷情境是危險的,而我們便能知道此刻情緒的體驗是「害怕」。

第二種情境是當我們看著我們心儀的對象時,同樣心跳加速、不安且又緊張,然而我們能夠判斷這個情境是浪漫的,因此我們便能知道此刻情緒的體驗是「心動」,是一種戀愛的情緒。

現在讓我們來設計一個實驗,讓兩組受試者都注射腎上腺素,一組有被明確告知被注射藥物,然後我們故意的給予受試者氣憤或表示快樂的接觸,受試者是沒有情緒反應的,因為受試者會將一切被引起的生理喚起歸因於藥物。相較於另一組受試者,他們則會因為實驗者給予的接觸,而有所影響,感受到情緒起伏。因此,藉由這個實驗,我們可以得知人們是有可能會因錯誤的歸因而產生不正確的情緒的。

而這也是為何有些人會成為出氣筒,為何有些人明明要發脾氣的對象不是你,卻又要對你發脾氣,認為一切都是因為你的原因。

情緒是針對我們人內部或外部的事件所會產生的突發反應,一個主體對同一種事件總是會有同樣的反應。然而,情緒作用的時間是非常短的,而情緒是一組包含語言、生理、行為和神經機制互相協調的反應。情緒構成理論認為,情緒主要會分為五種基本的元素:認知、生理反應、感受、表達和行為傾向。讓我從生理、認知及行為三個層面來談情緒。

一、生理層面:

情緒的生理機制是複雜的,相關解釋的理論學說有很多種,目前一般認為情緒是大腦皮層和皮層下神經過程協同活動的結果。皮層下神經過程的作用處於顯著地位,大腦皮層起著調節制約的作用。而與情緒關係密切的神經結構主要包括了自主神經系統、下視丘和邊緣系統。

James Lange的情緒理論是認為外在刺激會引發自主神經系統的活動,然後產生生理狀態上的改變,生理反應讓人產生情緒。

而Cannon Bard的理論則是重視於中樞神經系統的調節、控制作用,這個理論認為情緒的體驗與生理變化是同時發生的,他們都受制於視丘的控制。

而在當代研究中,普遍會認為即使沒有大腦皮質的參與,人也一樣可以產生情緒。生理變化伴隨著情緒的產生,調節制約人們對於情緒的感受,但是不直接造成情緒。同樣的,情緒也可以反過來導致生理變化,產生我們熟知的戰、逃反應或是撫育內在的適應行為。

二、認知層面:

情緒有時是來自於對於「情境」或「事物」的評價,像是Arnold的情緒認知評估理論就認為大腦皮質對於情境的評估是情緒產生的基本;而Lazarus的認知評估理論則認為情緒是來自於人和環境的互動,主要受到健康、自尊、目標、經濟狀況、尊重和重要的人所影響。

同時他也提出了情緒的判斷過程可以分為三個步驟:

  1. 首先判斷這件事情對我們的重要性
  2. 判斷它是否可以被控制
  3. 最後判斷情緒與行為反應的有效性和適宜性

而我也認為這會是我們可以如何達到情緒管理的一個方式,藉由這種建立後設認知的方式去想今天我因著什麼樣的情緒,去做什麼樣的事情,會達到我想要的結果嗎?

三、行為層面

從行為層面來看情緒的話,大多學者都認為情緒是當一個人有「動機」時的基礎。因為有了情緒所以做出行為反應,這就是「動機」。

例如一個人認知到自己遭受到背叛以後產生了悲傷的情緒,然後再作出哭泣的行為反應;當一個人感受到挫折感的時候,他的行為會有攻擊性、冷漠又或者是妥協這些傾向。

而情緒的行為因素也經常被運用在組織管理的應用上,就好比是為何需要「幸福企業」,有正面情緒、感受的工作團隊自然也能夠起到促進協調和組織的作用,並且有利於勞動者工作效率的提升。

今天就從各種學者理論以及舉例來與大家談談情緒,甚至藉由對於情緒機制的認識,來讓我們能更加如何知道怎麼去對應情緒,處理情緒,進而達到情緒管理。

這裡是裕禾診療室,歡迎你與我分享你的心理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裕禾診療室
42會員
32內容數
諮商心理師,與你分享生命中點點的心理事。
裕禾診療室的其他內容
2024/07/12
這是一篇關於一位專任輔導教師告別學生的文章,充滿感動和情感。文章談到過渡性客體、依附關係、遊戲治療學派以及學生成長的故事,讓人感到溫暖與心動。
Thumbnail
2024/07/12
這是一篇關於一位專任輔導教師告別學生的文章,充滿感動和情感。文章談到過渡性客體、依附關係、遊戲治療學派以及學生成長的故事,讓人感到溫暖與心動。
Thumbnail
2024/06/13
如何面對泛自閉症的孩子,需要耐心及體諒,並給予孩子適當的協助與策略。這篇文章探討泛自閉症孩子的特質及如何進行幫助,包括應對固執、情緒問題等。透過定期預告與行為塑造的方式,逐步幫助孩子增進溝通、情緒處理等能力。文章最後呼籲大家不要忽略孩子潛在的優點,並在過程中給予肯定與鼓勵。
Thumbnail
2024/06/13
如何面對泛自閉症的孩子,需要耐心及體諒,並給予孩子適當的協助與策略。這篇文章探討泛自閉症孩子的特質及如何進行幫助,包括應對固執、情緒問題等。透過定期預告與行為塑造的方式,逐步幫助孩子增進溝通、情緒處理等能力。文章最後呼籲大家不要忽略孩子潛在的優點,並在過程中給予肯定與鼓勵。
Thumbnail
2024/03/17
本文整理自作者於Podcast節目「奎斯說故事」第2季第5集之內容。 冒牌者效應會把自己的良好成就歸因於運氣,認為自己是個德不配位、騙子,就算真的有很客觀的事實證明,還是會不斷貶低自己,擔心自己被發現或看穿,因此就會經常時刻處於一個高壓的狀態。
Thumbnail
2024/03/17
本文整理自作者於Podcast節目「奎斯說故事」第2季第5集之內容。 冒牌者效應會把自己的良好成就歸因於運氣,認為自己是個德不配位、騙子,就算真的有很客觀的事實證明,還是會不斷貶低自己,擔心自己被發現或看穿,因此就會經常時刻處於一個高壓的狀態。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2000所學校都在上的耶魯大學情緒素養課,學會解讀與表達情緒,開啟被忽略的最大潛能!
Thumbnail
2000所學校都在上的耶魯大學情緒素養課,學會解讀與表達情緒,開啟被忽略的最大潛能!
Thumbnail
我們對情緒的涵納,是轉化為愛與慈悲的根基。因此,焦慮的背後可能帶著更大的喜悅。 焦慮的本質是什麼?
Thumbnail
我們對情緒的涵納,是轉化為愛與慈悲的根基。因此,焦慮的背後可能帶著更大的喜悅。 焦慮的本質是什麼?
Thumbnail
你曾好奇過情緒跟身體之間的關係嗎?兩者之間會相互影響嗎?還是只是心理作用呢? 情緒是心和身體溝通的媒介,我們每天都在體驗著各式各樣的情緒,情緒對帶動身體產生生理反應所有的情緒都會烙印在我們身體的肌肉和神經裡面,為當時發生的情境蓋上專屬印章。
Thumbnail
你曾好奇過情緒跟身體之間的關係嗎?兩者之間會相互影響嗎?還是只是心理作用呢? 情緒是心和身體溝通的媒介,我們每天都在體驗著各式各樣的情緒,情緒對帶動身體產生生理反應所有的情緒都會烙印在我們身體的肌肉和神經裡面,為當時發生的情境蓋上專屬印章。
Thumbnail
你也常受情緒所擾嗎?大多數的人對於情緒這個議題總是避而不談,職場上不可以展現情緒、社交場合總是需要戴上面具、甚至在家庭關係中也不可以過度展現自我,當這些情緒未能被好好抒發、聆聽時,往往容易將一個人推向負面的情況導致心理上的問題。
Thumbnail
你也常受情緒所擾嗎?大多數的人對於情緒這個議題總是避而不談,職場上不可以展現情緒、社交場合總是需要戴上面具、甚至在家庭關係中也不可以過度展現自我,當這些情緒未能被好好抒發、聆聽時,往往容易將一個人推向負面的情況導致心理上的問題。
Thumbnail
情緒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日常狀態。情緒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影響著我們的思想、行為以及與他人的互動。我們將探討了解情緒、自我調節、如何應對他人、自我探索等。期望大家能更身認識自己。
Thumbnail
情緒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日常狀態。情緒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影響著我們的思想、行為以及與他人的互動。我們將探討了解情緒、自我調節、如何應對他人、自我探索等。期望大家能更身認識自己。
Thumbnail
喜、怒、哀、樂這些情緒是從哪裡來的呀?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優先了解「靈魂」從哪裡來。 我將用靈學的角度看關於身心靈當中的心,關於情緒。
Thumbnail
喜、怒、哀、樂這些情緒是從哪裡來的呀?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優先了解「靈魂」從哪裡來。 我將用靈學的角度看關於身心靈當中的心,關於情緒。
Thumbnail
我們可以觀察身邊的親人朋友,會發現保持樂觀的人,大部份都處於正面的情緒之中,在面臨困難和挫折的挑戰時,多半會選擇面對與解決問題…
Thumbnail
我們可以觀察身邊的親人朋友,會發現保持樂觀的人,大部份都處於正面的情緒之中,在面臨困難和挫折的挑戰時,多半會選擇面對與解決問題…
Thumbnail
「我有情緒問題。」「我有情緒管理問題。」 今天這篇文章,是因應讀者寄信期望我能回答關於「情緒是什麼?帶給我們的影響是什麼?」這個問題。 幾乎每個人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然而情緒是什麼?身為一位專業學者,我想將「情緒」這個大議題做一個學術性的整理。
Thumbnail
「我有情緒問題。」「我有情緒管理問題。」 今天這篇文章,是因應讀者寄信期望我能回答關於「情緒是什麼?帶給我們的影響是什麼?」這個問題。 幾乎每個人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然而情緒是什麼?身為一位專業學者,我想將「情緒」這個大議題做一個學術性的整理。
Thumbnail
本篇是整理與參考自陳志恆諮商心理師的講座。情緒變化是時時刻刻在發生的,它不是條線而是浮動的光譜,但有時候我們感覺毫無感受,或是不知不覺就被情緒霸佔,而這次我們要學的是,如何常保正面情緒,與安頓負面情緒。
Thumbnail
本篇是整理與參考自陳志恆諮商心理師的講座。情緒變化是時時刻刻在發生的,它不是條線而是浮動的光譜,但有時候我們感覺毫無感受,或是不知不覺就被情緒霸佔,而這次我們要學的是,如何常保正面情緒,與安頓負面情緒。
Thumbnail
這是第一個需要破解的課題,也幾乎是最重要的一個關鍵,情緒。 我會痛苦,你也會痛苦,好巧喔,他也會痛苦,好像每個人都會痛苦,怎麼這麼巧? 可不可以解讀,痛苦的情緒是內建在人類的腦中,只要去觸發它,就會感覺痛苦。憤怒,愉快,其他的情緒,也如出一轍,是一整套內建在腦中的情緒機制,只要你去觸發,情緒就會跑
Thumbnail
這是第一個需要破解的課題,也幾乎是最重要的一個關鍵,情緒。 我會痛苦,你也會痛苦,好巧喔,他也會痛苦,好像每個人都會痛苦,怎麼這麼巧? 可不可以解讀,痛苦的情緒是內建在人類的腦中,只要去觸發它,就會感覺痛苦。憤怒,愉快,其他的情緒,也如出一轍,是一整套內建在腦中的情緒機制,只要你去觸發,情緒就會跑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