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情緒問題。」「我有情緒管理問題。」
今天這篇文章,是因應讀者寄信期望我能回答關於「情緒是什麼?帶給我們的影響是什麼?」這個問題。
幾乎每個人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然而情緒是什麼?網路上擁有許多的解釋以及說明,影片生動的呈現又或者介紹者有趣的去解釋情緒是什麼。
然而身為一位專業學者,我想將「情緒」這個大議題做一個學術性的整理,若是你有興趣去理解「情緒」,那很歡迎你繼續看下去。
從生理層面來看的話,情緒是個人受到外界刺激之後,所會產生的情感經驗,就像是你會驚訝、愉悅、生氣等,當一個人處在某種情緒狀態下,除了會引發主觀的感受之外,我們也會有所謂的「生理喚起」,又或者是身體中的生理變化,像是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的情形。
一般來說,當一個人在經歷情烈的情緒後,他對你的身體是會有影響的。
強烈的情緒讓我們心跳加速、血壓升高、腎上腺素的分泌增加、血醣會增高、消化速度減慢以及瞳孔放大等現象,而這些生理反應通常是不由自主的。而我說過了,「強烈的情緒」會引起,因此很有可能一個人很興奮的時候有的生理變化和他憤怒的生理變化是一樣的。
但也因為如此,不同的情緒引起類似的生理反應,因此往往我們也不知道自己處於何種情緒,無法命名,一個人明明感受到很生氣,可是卻又會說他很開心,你想想又會發生什麼事呢?
所以「情緒」是需要被辨識的,一個人必須覺知自己處在什麼樣的情緒,透過我們的「認知」功能來進行詮釋,我們才能夠知道我們到底處於什麼樣的情緒狀態。
學者Schachter提出了情緒二因論(Two-Factor Theory of Emotion),他認為情緒包含了兩個要素:生理喚起和認知詮釋,並且兩者缺一不可。
換句話說,當我們生理發生變化時,除非我們能夠解釋這些變化,否則我們就無法「感受到」自己的「情緒」。如果讓你發生情緒的情境缺乏免顯得線索,那麼你可能無法解釋自己的生理變化,也更不知道自己有什麼情緒。
人需要對於我們的「生理喚起」與「外在刺激」發生的情境當中意義與性質進行有意識的認知和解釋,透過這樣的自我覺知的過程最終我們才能產生對於某種情緒的「體驗」。因此,感受到何種情緒會由我們對於它的認知詮釋所決定。
我用白話文的方式來解釋,讀者們可能更能清楚地知道。
例如在兩個同樣感到忐忑不安、緊張的生理反應,若是第一種情境是發生在周圍充斥著槍聲、尖叫,那麼我們便能判斷情境是危險的,而我們便能知道此刻情緒的體驗是「害怕」。
第二種情境是當我們看著我們心儀的對象時,同樣心跳加速、不安且又緊張,然而我們能夠判斷這個情境是浪漫的,因此我們便能知道此刻情緒的體驗是「心動」,是一種戀愛的情緒。
現在讓我們來設計一個實驗,讓兩組受試者都注射腎上腺素,一組有被明確告知被注射藥物,然後我們故意的給予受試者氣憤或表示快樂的接觸,受試者是沒有情緒反應的,因為受試者會將一切被引起的生理喚起歸因於藥物。相較於另一組受試者,他們則會因為實驗者給予的接觸,而有所影響,感受到情緒起伏。因此,藉由這個實驗,我們可以得知人們是有可能會因錯誤的歸因而產生不正確的情緒的。
而這也是為何有些人會成為出氣筒,為何有些人明明要發脾氣的對象不是你,卻又要對你發脾氣,認為一切都是因為你的原因。
情緒是針對我們人內部或外部的事件所會產生的突發反應,一個主體對同一種事件總是會有同樣的反應。然而,情緒作用的時間是非常短的,而情緒是一組包含語言、生理、行為和神經機制互相協調的反應。情緒構成理論認為,情緒主要會分為五種基本的元素:認知、生理反應、感受、表達和行為傾向。讓我從生理、認知及行為三個層面來談情緒。
一、生理層面:
情緒的生理機制是複雜的,相關解釋的理論學說有很多種,目前一般認為情緒是大腦皮層和皮層下神經過程協同活動的結果。皮層下神經過程的作用處於顯著地位,大腦皮層起著調節制約的作用。而與情緒關係密切的神經結構主要包括了自主神經系統、下視丘和邊緣系統。
James Lange的情緒理論是認為外在刺激會引發自主神經系統的活動,然後產生生理狀態上的改變,生理反應讓人產生情緒。
而Cannon Bard的理論則是重視於中樞神經系統的調節、控制作用,這個理論認為情緒的體驗與生理變化是同時發生的,他們都受制於視丘的控制。
而在當代研究中,普遍會認為即使沒有大腦皮質的參與,人也一樣可以產生情緒。生理變化伴隨著情緒的產生,調節制約人們對於情緒的感受,但是不直接造成情緒。同樣的,情緒也可以反過來導致生理變化,產生我們熟知的戰、逃反應或是撫育內在的適應行為。
二、認知層面:
情緒有時是來自於對於「情境」或「事物」的評價,像是Arnold的情緒認知評估理論就認為大腦皮質對於情境的評估是情緒產生的基本;而Lazarus的認知評估理論則認為情緒是來自於人和環境的互動,主要受到健康、自尊、目標、經濟狀況、尊重和重要的人所影響。
同時他也提出了情緒的判斷過程可以分為三個步驟:
而我也認為這會是我們可以如何達到情緒管理的一個方式,藉由這種建立後設認知的方式去想今天我因著什麼樣的情緒,去做什麼樣的事情,會達到我想要的結果嗎?
三、行為層面
從行為層面來看情緒的話,大多學者都認為情緒是當一個人有「動機」時的基礎。因為有了情緒所以做出行為反應,這就是「動機」。
例如一個人認知到自己遭受到背叛以後產生了悲傷的情緒,然後再作出哭泣的行為反應;當一個人感受到挫折感的時候,他的行為會有攻擊性、冷漠又或者是妥協這些傾向。
而情緒的行為因素也經常被運用在組織管理的應用上,就好比是為何需要「幸福企業」,有正面情緒、感受的工作團隊自然也能夠起到促進協調和組織的作用,並且有利於勞動者工作效率的提升。
今天就從各種學者理論以及舉例來與大家談談情緒,甚至藉由對於情緒機制的認識,來讓我們能更加如何知道怎麼去對應情緒,處理情緒,進而達到情緒管理。
這裡是裕禾診療室,歡迎你與我分享你的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