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怕球的是你,還是小孩──如何跟小孩談政治或其他議題?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寫稿沒靈感的時候,滑臉書其實蠻有用的。比方說,我這次就剛好看到這篇文章
截圖自臉書貼文
這篇文章的作者在教育現場遇見兩位國、高中孩子大聲嘲諷韓粉「韓粉腦袋都有點問題」。面對這個情境,他在現場的處理方式是「試圖不打破歡樂氣氛,以半嚴肅的口吻」,向孩子說:「不要公開聊這個,搞不好在場也有韓粉」、「小心他們回家發文罵你。」
韓國瑜:「不認同愛跟包容的,就不是韓粉。」Photo source: 韓國瑜臉書
他在文末說:「未來,在我的小孩還不懂媒體識讀,也不懂得尊重他人的情況下,我絕對絕對不會讓他用網路。」並且詢問讀者:「若是你在現場擔任講師,聽到孩子這麼說,你會怎麼做呢?」
小孩嘲笑韓國瑜及其支持者的情境,應該有不少教育者都遇過,我也有遇到。不過,雖然跟孩子談政治跟社會問題是我的主要工作之一,我自己倒是沒有跟孩子談過這件事情,因為我的同事小蔡在我開始在意這件事情之前,就已經做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教育處置。
小蔡是這樣做的。每當孩子們聚在一起嘲笑韓國瑜及其支持者時,他就跑去跟孩子們說:「欸,我支持韓國瑜欸。」

現身作為一種力量

其實我是從小孩口中聽到小蔡是個「韓粉」的。第一次是有幾個小孩在討論韓國瑜在媒體上的某個發言,紛紛表示太扯了、見鬼了之類的。通常在這種時候我都在偷聽小孩在講什麼,蒐集資訊,作為後續是否要介入、如何介入的準備工作。
然後有個小孩突然說:「可是小蔡是韓粉欸。」其他小孩跟(偷聽的)我一起驚訝:「啊!?」
有小孩驚訝到立刻去找小蔡求證,小蔡大方地說:「對啊,我韓粉我驕傲。」
「騙人吧?呆子才會支持韓國瑜啊。」
「亂說,我就支持韓國瑜啊,我才不是呆子。」
小孩開始一直問他問題,小蔡也就他所知的回答。因為已經過了一陣子,具體的問答我不記得了,但應該差不多像下面這樣:
:「韓國瑜說的話這麼扯,你為什麼會支持他?」
:「哪裡扯?」
:「就……其實我也不確定。」
:「你看你根本就不曉得,你才是阿呆吧。」
偶爾遇到真的有比較多瞭解的孩子,大概會像這樣:
:「韓國瑜說的政見都沒實現啊。」
:「但是民進黨的政見也沒有都實現啊。」
:「可是韓國瑜說的話都是假的吧。」
:「哪些是假的?」
:「比方說什麼迪斯奈樂園要來台灣。」
:「那只是還沒蓋吧。」
:「那說韓國瑜是中國的代理人呢?」
:「有證據嗎?」
:「是沒有啦。」
:「那你怎麼知道那是真的?」
:「……我想想。」
小蔡這個「韓粉」的「現身」,打破了小孩對韓粉的刻板印象。這種方式,我們過去在許多政治跟社會議題上都使用過。
比方說在性別課上,生理男性的教育者跟男孩一起穿長裙、邀請同性戀和性工作者的朋友到現場跟孩子座談;在都市更新議題上,我們實際到抗爭現場瞭解抗爭者的需求;而在反送中的議題,也有教育者邀請實際到過抗爭現場的朋友,跟孩子們說明抗爭現場的第一手情況。
當一個看起來與我們沒有太多差別的、活生生的人,在孩子們面前侃侃述說自身的經歷時,就有機會展開對話、互相理解,進而撕下刻板印象的標籤。在一次又一次的談論之後,我們現場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就沒有小孩在嘲笑韓粉了。

透過識讀媒體,來學會媒體素養

除了解決小孩歧視韓粉的危機,幾乎在同一時期,小蔡也進行了媒體識讀的課程。小蔡自己的詳細紀錄在這裡,我在這裡只解略說一下他的作法。
大致上,與臉書上那篇文章作者說的「在小孩有媒體識讀能力之前,不讓小孩接觸網路」相反,小蔡並不是將小孩和網路媒體隔絕開來,而是透過教學的設計,帶領小孩去閱讀、查證、分析、歸納網路上的訊息,進而形成判斷假新聞的準則。
小蔡給孩子看了幾則新聞,要小孩猜猜看這些新聞的真實性。其中一則是關於韓國瑜的FB截圖,內文大致上是說「韓國瑜挺香港全面真普選」。孩子們一開始全部都不相信韓國瑜會支持香港真普選,認為這則訊息一定是假的,但負責查證的孩子回家查證之後,在隔週的課堂上向其他孩子宣布這則訊息是「真實的」。不過,這位孩子有進一步的推論。
第四則新聞:韓國瑜的貼文
查證的小孩是上一周信誓旦旦為假新聞的孩子
他有點無奈地說:「這是真的!」

孩:「怎麼可能!?」
查證的小孩:「真的,很多新聞都有討論這篇,而且韓國瑜的臉書上真的有這篇」
他繼續說,更平穩的說:
「但是我覺得他是有目的的說」

我:「!!??你怎麼判斷的?他的目的會是甚麼!?」
孩:「他之前的立場不是這樣的,他之前對香港議題的發言不是這樣的,我想他是看這波風向不對,所以他的目的是騙票」
在「這則訊息為真」的前提下,小孩(小五)進一步做出了自己的判斷。我們可以看見,這個小孩的判斷基準開始不拘泥在一則訊息的真偽之上,而是試圖透過更多相關的訊息,歸納整理之後,再做出屬於個人的判斷。
不練習打球,要怎麼學會打球?小蔡帶著孩子識讀媒體,試著讓孩子掌握「媒體素養」。
在我們的教育現場裡,面對這些讓某些人猶豫要不要讓小孩接觸的事物,除了應當要特別考慮的特例之外,我們大致上會認為,大人越是防堵,越是可能會在小孩的認知裡造成沒有必要的曖昧與誤會,反而讓小孩害怕或失去瞭解這些事物的機會。在最糟的情況下,小孩會在充滿好奇心的狀態裡,就像是我們看著A片學性教育那樣,因為缺乏良好引導的關係,而接觸到片面或錯誤的資訊。
反之,若是我們坦蕩蕩去面對小孩的好奇與關心,盡可能帶小孩從多元的視角去瞭解,就更能讓小孩得到正確而充分的資訊。
我們可以合理預期,具備這些經歷的孩子將更有媒體識讀的能力。假如這位孩子看到最近某些藝人主張「愛與關懷」的發言,更有可能不根據一則訊息就輕易接受這些藝人「愛與關懷」的形象,而會等待或尋求更多這些藝人過往或日後的發言與行為,來綜合判斷這些藝人是否具有「愛與關懷」的品行,進而分析這些藝人在此時做這些發言的背後意圖。

為什麼父母會怕孩子碰這個碰那個?

在台灣做教育,時常會聽見父母的許多擔憂,一下子要防堵這個,一下子要禁止那個。除了媒體亂象之外,政治、性教育、社會黑暗、死亡、妖怪、鬼、電玩、手機、電視、漫畫,應有盡有。
當我們試圖說明各種事物/事務與素養之間的關係
有趣的是,雖然許多父母們有各式各樣的焦慮,讓他們試圖去禁東禁西,但這些令某些父母聞之色變的東西,有不少卻是另一群當代父母趨之若鶩的「基本能力」。
像是政治,現在社會運動的街頭上,可以看見許多親子家庭的身影,帶孩子一起讀競選公報,已經是值得貼在FB上展示的公民教育實作;至於性別,兒童文學作家與研究者辛佳慧,生前推動了幾個重要而有影響力的性別教育行動,有非常多家長積極參與;再來就是電玩,我這輩的父母有不少都是打電玩長大的,上陣不離父子母女兵,跟小孩一起組隊下副本是親子關係的……呃,有時候滅團也是會吵架啦。至於漫畫,應該沒有人還在禁止小孩看漫畫吧?在鄭問作品進故宮特展、大英博物館有日本漫畫特展的時代,禁止小孩看漫畫?是在哈囉?
那麼,為什麼平平都是生活在台灣的父母,會有這麼大的差異呢?
社會學的研究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發。去年藍佩嘉教授出版的《拚教養》一書,提到當代的父母因為吃飽太閒太緊張了,所以採取了各種保安策略來試圖維護孩子一輩子的安康。而這些保安策略又跟父母的教育程度和經濟階級有關。
又譬如說《童年人類學》提到,當代中產階級社會有一種把小孩當成脆弱純潔個體、需要細心保護的兒童觀。在這本書裡提到,許多在現在台灣父母看來十分危險的事情,在其他的文化裡一點都不值得驚訝。
像是巴布亞紐幾內亞的庫瑪族(Kwoma)會讓嬰兒把開山刀刃含在嘴裡,而旁邊的父母都不當一回事,而四歲半的沖繩兒童能夠用鐮刀輕而易舉地剝除甘蔗的外皮。當人類學家問沖繩的父母「為什麼你家小孩這麼行」的時候,沖繩的父母自己也一臉迷惑,只能說大概是有樣學樣的吧。
也就是說,之所以有的父母對小孩玩電玩怕得要死,有的父母卻跟小孩組隊下副本,可能不是因為他們其中有人具備什麼了不起的教養觀,或者其中有一邊比較理性是大智慧的父母,而可能只是文化差異的結果。
庫瑪族的父母要是在台灣的公園裡讓小孩把刀子放在嘴裡,大概就會被警察帶走;而你要是跑去庫瑪族傳統領域一直阻止小孩拿刀子放進嘴巴,你就會被其他人指責「這樣子會讓小孩沒有競爭力」、「不會教就不要生」之類的。
假如我們接受上述的推論,那麼身為有權力的大人,在教育或教養的現場,當我們要禁止小孩去接觸一件事情時,我們就得要更加警惕,我們是不是被某種文化所束縛,不知不覺將自身的恐懼放大,進而想要透過強制管理的過程,將這種不明不白的恐懼複製到小孩身上。

怕球的是你,還是小孩?

我國中的時候,跟著棒球隊的朋友玩過一陣子棒球。那時我因為怕被球打到臉,當球接近時會下意識地側身,沒辦法迎面對著高速滾來的球。當時棒球隊的朋友跟我說:「你怕球就一定接不到球啦。」
台灣實施戒嚴38年,解嚴卻不過33年(戒嚴時期為1949-1987),至今林宅血案的檔案都還沒解密,陳文成的死因也仍未大白,在台灣,談政治對許多人來說,一直都是敏感而不擅長的事,更別提是要跟孩子談政治了。
如果你希望小孩不要去碰政治(或其他的任何事情),或者你對小孩想要去碰政治感到疑惑或不知所措,那麼你或許應該要檢查一下,你是不是怕球了?你是不是在閃球?
怕球,是接不到球的,當然也沒辦法教孩子接球。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660會員
121內容數
我和朋友共同分享、推動「合作式教育」的概念,試著建立由父母、小孩與教育者共同合作、建構的教育場域。在這個寫作計畫中,我想要寫下我在教育現場的記錄及相關問題的思考,希望能讓讀者和我一樣,在繁雜的教育/教養現場得到些微的救贖,且保有討論和省思的空間。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盧駿逸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選舉過後,臉書上的粉絲專頁「韓粉父母無助會」裡,許多年輕人匿名投稿,說出他們正面臨的親子衝突。父母作為韓國瑜支持者,他們自己不是。他們的處境細節雖然不同,但都面臨極類似的困境:在韓國瑜敗選後,他們的父母用極為破壞親子關係的方式,對這些子女宣洩了他們的憤怒。
為什麼有些孩子被強力規定的時候可以有很好的「表現」,但在沒有強力規定的時空裡,卻像一攤爛泥或總是做出相反的事情?這並不見得是因為那個小孩需要被規定,反而可能是因為「過多的規定」,讓他失去下決定的經驗,而在日後無法面對複雜的、需要頻繁下決定的世界。
最近的民主家庭教育工作坊裡,我們聊到「伴侶的關係怎麼維護」。我先跟參與的成員們說明這篇文章裡所提到的、我對他們狀態的推測,確認他們同意我的推測之後,我建議他們把小孩送去托育,兩人就可以去約會。但媽媽的表情看來不太能接受。
對於我們家小孩的學習計畫,終極的大目標是小孩國中之後就可以放生他。作為放生的進度之一,我們決定從下個學年開始,不再幫他撰寫自學成果報告書跟自學申請書,假如他還是想要申請在家自學,他就得有繳交報告的相關能力,其中最基礎的必要能力,就是打字。
「利誘小孩」是不時引起討論的教養手段,最近一個小小的事件,就引起「利誘是負面的嗎?」等問題的討論與反省。讓我們先放下做父母的焦慮,當是一個好奇寶寶,來想想這些事情。
我問他怎麼回事,為什麼大家都要圍攻他。他沮喪地說:「我不知道為什麼。」回過神來,已經是這樣了。往後在面對霸凌──或者我們更清楚地定義,當我在面對「孩子們結成群體攻擊一個對象」這類事件時,我發現被攻擊者時常有跟A一樣的感覺。
選舉過後,臉書上的粉絲專頁「韓粉父母無助會」裡,許多年輕人匿名投稿,說出他們正面臨的親子衝突。父母作為韓國瑜支持者,他們自己不是。他們的處境細節雖然不同,但都面臨極類似的困境:在韓國瑜敗選後,他們的父母用極為破壞親子關係的方式,對這些子女宣洩了他們的憤怒。
為什麼有些孩子被強力規定的時候可以有很好的「表現」,但在沒有強力規定的時空裡,卻像一攤爛泥或總是做出相反的事情?這並不見得是因為那個小孩需要被規定,反而可能是因為「過多的規定」,讓他失去下決定的經驗,而在日後無法面對複雜的、需要頻繁下決定的世界。
最近的民主家庭教育工作坊裡,我們聊到「伴侶的關係怎麼維護」。我先跟參與的成員們說明這篇文章裡所提到的、我對他們狀態的推測,確認他們同意我的推測之後,我建議他們把小孩送去托育,兩人就可以去約會。但媽媽的表情看來不太能接受。
對於我們家小孩的學習計畫,終極的大目標是小孩國中之後就可以放生他。作為放生的進度之一,我們決定從下個學年開始,不再幫他撰寫自學成果報告書跟自學申請書,假如他還是想要申請在家自學,他就得有繳交報告的相關能力,其中最基礎的必要能力,就是打字。
「利誘小孩」是不時引起討論的教養手段,最近一個小小的事件,就引起「利誘是負面的嗎?」等問題的討論與反省。讓我們先放下做父母的焦慮,當是一個好奇寶寶,來想想這些事情。
我問他怎麼回事,為什麼大家都要圍攻他。他沮喪地說:「我不知道為什麼。」回過神來,已經是這樣了。往後在面對霸凌──或者我們更清楚地定義,當我在面對「孩子們結成群體攻擊一個對象」這類事件時,我發現被攻擊者時常有跟A一樣的感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但是這個月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如果他不是公眾人物、只是我們身邊非常熟識的朋友呢?如果江宏傑是你大學的好朋友、或是身邊的好同事、甚至是你本人自己,今天遇到了這樣的事情,有沒有什麼更好的辦法能挽回老婆的心?......
Thumbnail
【《小王子》教我的人生三件事,其中一件是:問題不在於長大,在於你忘了曾經是個小孩|【自己篇】#1】 ⚠提醒大家以下內容會部份劇透⚠:本篇文章涉及電影橋段,若你尚未看過電視,也想安排時間去觀看,可以先將本篇文章收藏起來,待你看完後,再記得回來收看與 下篇文章預告:將於1/29(五)早上7:30發佈
Thumbnail
對待阿茲海默氏症(以後稱: 失智症)的病患,他們的心智隨著時間一直往回走,理論上,可以使用部分照顧孩子的理論以彌補對於照顧技巧的不足..
Thumbnail
不知道各位親愛的家屬有沒有遇到過下面的例子:失智長輩一直吵著要去找媽媽、半夜起床吵著要回家、堅持不去洗澡、哄騙之後還是依然故我?身為照顧者的你,無論用講的、用罵的還是用逼的,好像都得不到甚麼效果,隔幾天又再次出現?
Thumbnail
當父母若發現小朋友在學校人際總是出現狀況時,請先別急著責罵,先冷靜下來,瞭解小朋友在交朋友的過程中,他所想要表達的是甚麼,他們遇到的困難是甚麼,以及他為何會有這些舉動,這樣我們才更能瞭解癥結點,幫助小朋友找到比較好的社交技巧。
Thumbnail
  ●2015 香港電影《五個小孩的校長 Little Big Master 可愛的你》  呂慧紅(楊千嬅)-元田幼稚園校長(真人故事取自呂麗紅校長) 謝永東 阿東(古天樂)-呂慧紅丈夫,原職是博物館展品設計師 元田幼稚園學生-何小雪(何涴瀠) 盧嘉嘉(傅舜盈) 譚美珠(王詩雅)-Kitty(李詠珊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但是這個月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如果他不是公眾人物、只是我們身邊非常熟識的朋友呢?如果江宏傑是你大學的好朋友、或是身邊的好同事、甚至是你本人自己,今天遇到了這樣的事情,有沒有什麼更好的辦法能挽回老婆的心?......
Thumbnail
【《小王子》教我的人生三件事,其中一件是:問題不在於長大,在於你忘了曾經是個小孩|【自己篇】#1】 ⚠提醒大家以下內容會部份劇透⚠:本篇文章涉及電影橋段,若你尚未看過電視,也想安排時間去觀看,可以先將本篇文章收藏起來,待你看完後,再記得回來收看與 下篇文章預告:將於1/29(五)早上7:30發佈
Thumbnail
對待阿茲海默氏症(以後稱: 失智症)的病患,他們的心智隨著時間一直往回走,理論上,可以使用部分照顧孩子的理論以彌補對於照顧技巧的不足..
Thumbnail
不知道各位親愛的家屬有沒有遇到過下面的例子:失智長輩一直吵著要去找媽媽、半夜起床吵著要回家、堅持不去洗澡、哄騙之後還是依然故我?身為照顧者的你,無論用講的、用罵的還是用逼的,好像都得不到甚麼效果,隔幾天又再次出現?
Thumbnail
當父母若發現小朋友在學校人際總是出現狀況時,請先別急著責罵,先冷靜下來,瞭解小朋友在交朋友的過程中,他所想要表達的是甚麼,他們遇到的困難是甚麼,以及他為何會有這些舉動,這樣我們才更能瞭解癥結點,幫助小朋友找到比較好的社交技巧。
Thumbnail
  ●2015 香港電影《五個小孩的校長 Little Big Master 可愛的你》  呂慧紅(楊千嬅)-元田幼稚園校長(真人故事取自呂麗紅校長) 謝永東 阿東(古天樂)-呂慧紅丈夫,原職是博物館展品設計師 元田幼稚園學生-何小雪(何涴瀠) 盧嘉嘉(傅舜盈) 譚美珠(王詩雅)-Kitty(李詠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