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與簡評:《跨國灰姑娘》

2007/12/31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本書《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台灣新富家庭》可以說讓筆者驚豔不已,這本書筆者原打算來當作睡前讀物用,但讀下去後卻令人欲罷不能。

內容簡述

這本書從標題就可以看出,這是以講述外籍幫傭與台灣雇主家庭之間的文化衝突為主,但作者藍佩嘉老師並沒有流於庸俗的講述一堆衝突的場景,來替一些莫名其妙的專有名詞背書,他採取的質化研究實在值得相關讀者「用力一讀」。本文將取本書的導讀部分進行簡述與導讀,因為光是四十頁的導讀就把內容精華的奧秘解釋出來,更能清楚的讓人知道本書的宗旨。筆者再三建議,希望讀者只要對台灣、外籍幫傭文化等有興趣的,都買一本回家閱讀,故不打斷讀者對本書本文的期待。
本書導讀實在是值得反覆閱讀,藍佩嘉表明了他的研究著重在三個層次
  • 第一、家務勞動是一個重要的建構「婦職」,突顯出性別界線與社會不平等的連結。
  • 第二,國際遷移的經驗,如何導致了地主國語母國社會中的族群與階級重劃。
  • 第三,「家」成為了全球不平等與社會差異的交會之處,屋簷下的日常生活,具體化了社會界線的存在。
其中藍佩嘉老師更在說明了東南亞不同文化的差異,在他一開始作研究就突顯出來了。在跟菲律賓幫傭的接觸中,由於菲律賓的教育水準高,不少幫傭都有大學學歷,作者進行研究的時候年紀差異還不是很大,再加上菲律賓有固定的社群與群聚地點,研究工作相當輕鬆。但當目標轉移到印尼幫傭,問題就來了,首先就是印尼幫傭普遍教育水準不高,溝通起來不若菲律賓大學畢業生幫傭容易,再者是印尼幫傭相對年輕,與作者已經有一點隔閡在,更糟的是印尼伊斯蘭文化對階級相當敏感,對作者這種「教授」來說,會直覺得認為是「地位崇高者」。這種種困難使得藍佩嘉老師進行研究的時候遇到不少問題,但還是可以依靠耐心與毅力,一步步揭開在台灣的東南亞幫傭面紗。
簡單的說,藍佩嘉老師的一個重要研究方法就是界線的確立,女主人在家裡劃下界線,以保障外籍幫傭不會侵犯到女主人的權力,並突顯出雙方的階級不同。但相對的幫傭的進入家庭,就是一種侵犯到女主人原有角色的奇妙地位,在此他用了無償報酬等概念解釋,就是我們傳統上說的,「媽媽總是無條件的付出」,但在現實中的外籍幫傭,幹的是媽媽應該要無償付出的工作,卻可以領薪水。但更有趣的是,無論女主人還是女幫傭,其實都是在進行一種跳脫全職家庭主婦的桎梏,也是一種脫離父權思想的手段。
具體來說,台灣女主人藉由請幫傭,擺脫了家庭的俗事,從而把精力放在事業上,更可以藉由事業的成功向公婆與丈夫顯示自己的獨立性。東南亞幫傭在母國內作的是一模一樣的家務,卻無法得到報償,來台灣幫傭作的雖然跟在母國沒有太大差異,但可以有薪資領,更可以擺脫比台灣嚴重的多的父權體制壓迫,而且當這些女性幫傭擁有經濟實力後,就算回到母國也擁有與丈夫乃至於公婆對話的權力。更重要的是出國的體驗,讓他們的視野大開,許多在台灣幫傭過的東南亞女性,回到母國後居然會適應不良!不良絕對不是純粹的居住問題,而是本身角色的定位,已經與母國的傳統不一樣了,而且他們也知道了擺脫父權體制壓迫的手段,即使這個手段是要來台灣當傭人也一樣。也許在台灣的地位不如在母國,但至少實質上擁有可以左右自己命運的方法。
同一時間,台灣的女主人也要努力維持一條界線,避免被女傭侵入到他的角色,這是一種恐懼被取代的心理特質,畢竟女傭在怎樣還是女性,傳統上家庭中的女主人是不會允許另一個陌生女性闖入他的家庭的。女傭也要藉由重新建構界線,來在不損害女主人的前提下,將家庭勞務移轉到他們身上。換言之,無論是女主人還是女傭,都參與了這場身份階級的重構與組織。
這只是在職務上的一種重劃,更深刻的重劃發生在種族的藩籬之間。本書採取了三個面向來解釋移工的種族問題,亦即「台灣的政策規範」、「人力仲介的招募與行銷」、「移工與雇主及社區居民的互動」。從藍佩嘉老師的研究方向可以看出,本書不僅僅是述說故事,更希望藉由這些故事找出一些關鍵的地方,可以幫助我們在政策上改善許多不合理,以及刻板印象的問題。
書中明確指出,台灣對外籍人士的態度實在差得太多,歐美外籍人士來台工作,我們視為高人一等的工作,即使對方可能在家鄉混的不怎樣。東南亞的幫傭就算是大學畢業,在台灣受到的待遇於歧視一樣不少。這究竟反映出的是我們台灣對外籍人士的「膚色」崇拜?還是單純的對「勞務」不同的眼光?這很值得我們仔細需推敲。
階級的流動或許可以敘述這種狀況,一個富裕的華人在加州的郊區想要修築屋頂,遭到白人鄰居的強烈抗議,這是否是一種文化資本積累的弱勢?反觀台灣難道不是如此,這些外籍新娘即使取得在台灣的「女主人」地位,但受到的差別待遇眼光也一樣少不了,更別提只是來當幫傭、工人的那一群,而且這些移工在台灣取得可觀的經濟資本,但卻實質的讓自己的地位向下流動。藍佩嘉老師直指問題核心,實在是全球化下的區域發展不均等實態。(Ps:換個方式說,台灣人自己也別以為同樣狀態發生不到自己身上)
在領域的劃分中更可以突顯出這種外籍幫傭的詭異之處,台灣女主人把自己家庭的領域讓出來,讓陌生女性進駐,使得原本的「私領域」轉變成為幫傭的「公領域」,在公領域下的幫傭必須與私領域的雇主一起生活。同時間在幫傭的母國家庭也有同樣的狀況,在台灣工作的母親因為家庭需要幫助,就花錢雇用在鄉下的表親來操持家務,同樣的進行了不一而足的界線重劃。這不是很典型的另一種全球化下的不平等?這些來到菲律賓馬尼拉的鄉下親戚,難道真的就心甘情願?這其實就跟來台工作的母親一樣,在鄉下的親戚可能一輩子都沒見過大都市,他們想要到馬尼拉來看一看的心情,不下於第一次出國工作的母親們。
領域的劃分還不夠顯示出其弔詭,在台灣女主人的角色中,外籍幫傭是維持其在外工作必須的手段,但是開放私領域成為傭人的工作場合,卻又對傭人的衛生習慣與道德操守深深懷疑,這種為了保持家庭的整齊與秩序而雇用的傭人,傭人本身卻成為避之不及的污染。女主人透過各種儀式性的舉動,來替這條界線刻下具體的藩籬。
藍佩嘉總結來說,家庭移工的雇用是一個連結公領域與私領域、交織全球與在地力量的權力場域。
最後筆者引用書中最後的結論,行動方向與政策建議中,藍佩嘉老師具體的指出,家務工作實在是一種專業,政府利用倡議美滿家庭的假象,掩蓋了性別與世代間的權力不平等,將專業化的家務工作附屬在女性身上,實在是一種強化父權體系的行為。換言之,甜蜜的家庭樂章,其伴奏實在是移工與其家人的分離。
再者,移工的基本人權被侵犯,不能歸咎到少數的邪惡雇主身上,這實在是一個政策體制導致的壓迫性結構,我們必須具體行動以避免成為系統化壓迫的共犯。其中高額仲介費用需要被加以處理,但若依照國與國之間的執行,則是概念理想化但是行政成本過高。
要解決這種根植的不平等,首先要解決私有與公友的二元區化,把「照顧公有化」,將照顧這種勞務是作公民基本權利。藍佩嘉老師建議,是建立一套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把建築在性別、世代不平等的甜蜜家庭樂章假象打破。在雇用移工上,同一人、少數的雇用,可以簡化作業流程,讓雇主直接的雇用,數量規模一定以上的大數量雇用,則採取國與國之間的強制執行方法。而且本國的勞工組織思考過度線性,唯有提高外勞的人權與薪資保障,才能降低雇主基於勞動成本的考量大量雇用外勞。更為實際的是,透過賦予外籍移工適當的公民權利,來化解許多現有的爭議。
個人小評
筆者個人的批評不多,著重在幾個層面上。
第一,就是本書的「左派」思想蠻濃厚的。XD
從藍佩嘉老師的遣詞用字,可以看得出許多左派用語,但藍佩嘉老師已經很客氣了,沒有陷入一些台灣社會學那種莫名其妙的左翼思潮中。但從藍佩嘉老師的政策建議,就有許多跟內文矛盾之處。
在內文中有提到,許多幫傭的地主國,本身對這種到國外當傭人的態度相當不滿,更不提像是日本的娛樂業,到日本當娛樂員的女性回到菲律賓後還會被當作去從事性工作。就以印尼來說,印尼主要信奉伊斯蘭教,對於女性的控制非常嚴格,所以要不是經濟真的很差,仰賴大批這些出國匯回的外匯,恐怕禁止女工出國的法律就出來了,也就因為如此,許多不想聽父母親結婚的女性,透過到國外工作的方式逃離這種父權與宗教體制的桎梏。但也就因為如此,使得台灣要跟印尼國與國談判顯得不可行,印尼是絕對不會承認要跟台灣或是其他國家談判這種「輸出」女性的政策,但如果變成陽奉陰違的私下談判,那最後結果不會跟現在差到哪去,掮客一樣會存在於台灣雇主與印尼移工之間。
其次,龐大的仲介團體肯讓政府這樣做?筆者親身所見,仲介勞工的仲介可是穿金戴銀全身珠光寶氣,可見得這行的利潤真的不小,實際上多少民代與官員本身就直接或是間接操持外勞仲介?還真的是天知道。再者台灣的文化可否接受?別的不提,光是外籍新娘依舊遭受到歧視就可以知道,台灣本國民眾設下的階級界線太高了,就算嫁來台灣的外籍新娘在母國是高學歷份子,在台灣依然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視。藍佩嘉老師自己就在書中提到不少這種狀況,低學歷的台灣雇主瞧不起這些外籍幫傭,但對外籍幫傭來說這些台灣雇主的知識水準低落,正好提供一個他們可以操作的空間,以保持他們在台灣的私人領域的寬敞。
筆者完全不認為,在台灣對東南亞外籍移工如此嚴重的界線設定下,這種開放式的政策會受到支持。更重要的是刻板印象深深的烙印在台灣多數的民眾心理,對筆者這一類算高學歷人士來說,這種問題倒不會很大,但筆者的同學抱持歧視想法的可不會少,尤其當他們家裡就有外籍幫傭下,流露出的階級優越感可是「滿溢而出」啊。(Ps:典型的以他人的低落來成就自己的詭異自大心理)更不提所謂的開放外國人有限公民權利,這大概在台灣會吵翻天,更可能弄出一種對歐美日寬大卻對東南亞嚴苛的世界笑話。
但藍佩嘉老師的基本概念是正確的,就已長遠的眼光來說,若台灣可以善待這些外籍移工,長期來說東南亞國家對於台灣的觀感會改善,政策也會逐漸友好,再怎麼樣都比現在這種給人家一種歧視感要來的好。筆者記得前幾年高雄捷運外勞暴動事件,當時國內輿論雖然譁然,但是認為這理所當然的人難道會少?有趣的是不久之後看到越南政府大力宣導,不要嫁給台灣那些又老又殘的「新郎」,可見得對於東南亞國家來說,台灣也許是一個先進的地方,但跟歐美這種「上流文化」相比,仍然是一個「鳥地方」。更有趣的是筆者後來看到一個台灣的工程博士(八成是宅男那一種),娶了一個外籍新娘(居然嫁給一個溫柔體貼學歷又高的老公),婚姻幸福美滿的狀況,可見得問題仍然是出在台灣文化上。
台灣文化真的兼容並蓄?這答案是肯定的,大陸文化與海島文化匯集台灣,現在所見每一個文化符號幾乎都是混合的。但台灣仍有不寬容的地方,許多流行次文化遭到主流文化無情的嘲笑與打壓,更不提現在還存在的外省菁英文化觀極力打壓的本土價值觀。真的要分出對錯、高低,還是可以找出一些脈絡,例如若我們以現代社會的生活習慣來說,台灣固有的本土文化與外省菁英式文化相比,確實有不少不及之處,但這要跟發源地的「歐美日」相比,外省菁英文化又顯得徒具形式。但台灣本土文化就真的「沒水準」、「不文雅」?在外省文化觀的菁英中這確實如此,但相對來說東南亞移工的文化也受到本土文化菁英的嘲諷。這只顯示台灣的文化觀與歐美相比,何止是徒具形式,根本是裡外皆無!
美國的種族歧視非常嚴重,但法律與多年的努力,現在有一個黑人總統上任。這與台灣陳水扁八年中的各種光怪陸離的批評中,顯得這些外省菁英的文化觀特別可笑,這些外省菁英文化用盡詞語批評,要塑造一種最高領導人應有的特質,所以陳水扁與其台獨黨羽完全不成體統。但這種批評在美國可見不到,各位讀者可曾聽聞美國白人批評奧巴瑪不成體統?倒是傅建中在前幾年發表一篇奇文在中國時報,說儘管國務卿包爾、萊斯都是黑人,但他們都是優雅的黑人,與黑人的傳統完全不相符。這種自己替人家劃定文化範圍,然後解釋美國依然有很深種族歧視的詭異論點,充分證明受到外省文化薰陶的菁英們,究竟是用什麼樣的眼光在看待文化衝突。
個人無責任建議(聽聽就好)
藍佩嘉老師的努力我們可以見到,但其政策的具體建議恐怕不會有任何效力,更別提放到立法院審查了。筆者個人的建議比較實際一點,現在台灣國內的外籍新娘不少,許多的外籍新娘仲介所都是這些「新居民」所開設,畢竟對母國總是比台灣人熟悉,由母國人介紹總是會讓這些想嫁來台灣的女性覺得親切與安心許多。這兩天媒體才配合宣傳,宣傳所謂的科技新貴聯誼,強調科技新貴在「無薪假」的閒暇中要找尋另一個幸福,姑且不論這種奇怪的論點怎麼來的。我們乾脆一點,開辦一個科技新貴東南亞聯誼團好了,這些有學歷又有技術的宅男群,相信可以吸引到大量的東南亞女性,說不定東南亞各國政府還會因為其專業與技術,力邀這些人去他們那邊發展工業。現在台灣的這種新居民階級意識未能發達,筆者的看法比較極端一點,那是因為傳統上只有相對弱勢的族群才會討不到台灣老婆,加上台灣女性意識抬頭,沒多少女性願意聽這些大男人發號施令,但也就因為如此,這種外籍新娘被視作解決「生理需求」與肩負「傳宗接代」使命的道具。各位可曾想像過,台灣女性嫁到美國去被當作道具用的狀況?
現在時機以到,大量的台灣宅男逐漸變成日本所說的「草食男」,寧可把時間花在電腦跟模型上,也不想浪費時間出去交女友,不如趁此機會媒合一下,當台灣的上層菁英也開始迎娶外籍新娘,這才會開始在輿論中產生影響。畢竟一個小學畢業的老公想要保護他心愛的外籍太太,可能除了罵幾句話外就不能幹嘛,但一個社會學博士的老公想要保護他的老婆,可以寫出十萬字的社會階級分化理論OOXX等等。台灣還是一個專家意識很深的地方,想要改變這種狀況,這些專家門自己跳出來罵會比一群藍領勞工罵有用。請各位想像一下,一個經濟學宅男博士娶到漂亮的高學歷外籍新娘,因為老婆被歧視而憤怒的投書媒體,在蘋果日報上連載一個月三十篇的「新移民對台灣的經濟貢獻」,所造成的社會觀感,跟一個吐檳榔汁罵人的勞工照片刊登在蘋果上的效果會差多少。
如果讀者覺得筆者歧視這些勞工,麻煩請到台灣各中小型工廠去看看這些藍領勞工怎麼說話的。很現實的,台灣的文化階級意識還是存在,若不如此的話,就不會產生民意支持度不到三成,卻有五成的人願意相信總統的怪現象。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4.6K會員
1.3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