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實習結束後,我便開始尋找下一份實習或打工,然而從年前到年後投了許多履歷全都石沉大海,眼看著空窗的日子開始超過自己所預期的長度,心裡感到越來越焦慮;同時大學最後一個學期即將來臨,聽著身邊認識剛畢業的朋友們在哪裡工作、薪資多少,我又再次陷入「我以後到底想要做什麼工作?我到底能做什麼工作?」的困擾當中(這些問題大概每過一陣子就會在腦袋裡狂轉)。
上週和剛出社會半年的好友吃飯,還是公司菜鳥的她總是很忙碌,有許多專業技能需要加緊學習,也尚未適應社會中的人情世故,感到壓力大、難以消化是她的工作日常。她也問起我的近況,我表達近期除了為工作的事情煩心,算是在放假的狀態。
於是她看著我在放假感到很羨慕,而我看著她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也覺得很羨慕,我看著我們都在羨慕對方的生活,忽然驚醒地說:「不行,我們不能這樣羨慕別人!我們應該要安於自己的狀態才對。」然後我們一起大笑。
前幾天讀了作者蔡璧名所著的《正是時候讀莊子—莊子的姿勢、意識與感情》,其中最擊中我心的一段,是出自〈帝之縣解〉一篇的:「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之縣解。」,書中的白話文解釋為:「安然面對生命中每個時刻的來臨,順應每個處境,如此便不會有過度的悲傷或狂喜侵擾你的內心。古人稱這種境界是解消身繫俗世的種種束縛,達到原本能擁有的最大的鬆綁解脫。」此段用來作為那日與好友對話的註解,真是再適合不過了。
「活在當下」已是老生常談,但真正要做到其實非常困難,甚至它有時會被人認為是消極的藉口。記得去年讀到一本書《我們住在焦慮星球》,讀完以後自己有一個非常深刻且真實的領悟:「每個未來都是由每個當下組成的,如果你的當下不好,你的未來也不可能會好。」後來每當焦慮又來臨,這個體會便成為伴我度過焦慮的神句;除此之外,我還發現另一個將自己喚回當下的小方法,便是「專注地感受腳底踩在地上的觸感」,聽起來很無聊,卻非常有用,因為當專注地去感覺它的時候,能深刻體會「我正安穩地站在大地上」這個事實,「安全」、「穩定」、「真實」的感受湧入心中,便能將狂放的焦慮驅走。
「人之生也,故若是芒乎?是我獨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此段的翻譯為:「人的生命,原本就是這麼茫昧無知嗎?還是只有我一個人如此茫昧,而世界上的人又有不茫昧的嗎?」
《莊子》中有許多篇章都充滿了這樣的提問,他對世界萬物有許多懷疑,然而在反覆的辯證之間,他卻也擁有一種止水般的安定,正因為任何事都是相對的,所以無須與人爭辯,「對」與「錯」不過因為是兩方所執的論點不同而生,什麼都可以是「真」,什麼也都可以是「假」,既然如此,重要的就只剩「自己」了。
一邊讀一邊驚覺,莊子談的與許多西方哲學提及的概念相似,有些內容也像是我之前讀過的《先知》。明明是離我們這麼近的思想,我卻是先從翻譯文學讀到,才慢慢循線找到了古典中文字寫出來的這些篇章。讀完其實有些感慨,全篇中感到最熟悉的一篇竟是〈庖丁解牛〉,但它其實只是莊子眾多長篇論述中的一篇短故事而已。漫長的成長過程中,我們在孔孟思想中大量地學習仁、恕、誠、孝,卻僅用極少的篇章提及老莊所談的哲思論述、安神養生;兩種思想雖然大相逕庭,卻應該是同樣重要的,在瞬息萬變的世界裡,我們不應忽視個人心靈的重要性。
「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之縣解。」這段話來得正是時候,讀《莊子》的那天也是我感覺自己「醒來」的一天,或許也和季節入春了有關,心裡除了安定下來之外,更萌發了一股小小的動力,覺得能夠去享受這段原先意料之外的假期,心中的焦慮清除以後,充實自己的計劃便能納進來了。我想,無論是擁有一份忙碌的工作,或者是擁有一段空白的日子,順應自己此刻的狀態,喜愛自己當下的生活,才不會辜負了「活著」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