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選擇困難症嗎?
進了餐廳坐下,翻開菜單的那一霎那,選擇困難症馬上附身,一邊埋怨為什麼菜單上要有那麼多選擇,另一面眼睛從第一項掃描到最後一項,再從最到一項看回第一項。結果,把菜單遞給同伴:「你先點好了。」
眼看著同伴眼白翻到後腦勺,再往下滾到後背去。你只有聳聳肩:「沒辦法,我有選擇困難啊。」仿佛那是一種流行,選太快就不時尚似的。
別難過,做選擇、判斷與決策這些事,自古就在發生:
- 打獵時,我該先射眼前這隻成功率大一點的兔子?還是遠一點體型比較大、可讓我吃得比較飽的大野鹿?
- 我該嫁給家財萬貫父母雙亡,但是身高150公分的拿破崙?還是玉樹臨風身高1米9,但是天下只有媽媽好的媽寶男?
- 我該繼續待在薪水穩定、正常上下班但有點無聊的公司?還是選擇充滿挑戰,每天令你腎上腺素飆升(那是什麼場所),但薪水不穩的新創公司呢?
都說人生的命運不是努力、並非聰明,而是選擇。
關於「選擇」這個大哉問,其實很久很久以前,美、英的心理學家特沃斯基和康納曼(Tversky & Kahneman),就已經洞悉我們的選擇困難了。到底為什麼,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卻會有難以抉擇的問題呢?
一、太貪心,想挑到最好的
人往往對自己的判斷過度自信,相信自己是絕對理性的生物。看著菜單上琳瑯滿目的品項,即使並非全都想要,也希望能在一番仔細盤算推敲的過程中,像皇上選妃一樣挑到最棒的。
但特沃斯基和康納曼告訴我們,人類不僅只具備有限度的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還比自己想像的更主觀。不相信?要不然你看看,是不是挑到最後,還是選上次吃的那道?
二、厭惡損失心態
滿街都在強調CP值,如果我挑到不好吃的,又吃不完,損失會很大,就演變為沉沒成本(sunk cost)的謬誤。
所謂沉沒成本(sunk cost)的謬誤,意思是指如果我付出的成本是自己覺得不值的,理性的想法應該是要立即停損。但因為「這樣會浪費我付的錢」,就忍著味覺的不適吃光。同理可證,明明跟這個人在一起6年到最後已經覺得不合適,但「如果分手就白費了我6年的青春」,於是硬著頭皮跟對方結婚,再賠上自己一輩子。
三、害怕犯錯,逃避下決心
說了這麼多,聽起來好恐怖,那有沒有辦法可以讓選擇變得更容易,或至少別那麼困難呢?
技巧在於你可以將問題拆解,鎖定自己要的,排除自己不要的。以義式餐廳點菜為例。首先,看菜單前先決定,今天要吃燉飯、義大利麵還是焗烤類?決定好了,再想想今天要青醬、紅醬還是白醬?海鮮、肉類還是蔬食?
好了,假設你要義大利麵類,打開菜單,就只看義大利麵那一欄。再來決定要紅醬嗎?刷掉青醬和白醬,只剩5項。接著下一步,你要肉類?刪掉海鮮和蔬食,只剩2樣,雞肉還是培根,選一個吧。是不是沒那麼難?
縱然你會說,人生有很多事,並不像選個吃的那麼簡單。但選吃的你有時間壓力,和一堆企圖用眼神殺死你的同桌。人生大事,你則有時間思考。
談戀愛時,就可以思考自己會不會想要婚姻?如果要的話,自己在意的,到底是錢(麵包),還是人(愛情)?
要不要小孩?對方價值觀跟你合嗎?他的家庭你接受嗎?......總有個優先順序可以排。
吃個飯點錯了,你知道下次不該再點這道;但談錯戀愛、進錯公司,為什麼總有些人一錯再錯,在重複的漩渦裡不停繞圈圈呢?
因為你不是太貪心什麼都想要,就是忘記先鎖定自己要的,排除自己不要的。要不就是太膽小,一日踩到雷,終身怕鞭炮。
何必呢?人生不過就是個吃義大利麵的邏輯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