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關係日記|關於情緒的想像與現實

2020/05/06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情緒在人類文明裡變得避之唯恐不及,當我們再說一個人有情緒時就好像在責備他,只有平靜、穩定的人才是健康的,甚至還會覺得這個人很了不起!然而平靜穩定的人是真正的面對情緒後的穩定,還是掩藏情緒假裝看不到?今天這篇文章想帶大家看見情緒背後真正的目的與價值!

想像中的情緒

印象中在18歲以前,我都會許希望我愛的人永遠快快樂樂的願望,因為傷心跟負面事件產生連結以後,好像會讓很多事情變得無能為力(甚至讓我們覺得自己是個無能的人),所以儘可能的,我們要避開負面的情緒,但在避開前反而容易先產生以下幾個謬誤。
  1. 不應該擁有負面情緒

    情緒是指個體受到某一種刺激,身心產生了激動的狀態,此狀態包括了生理的變化與情感性反應(Greenberg, Rice, &Elliott,R., 1993),因此情緒就跟天氣很熱所以我們流汗一樣,是單純的刺激反應,但在這個過度強調正向的世界觀裡,我們會把情緒分為正向和負向,強調開心快樂才是王道,剩下的應該要隱藏起來,但這只是一種對於人類情感之複雜性與價值的否定,因為情緒本身其實不帶有正負面的價值。

    要我來說的話,情緒是一種中性的產物,帶我們看見自己的狀態而已。如果人天氣熱都不會流汗的話,不但會引起代謝異常,甚至造成中暑,唯有正確的認知情緒,培養完整的情緒辨識力,才能對突發事件產生適當的行動。

    我們會希望不要有負面情緒,是因為這樣的情緒帶來的生理反應令人不舒服,例如:胸悶、頭痛、沒體力......等,當我們無法控制這些狀態的時候,就會希望他不要發生。

    人類真正不想要的是情緒帶來的反應,而不是情緒本身。
  2. 有負面情緒的人就是情緒化

    這件事情發生在我前一份工作,曾經因為和同事產生誤會後,我當下帶有生氣的情緒和我的同事解釋事情的前因後果,卻在事後被老闆約談,認為我是個情緒化的人。

    我在這份工作中看見我「大部分」的夥伴們都認為「平靜的情緒才是成熟的表現」,但是情緒明明就是一個「相對性的指標」而已,當一個人只以正向的情緒作為極端的標準時,一但遇上負面的情緒,也容易走向極端的結果。

    在社會中生存時,我們會為自己做一個「人設」的期待,希望自己是足夠溫暖、冷靜、成熟......等,我們不想暴露這些情緒,是害怕破壞自己的形象、害怕別人拿這些弱點來攻擊自己,所以當別人呈現出我們不敢呈現的情緒反應時,我們就判斷別人是情緒化的。(關於過度的情緒反應我們下次再說明)

    人類害怕的是自己的形象被摧毀、害怕從此無法生存,而不是情緒本身。
  3. 不哭的人最勇敢

    在孩童時期時,我們常常被灌輸一些「錯誤的觀念」,例如:「哭有什麼用!有什麼好哭的。」以及「怕什麼怕,你應該要勇敢啊!」。

    首先哭真的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除了能夠表達情緒之外還能傳遞訊息,當人類心情極度差的時候,哭能夠幫助宣洩情緒,在心理和生理都能起到保護作用。

    另外勇敢的背後其實代表著恐懼的發生,在適當的恐懼背後可以協助我們達到生存的目的,研究顯示,許多作奸犯科的病犯們,往往欠缺「感到恐懼的能力」,因為無法正確的感受恐懼的情緒,以至於做出不適當的行為。

    人類害怕的是脆弱以後的無能為力、害怕一蹶不振,而不是情緒本身。

現實中的情緒

既然有想像中的情緒狀態,當然也會有現實的情緒說明,當我們越了解情緒的目的與作用後,更能掌控情緒的反應,拿破崙曾說:「能控制好自己情緒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將軍更偉大。」
  1. 掩蓋情緒並不是好事

    我們會想要掩蓋情緒,很大一部分是因為當下的自己無法處理負面的狀態,因此大腦選擇容易的方式幫助我們生存—掩蓋假裝沒有發生過,否認和掩蓋事實,就像「外面明明在下雨,卻假裝出太陽」一樣。

    長期在下雨的天氣下假裝出太陽,會漸漸地讓我們從不知道該怎麼處理,一直演變成看到下雨天就情緒崩潰,因為欺騙自己的心並沒有辦法讓我們學會面對,我們應該真實的認知現在是下雨天,有必要時買傘、穿雨衣;沒有必要時待在室內躲雨,從毛毛雨開始學著面對雨天的不方便,才不會在颳風下雨的時候強迫自己出去冒險。

    痛苦發生在生理上時,我們能夠用中性的認知是身體生病了,並給予適當的改善與回饋,可是當痛苦發生在心裡時,卻總是責怪是自己出了錯,花力氣去逼自己不應該有這種感受,我們真正要解決的,是帶來痛苦感受的事件,而不是痛苦的情緒。
  2. 情緒是有功能性的

    前面講了這麼多情緒的功用,最重要的就是幫助我們生存和促進社會化了,再逐漸演變之後,情緒還能觸發我們產生有利益的動機並且改變行動,這大概就是為什麼失戀總會使人變得更好的道理吧!

    我們應該學著正確的辨認自己的情緒,明白情緒帶來的價值與意義,甚至讓情緒帶我們到想去的地方,同時也認知「情緒並沒有很高的持久性」,追求永遠快樂、平靜的人,反而對快樂的感受性更低,對情緒有著越來越多的匱乏感(永遠都不夠快樂的感覺),這也是為什麼情緒是相對性的道理!

    就像我們手中的畫筆,原始的情緒可能只有三原色,但透過我們的經歷與感受,能夠擁有更多的顏色去描繪我們的人生,同時我也認為,所有的不舒服的情緒背後都有美好的價值,一個沒有失去過的人,也比較難以體會擁有的深度感受。
  3. 基本情緒是與生俱來的

    我們生下來就有許多基本的功能,包含生長、感應、運動與繁殖......等,情緒就像感應機制一般,帶我們透過他人與自己的反應,更加認識眼前的這個世界,因為生存實在太不容易了,所以我們擁有的負面情緒才會比正向的多更多,擁有很多積極的情緒可能會幫助我們過得更幸福,但不夠幸福好像也不會怎麼樣,可是若我們缺乏的是幫助我們生存下去的利器,會直接影響的可是生命本身呢!

    在我們情緒感受中,有很多有意義的負面感受,包含憤怒、悲傷以及焦慮,當我們要求自己要趕快「好起來」的時候,向大腦傳遞了「現在狀態不好,要改快擺脫」的訊息時,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讓自己越來越著急。就跟流汗一樣,既然是天生而來的,如果在流汗的時候只想著要自己趕快止汗,反而容易刺激各腺體分泌更多的汗水。

    另外還有一些情緒,是透過「學得不適」(又稱習得無助)後才產生出來的,例如:無價值感和無望感(包含無力和無助感),通常是因為創傷事件後所學習得來的情緒,存在著虛無的空洞感,他們被稱為空洞情緒,是屬於不存在積極價值的負面情緒,需要提高警覺並介入改善。

情緒是為了使人更完整而存在

我們作為人類,生下來的時候什麼都沒有,透過事件與情緒的影響,我們漸漸能夠認知自己的模樣,如果我們只是一味的否定負面情緒的存在的話,那人生走這麼長的目的究竟是為了什麼呢?

當情緒一但被否定,自卑就會開始無限的蔓延,從此我們無法認識真實的自己,在越趨逃避的狀況中,迷失自我的價值與認知,然而感受本身並沒有對錯,在情緒的基本特性當中,情緒可以隨著身心的成長與發展,以及對情境的覺知、覺察能力而有所改變,因此人要變得自信,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承認自己真實的樣貌與狀態,更能不卑不亢地面對這個世界。
透過肉身的載體,我們學習事件並體會其中,帶我們認識情緒的真正目的:讓你知道甚麼是你不要的,也藉由讓你發現甚麼是你不想要的,你就能夠知道甚麼是你真正想要的。一但沒有學會怎麼處理情緒,就會不斷的出現這類的事件來幫助我們學習,當我們能學會真正的自處時,才能明白情緒是人生下來擁有最大的禮物,因為當我受過極深的痛苦時,才能體會巨大的幸福。
希望每個人都能學會接納情緒,接納你的情緒代表接納真正的自己。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