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洩情緒後得到的支持,從不是真的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無論在公司、朋友、情侶之間或家庭之中,透過發洩情緒來得到存在感都是我們最慣用的方法,但每一次的發洩其實都是彼此能量的消耗,我們得到的回饋會一次比一次少,最後就是離職、絕交、分手或離婚,然後我們會去找一個新的對象,重新再來一次,直到我們對世界和自己都感到絕望。
這幾乎已經成為現代人最常見的精神問題,過去人類活在宗教與階級之中,每個人在社會中都有固定的歸屬,並寄望於天堂或來生,這是過去我們認識自己的方式,但當這個枷鎖被拿掉,生命完全由自己負責時,人類就必須獨自面對「生命有什麼意義」的問題。
與此同時,人類又走進了龐大的工業體系中,過去人類自己生產自己販售,他透過創造感覺到自己的獨特,並藉此與人的交流得到歸屬,但現在每個人都只是社會的一顆小螺絲釘,工人在產線中重複著相同的作業,也不知道是誰在使用自己生產的東西;女人被鎖在名為家的牢籠之中得不到體諒,多數人仍只會感嘆男人賺錢的辛苦;龐大的社會體系也讓公民難以了解及監督,除了開票當天之外,選民感受不到自己真正改變過什麼;人們不再因為他的勞力跟創造而得到獎賞,唯有坐擁資本的人可以滾出最多的財富,但即使是投資者也很難快樂,因為他成為了複製資本的工具,無法透過創造來跟世界對話。
Erich Fromm在《The Sane Society》一書中,透過精神分析解釋了健全社會應有的模樣。
一個人的身心健全,來自於他能在「自己獨一無二」與「自己屬於世界」中取得平衡,過度傾向認為自己獨一無二的人,常常把自己想得過度重要,認為某個位子是非我不可,但客觀來說,我們只有對自己而言是獨特的,從外界的眼光來看,則沒有人是不能取代的,這個位子你不坐,自然會有其他人補上去,他們不見得就差到哪裡去,但如果你持續懷抱著憤怒委屈在工作,對你本身來說是不健康的。
而過度傾向自己屬於世界的人則容易抹滅了自己的獨特性,這是民主社會的警訊之一,當一個人不看重自己的生命,當然對世界的變化也會毫不在意,因為他不認為自己能改變什麼。如果一個社會有太多這種人,就容易成為極權主義的溫床,畢竟,如果每個人都可有可無,那又何必在乎侵犯人權的舉動?
我們開頭所提到的暴躁正是上述二者失去平衡的徵兆,透過發洩情緒,人感到了自己的與眾不同,同時又感受到自己擁有一群支持自己的同伴,藉此來回到平衡,但我們說過,這種方式是不健康的,最終只會把能量消耗殆盡。
回到平衡的正確方式,應該是發揮你的創造力並藉此與世界連結。那些讓你感覺厭煩的工作或情感束縛,多數時候是因為工作或這段感情壓抑了你的潛能,將你困在既定的框架中,阻礙了你的發展,也阻礙了你與世界的聯繫,使你進入一種不知為何而戰的隔離狀態,不斷地懷疑自己,進而導致情緒的爆發甚至毀滅傾向,傷害自己也傷害了身邊的人。
一個健全的社會,應該要有足夠的支持讓人民得以轉換人生跑道,人民也要有足夠的勇氣與認知去追求自我的發展,如果這項工作帶給你的只有痛苦,那真的不需要認為自己有什麼義務留下。愛是一種能力,一個人必定是先能愛自己,才行有餘力去愛別人,如果你的崗位帶給你的只有傷害,那你能帶給他人的也只有傷害,尤其在政治工作上,唯有懷著愛的付出,你才能真正地帶給世界溫暖,這才是每個政治工作者真正該追求的目標不是嗎?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5K會員
274內容數
大家好,我是艾德。 最近突然有感,報紙、網路媒體、新聞頻道各有立場,想靠文字評論生活就必須進入他們的體制,無形中也是接受了他們的束縛;方格子則提供了一個新的機會,看看我們能不能擺脫媒體的綁架,透過直接來自讀者的支持,得到真正獨立思考產生的文字,我想努力看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林艾德的大腦迷宮 的其他內容
陳建仁副總統卸任能領多少錢?去中研院能領多少錢?到民間作研究能領多少錢?接上市公司的獨立董事又能領多少錢?討論這些問題是人性的悲哀,也是整體社會病態的表現。
想像有一個世界,從你的感官到你的心靈活動,無論是視覺、聽覺、嗅覺或是腦袋中的思考邏輯,全部都像這張圖一樣不受控制地動了起來,那你還能分得清楚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嗎?要知道,你連慣用來區分真假的理性都已經無法控制了。我們給那個世界取了個名字,叫做思覺失調。
陳時中的處事原則就是一次公民教育的好機會,告訴我們政府與人民之間不是只有懲罰跟服從的關係,兩者之間還有一個公民社會,是透過彼此尊重、關懷及利他主義來構築,而他用實務證明了,即使在最危險的時刻,這樣的社會,效率也不會輸給強調嚴刑峻法的威權社會。
我們生活在同一個社會,卻因為種種因素,有著不平等的際遇,雖然真正的公平還遙不可及,但如果我們能多一點點的同理與包容,至少,我們可以減少一些不必要的紛擾,也減少一些,原本就已傷痕累累,卻還要繼續承受我們責難的艱苦人們。
面對溝通時,多數人會無法理解,為什麼明明我們都會華語,你卻偏偏要講母語?為什麼我們要浪費時間在翻譯你的母語上?久而久之,這種壓力就會迫使人們放棄使用母語的權利。
我們為什麼需要轉型正義?其中一項重點,就是因為進入民主時代後,政府必須要讓每個重視民主價值的人民知道,當威權真正復辟了、當一樣悲慘的情境重來、當你受到上級脅迫的違反人權的命令時,你仍可以在有限的選擇中,做出更尊重生命的抉擇,即使你只是第一線最基層的執法人員也一樣。
陳建仁副總統卸任能領多少錢?去中研院能領多少錢?到民間作研究能領多少錢?接上市公司的獨立董事又能領多少錢?討論這些問題是人性的悲哀,也是整體社會病態的表現。
想像有一個世界,從你的感官到你的心靈活動,無論是視覺、聽覺、嗅覺或是腦袋中的思考邏輯,全部都像這張圖一樣不受控制地動了起來,那你還能分得清楚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嗎?要知道,你連慣用來區分真假的理性都已經無法控制了。我們給那個世界取了個名字,叫做思覺失調。
陳時中的處事原則就是一次公民教育的好機會,告訴我們政府與人民之間不是只有懲罰跟服從的關係,兩者之間還有一個公民社會,是透過彼此尊重、關懷及利他主義來構築,而他用實務證明了,即使在最危險的時刻,這樣的社會,效率也不會輸給強調嚴刑峻法的威權社會。
我們生活在同一個社會,卻因為種種因素,有著不平等的際遇,雖然真正的公平還遙不可及,但如果我們能多一點點的同理與包容,至少,我們可以減少一些不必要的紛擾,也減少一些,原本就已傷痕累累,卻還要繼續承受我們責難的艱苦人們。
面對溝通時,多數人會無法理解,為什麼明明我們都會華語,你卻偏偏要講母語?為什麼我們要浪費時間在翻譯你的母語上?久而久之,這種壓力就會迫使人們放棄使用母語的權利。
我們為什麼需要轉型正義?其中一項重點,就是因為進入民主時代後,政府必須要讓每個重視民主價值的人民知道,當威權真正復辟了、當一樣悲慘的情境重來、當你受到上級脅迫的違反人權的命令時,你仍可以在有限的選擇中,做出更尊重生命的抉擇,即使你只是第一線最基層的執法人員也一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生氣時,內心的需求未被滿足,使我們將責任和期望轉嫁給他人。然而,責怪他人的方式只是掩蓋了我們對自己無能感和匱乏感的逃避。真正的解決之道在於正視自己的情感需求,學會自我照顧和自我負責。通過這樣的自我探索與成長,我們不僅能減少憤怒,還能建立更健康的人際關係,並找到真正的自我價值。
Thumbnail
只靠工作獲得情緒滋養並不是長久之道,當裁員失業、退休離開職場後,還是得面對人與人之間還是需要有一定程度的依附關係的事實。 雖然工作帶來機會,有可能滿足我們的情感需求,但工作關係主要是交易關係,親密關係則遠遠更為深入,更能包容我們的脆弱,不能全部仰賴工作。
Thumbnail
你把情緒關在身體裡了嗎? 我們活在「身體就是我」的錯覺中,這個錯覺會衍生恐懼,使我們與根源之愛分離。我們總是將「我想被愛」的想法,壓抑在潛意識中。 想法是流動的,每個想法環環相扣,牽一髮而動全身,越是壓抑自己的想法,這個「無法被愛的我」的人格便會逐漸穩固。 鏡子靜心是藉由根源之愛回
人的情緒大略可分成喜怒哀懼憫。基本上,我的想法是人的一切行事動力,都是為解決自己的情緒反應而來,而人為了應付情緒產生的反應,表現出來的,就是我們的外在行為,一連串的行為累積,就是我們的人格表現。 情緒,而非理性,是帶動我們一切行為的動力,理性只是要滿足或解決情緒反應的必需工具。
Thumbnail
當我們處理自己情緒時,多數人的反應,不是逃離這樣的情緒感覺,認為事過境遷就沒事了;不然就是為了保護受傷的自己,而意圖責怪他人。人們有時害怕的是面對自己,承認自己是錯的,是受傷的,會讓他們感覺自己很軟弱。 我們的靈魂在人世間尋求的是愛人與被愛的經歷,在我們生命中非常重要的關係,甚至不那麼重要的關
Thumbnail
但現今的做自己,已被包裝成合理的肆意失禮,完全不顧對方的感受、情緒,自我為中心的只想著自己是否舒暢自由,做自己與自私之間的差別愈來愈模糊。人們也愈來愈疏離,人與人之間的摩擦與冷漠,讓人們感悟關係的分際難以掌握。你是否對於人生中的某些關係抱有遺憾?或者對於彼此該如何面對和相處存有遲疑?抑或控制不住的情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Thumbnail
在當今社會,我們常常被鼓勵關注他人的需求,促進和諧的人際關係。然而,對於一些人來說,這種關心他人的程度可能漸漸演變成討好型的人格,使他們在關係中失去了自己的聲音和需求。如果你發現自己陷入這樣的情況,以下是一些建議,幫助你擺脫討好型人格的枷鎖,建立更健康、平衡的人際關係。
Thumbnail
每個人都是獨立而完整的,整個宇宙都存在於我們之內。真正的愛自己是讓我們內心深處的愛源持續地流動在我們自己身上,讓愛充實我們,同時,我們也能在他人、自然界的美麗、山川大地中看見自己。當我們充分愛自己,我們才能真切地感受他人,並認識愛的真諦。然而,我們有時會忘記這愛,並創造各種愛的對立體驗,如恐懼、孤獨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生氣時,內心的需求未被滿足,使我們將責任和期望轉嫁給他人。然而,責怪他人的方式只是掩蓋了我們對自己無能感和匱乏感的逃避。真正的解決之道在於正視自己的情感需求,學會自我照顧和自我負責。通過這樣的自我探索與成長,我們不僅能減少憤怒,還能建立更健康的人際關係,並找到真正的自我價值。
Thumbnail
只靠工作獲得情緒滋養並不是長久之道,當裁員失業、退休離開職場後,還是得面對人與人之間還是需要有一定程度的依附關係的事實。 雖然工作帶來機會,有可能滿足我們的情感需求,但工作關係主要是交易關係,親密關係則遠遠更為深入,更能包容我們的脆弱,不能全部仰賴工作。
Thumbnail
你把情緒關在身體裡了嗎? 我們活在「身體就是我」的錯覺中,這個錯覺會衍生恐懼,使我們與根源之愛分離。我們總是將「我想被愛」的想法,壓抑在潛意識中。 想法是流動的,每個想法環環相扣,牽一髮而動全身,越是壓抑自己的想法,這個「無法被愛的我」的人格便會逐漸穩固。 鏡子靜心是藉由根源之愛回
人的情緒大略可分成喜怒哀懼憫。基本上,我的想法是人的一切行事動力,都是為解決自己的情緒反應而來,而人為了應付情緒產生的反應,表現出來的,就是我們的外在行為,一連串的行為累積,就是我們的人格表現。 情緒,而非理性,是帶動我們一切行為的動力,理性只是要滿足或解決情緒反應的必需工具。
Thumbnail
當我們處理自己情緒時,多數人的反應,不是逃離這樣的情緒感覺,認為事過境遷就沒事了;不然就是為了保護受傷的自己,而意圖責怪他人。人們有時害怕的是面對自己,承認自己是錯的,是受傷的,會讓他們感覺自己很軟弱。 我們的靈魂在人世間尋求的是愛人與被愛的經歷,在我們生命中非常重要的關係,甚至不那麼重要的關
Thumbnail
但現今的做自己,已被包裝成合理的肆意失禮,完全不顧對方的感受、情緒,自我為中心的只想著自己是否舒暢自由,做自己與自私之間的差別愈來愈模糊。人們也愈來愈疏離,人與人之間的摩擦與冷漠,讓人們感悟關係的分際難以掌握。你是否對於人生中的某些關係抱有遺憾?或者對於彼此該如何面對和相處存有遲疑?抑或控制不住的情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Thumbnail
在當今社會,我們常常被鼓勵關注他人的需求,促進和諧的人際關係。然而,對於一些人來說,這種關心他人的程度可能漸漸演變成討好型的人格,使他們在關係中失去了自己的聲音和需求。如果你發現自己陷入這樣的情況,以下是一些建議,幫助你擺脫討好型人格的枷鎖,建立更健康、平衡的人際關係。
Thumbnail
每個人都是獨立而完整的,整個宇宙都存在於我們之內。真正的愛自己是讓我們內心深處的愛源持續地流動在我們自己身上,讓愛充實我們,同時,我們也能在他人、自然界的美麗、山川大地中看見自己。當我們充分愛自己,我們才能真切地感受他人,並認識愛的真諦。然而,我們有時會忘記這愛,並創造各種愛的對立體驗,如恐懼、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