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先有「我」,才可能真的做到捨「我」。如果你的自我發展是空洞的、缺少成就、發展和培育,那麼你說要捨「我」,那個「我」究竟是什麼?
從小到大,我們大多數人活在不被允許有「我」的狀態,把「自我」當成是「自私」,以致我們的個體自我發展支離破碎,人格難以統整,情感和思想難以自我認同。在支離破碎、空虛匱乏中,拼命掏出自己也不斷承受他人的要求,這種很像「捨我」的殉道者,內心實質是空虛無助的孤兒,從未得到過愛和情感滿足。
若我們了解,所給出的部分都來自我們曾經體會過的、接受過的、累積而成的,那麼,你需要先體會過愛與善待,先經驗過尊重和情感支持,你才可能在關係中,實在的給出你擁有的內涵,也如實的連結外界的正向情感。
不然,你給出的往往不是關係裡重要的情感,也感受不到情感,而是拼命的做事和服務,像孩子時期一樣,其實想和父母情感連結,感受愛與擁抱,卻在父母充滿要求和命令聲,不斷以做事和執行命令來應對父母,希望父母可以給予肯定和重視,真的看見我們在關係裡是這麼努力、這麼聽話,那麼的在乎他們。但後來,無論我們怎麼努力做事、符合要求,卻還是一直未從父母的表達中,得到我們內心最需要的情感連結和肯定,還是感受到自己內心的巨大空洞和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