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沒消失的書展》我的經典書目—三體

2020/05/24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去年底受三體與人類圖啟發進行的一場被稱為腦洞大開的報告
三體這系列作在科技界或是科幻界應該算是近年來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經典鉅作,作品當中提出的幾項概念例如「宇宙社會學」、「黑暗森林法則」、「猜疑鏈」、「技術爆炸」等在我心中猶如艾西莫夫的機器人三定律一樣可以做為描述人類進入太空時代以後面對外星生命與不同等級文明狀況下的指導性原則。
奠定三體經典地位的一個重要元素我認為是歷史與科技發展脈絡的緊密結合與拓展邏輯,對於人類與外星文明的互動想像其實是奠基於人類文明進展過程不斷發生的殖民、屠殺與科技進展,而促使文明產生接觸與互動的源頭往往是來自於環境的變遷或是資源的貧乏,這與我們基金會長期以來一直在研究的數千年來人類如何受到氣候變遷影響導致的群居型態變化論點是相當一致,但文明的勝敗之間則很大程度取決於科技的進展程度,以及人群對危機的應對態度。
另一個我覺得相當有趣的切入點是藉由「三體」這個物理學上的概念去探討了科學的本質,以及生物智慧如何因應環境演化出對應的生存策略,這與我一直以來感興趣的演化智慧與人工智慧相當有關,並且可以用人類圖的框架去串連起來一些非常有意思的論點,限於篇幅只能簡短的介紹部分概念。

我們都是三體人

地球上主要能夠展現出智慧行為的幾種生物類型
在演化樹上面,地球的生物歷經數億年的演化大致上可以透過幾種方式展現出智慧的行為,最原始的模型是像細菌、植物、或是蜜蜂、螞蟻等生物透過群體行為與化學物質的傳遞去經由群體的力量展現出智慧的能力,能夠對環境的變化做出稍微彈性的調整,而章魚則是在演化樹上面跟脊椎動物徹底分家的另一種結構,透過觸手上的八個腦跟主腦之間的溝通能夠展現出高度抽象的問題解決能力,但對於我們來說要理解章魚的「自我意識」可能會是一個永遠無解的問題,大概會像是24個比利一樣的那種狀態?而我們最熟悉的就是脊椎動物這個類別,由大腦跟脊髓主導的意識層與非意識層的自主活動。不管是哪一種類別,智慧存在的根本原因都是為了產生比基因與交配演化更快速的環境適應能力,以避免被突來的環境異變滅種,這點與三體人發展出脫水這種機制本質上是沒有差異的,只是三體人顯然辛苦得多,也可能因此讓文明發展迭代的速度更快,在文明還沒有擴大到超越環境負載之前的狀態之下,文明之間通常不會需要冒險去互相攻擊,但會需要互相防範,這也就導致了「黑暗森林法則」成為這個宇宙運作的必然公理。
地球上的生物幾乎都是基於共同的64種遺傳密碼所組成的胺基酸來形成生物結構與訊息傳遞的載體,與人類圖採用易經64卦作為解釋智慧表現的分類框架會是巧合嗎?

地球上的黑暗森林

在沒有陸地生物的時代,海洋相當於地球,陸地相當於外太空;在沒有遠洋移動技術的時代,島嶼或大陸相當於地球,整個地球相當於太空
在讀到三體的威懾機制這段的時候不由得想到之前讀的另外一本書:「第一隻眼的誕生」,透過眼睛這個器官從感光細胞到眼球的出現怎麼樣迫使地球上的智慧型態快速的演化出各種不同的應對機制與威懾體系,在地質史上留下燦爛的一頁,從而奠定了當代生物生存與互動的基礎。而到了現在我們所處的年代,主角就變成了核武、太空軍力部屬跟雷射武器了。
事實上我們一直都還活在黑暗森林之中,只是二十世紀工業化的基礎讓我們可調度的資源在短暫的數十年內可以支應文明之間不需要進行大規模的競爭,但這樣的好時光隨著氣候異變跟大型傳染病的頻發看來是會漸漸黯淡下去,而太空產業的發展以及火星殖民的進展,也有可能在未來百年內將會為人類帶來下一階段的黑暗森林問題。

科幻作品對於文明的重要性

「想像未來」某種程度上來說可以算是人類智慧的特色以及特權,即便是被認為具有高度複雜解決問題能力的章魚,也沒辦法說出「我們交往多久之後結婚」這類的期望,因為公章魚交配完沒多久之後就會面臨死亡。
好的科幻作品在人類文明扮演的角色有點像是「我們努力多久之後可以得到更美好的未來」這樣的許諾,但必須要奠基於合理的文明發展基礎,以及合乎邏輯的時間線推衍,不然就會很像是渣男的承諾一樣只能一時爽,而好的科幻作品則能夠引領文明關注更有可能保持生存基礎的方向,讓文明的注意力不致於在無意義的空想題材,例如如何蓋出性愛摩天輪這種題目上面虛耗。三體的出現對我來說確實是在華文的小說界一個指標性的標竿,並帶來許多想法上的啟發,如果你對物理學、太空文明,或是人工智慧等領域感到興趣,那這個系列作肯定值得你花時間細細品味思考。
最後附上三位一體的經典推薦合照,期待另外兩位的經典書目。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Ofa Hsueh
Ofa Hsueh
我希望達達的鍵盤聲不是美麗的bug <br/> 我不是詩人,是個Programmer。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