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學前,20X公民與社會課程進度來到第七課刑法與生活-「主刑與從刑」的議題。
某位女同學上課突然提問:「現在台灣社會風氣與治安好亂喔!酒駕、毒品、犯罪…天天都有,我覺得應該要『亂世用重典』,不知崔老師對此有何看法。 」
我笑著說:「對岸的中國大陸每年因製造、運送、販賣毒品,而遭到速審槍決的人約有七百多人,另菲律賓、印尼以死刑來嚇阻毒品的猖獗,追捕查緝必要時可直接格斃嫌疑犯,請問有減少或杜絕毒品氾濫嗎?不但沒有反而更氾濫!試問『亂世用重典』真的有用嗎。」
另一位靠近講桌的女學生表情驚呀地說:「被判『死刑』耶!有些還當場遭執法人員亂槍打死,難道這些人全都不怕死嗎?實在是好可怕喔……。」
我略顯嚴肅說:「上一節課不是才提及『刑法謙抑((Modest suppression of criminal law)』這專有名詞與思想嗎?即視刑法為道德的最低標準,更是最後的手段喔!只因刑法具有嚴苛的處罰性質,主張應以最少量的刑法來獲得最大的嚇阻效果,簡而言之『能不使用刑罰,應該盡量不用刑罰』。」
只見該位女學生半信半疑地說:「若按您前一節課所謂『刑法謙抑』思維來看?搞不好故意犯犯罪或鋌而走險的人會變得更多喔……。」
我趕緊接續說:「一旦人民因犯罪遭判刑會產生『烙印效果(Stigma effect)』」,例如:某因煙毒案件服刑期滿的更生人,出獄後往往會被貼上( Labeling )『壞人』或『毒蟲』的標籤,因而難以再次為社會所接納。」只見同學們紛紛交頭接耳議論不已。
此時,我故意語調悲情地說:「就像崔老師一樣,在楊梅高中任教二十多年來,總是被學生貼上『帥哥老師』的標籤,請問他這輩子標籤撕來下來嗎……。」語畢,台下不斷傳來「撕下來」、「撕得下來」…等語。
我見此狀,趕緊再以更悲情的語氣說:「就如同崔老師一般,在楊梅高中授課時不停被學生噓聲,外加貼上『醜男老師』的標籤,請問這標籤撕來下來嗎……。」這次台下竟傳來「撕不下來」、「不能撕下來」……。
就在學生們噓聲不斷的同時,所幸放學鐘聲及時重重的響起,解救了我『帥哥老師』與『醜男老師』這搞笑的舉例。
崔大媽小提示:
標籤理論(Labeling Theory)由社會學家勒馬特(Edwin M.lement)和貝克爾(Howard Becker)二人所共同提出,為犯罪(社會)學理論的一個重要專有名詞,用於說明某些人如何走上越來越嚴重的犯罪之路,難以回頭或無法自心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