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男人與他的海──廖鴻基〈丁挽〉

更新於 私密發佈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By陳姿含

作為海島,「海洋文學」是台灣的重要主題,廖鴻基的地位不容忽視,紀錄片《男人與他的海》就記錄了他的故事。這位「討海人」的文字淺白真誠,他說:「海岸是我們的一部分,不是邊陲角落,這個海島卻一直集體背對著海。」只有出了海,才發現陸地有多狹小,明明四面環海,為什麼我們只看著陸地上的三萬六千平方公里,卻不敢朝向更深更廣的海洋探索?

延續〈結局爆雷還需要看《老人與海》嗎?讀文學的「重點」是......〉,文學的過程通向的不是結局,是意義,很多人說高中課文選廖鴻基的〈丁挽〉像極《老人與海》,在捕魚過程中,流露的是海洋之於他生命的意義。

目標

  • 《老人與海》的角色原型
  • 廖鴻基「完成自我」的方式
  • 「描寫」堆疊感覺



角色原型:海湧伯─我/老人─男孩/父─子

〈丁挽〉在各種意義上呼應《老人與海》,但敘事線從回航起筆:

回航,通常是漁人出海捕魚過程中心情最平靜踏實的一段航程。然而,那一幕幕海上的追逐與掙扎仍然縈繞徘徊在我的腦海裡,每一個晃動,每一個聲響,都波動捶打在我的心裡。這是我首次擔任鏢魚船主鏢手的一個航次,海洋竟然毫不留情的削減了我那初露的豪情

一開始,用「挫敗感」製造懸念。《老人與海》出航前覺得我就爛,是因為連續八十多天捕不到魚,最後只帶回一副魚骨架,「表面上」看起來確有挫敗的理由(但千萬別誤讀為他真的挫敗);〈丁挽〉的敘事者卻是成功捕回大魚,還說我就爛,不是很怪嗎?(欠打膩)

為了解決這個疑惑,我們跟隨敘事者回顧過程。

我和老船長海湧伯、幫手粗勇仔出航,獵捕白皮旗魚,俗稱丁挽──這是特別凶猛、不輕易投降的對手。在海上,海湧伯是專家,脾氣火爆,發號施令,敘事者我和沒占太多篇幅的粗勇仔宛如聽話的孩子。

《老人與海》老人收了一個徒弟,那男孩一直相信老人是「最好的漁夫」,即使父母要他去跟別人跑船,他仍這麼相信──男孩正在長大,尋求一個角色認同,從「象徵」來看,老人成為他精神意義的父(想成為並超越的對象)。〈丁挽〉敘事者我「觀看」海湧伯的視線也是如此:

raw-image

在海湧伯面前,我彷彿成了那「男孩」,遵照指令,像孩子小心翼翼觀察著父親的臉色,帶有敬畏、崇拜與憧憬,因為這位「老人」是他形成認同的對象,想要成為的樣子。



挫敗?「完成自我」的方式

《老人與海》帶著埋怨出發,〈丁挽〉敘事者我卻著懷抱雄心壯志,企圖「征服」海洋去證明什麼。最後,他「完成自我」的方式,卻朝向完全相反的方向──

後退一步。

鏢魚臺架設在硬挺的船尖外,踏上鏢魚臺,我把閃耀著寒星亮光的三叉魚鏢高高舉起,想像自己是舞臺上的主角,感覺自己的神勇和威風。水煙似陣陣雨霧從船尖濛向船尾。
每個漁人心裡都埋藏著一幅屬於個人的海洋圖像,漁人點點滴滴累積與海洋接觸的經驗來描繪這幅圖像。海洋波動不息變幻莫測,再細密精緻的圖像也難以完整描繪海洋的性情和脾氣,一個曾經豐收的釣點,往往就是下回落空挫敗的場所。海洋是如此的不可捉摸,漁人除了內心的這幅海洋圖像外,仍須憑著「感覺」來與海洋相對待。

本來想像自己如同海神拿著三叉戟,渴望勝利,很快發現自己不了解自然,應該說,自然永遠無法掌握。《老人與海》是單打獨鬥的過程,〈丁挽〉卻強調那怕孤僻如海湧伯,都知道要籌組三人默契、無比謹慎;《老人與海》那條大魚一直潛伏暗處(比鯊魚更像鯊魚),〈丁挽〉卻在一開始就大喇喇赤條條地露出尖嘴,牠是自然的化身,擁有大海之力。

經驗老到如海湧伯,都不敢把握贏得了丁挽。見證這場驚心動魄的搏鬥,敘事者原本的預設改變了──「挫敗」不是就結果論,而是自省,理解到原先認知多狹隘、海上根本沒有什麼需要去「戰勝」,這個挫敗的過程,也為自己找到了解釋──就像《老人與海》最後出乎意料的轉折,〈丁挽〉「後退一步」放下原本膨脹的自我,反而成為他得以完成自我的方式,是這篇最矛盾卻也最精采之處。

raw-image

在這裡,我們想想廖鴻基(參考課本作者資訊):

廖鴻基,一九五七年生,臺灣花蓮人,花蓮高中畢業。三十五歲逃離城市回到故鄉成為職業討海人,開始從事寫作。三十九歲時籌組「臺灣尋鯨小組」在東部海域從事鯨類海上調查,自行籌募經費關懷海洋環境、生態及文化。四十一歲創立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擔任董事長,現任顧問,其宗旨為持續海洋資源的調查與記錄,以及推廣保護海洋環境。

三十五歲轉職做討海人,不用說,他會背負多少質疑?從小喜歡海的他,長大後從事水泥業(破壞自然),在陸地上默默吞過多少委屈?放棄穩定工作去漂流的選擇,還有很多持續在關注卻遭受挫敗的事情,恐怕都說不出口吧。

海湧伯突然轉頭問我:「少年家,為什麼出來討海?」我溶在水裡的心一時拉不回來,不知如何回答。海湧伯又問:「為著魚,還是為著海?」
為著魚是生活,為了海是心情。海上的確不同於陸地,漁人的腳步侷限在這小小一方可能比囚室更狹窄的漂游甲板上,可是,海上遼無遮攔,船隻以有限的空間卻能任意遨遊無限寬廣和無限驚奇的海洋。海洋紓解了岸上人對人眼對眼的擁擠世界,一個甲板往往就是一個王國。在這裡人與人的關係變得單純和原始,一切規範、制度…那種種人為樊的樊籬,都可以打破、修改和重建。在海上,我感受到任性的自由和解放,那最原始的人性得以在這裡掙脫束縛無遮無藏。我迷戀海洋,也迷戀海裡的魚群。

出航前,為什麼滿懷雄心想證明什麼;回航時,那股被海洋震懾的感動又為什麼久久不散,突然意識到「其實什麼都不必說」,這些意義,是過程,盡收在自己心裡。



閱寫教學:「描寫」堆疊感覺

〈丁挽〉為我們描寫一片海洋,自由的藍色,奮勇搏鬥綻放血色如玫瑰的丁挽。

描寫,增添細節,它是「寫作的加法」。上次說過,文學感受是一層層「堆疊」出來的,讓細節出現在合適之處,段落氛圍或整體調性就會慢慢帶出來。

廖鴻基〈丁挽〉訴說自然體會,陸地上的複雜,他不多說,若有似無地帶過,把寫作重心轉移到海洋。海上「直接、勇猛、至死不休的挑戰」,如何呈現?為什麼讀者會覺得丁挽宛如海洋化身?這些,都是透過「描寫」默默植入印象:

那碩大美麗的身軀毫無遮掩的浮現在我眼裡,像掀開美女面紗或破蛹而出的蝴蝶,那突破遮掩後的唐突美麗震撼顫動了我的心,海洋給我若隱若現的驚奇感覺,如今毫無隱晦完整而現實的呈現在我眼裡。
牠斜身凌空顫擺著;牠尖嘴似一把武士的劍凌空砍殺;牠斜眼向我瞟視那仇惡的眼神激爆出星藍火花狠狠鏨入我的心底。
船隻並沒有撞上任何漂流物,船頭高出水面的船板上有一道嶄新的刮痕,像一把利斧斜砍過的鑿痕。
  1. 我們可以讓學生畫下「描寫」丁挽與海湧伯的句子,兩相對照,看看可以觀察出什麼。
  2. 描寫丁挽的句子,堆疊出的氣氛是什麼?在這個氣氛加乘下,丁挽的形象被強化了出來。
  3. 【寫作練習】讓學生選定一處想描寫的風景。拿出白紙,正面寫下關於這個風景你感覺到的氣氛,抓住這個感覺,在背面進行描寫。完成後,同學彼此交換(不能偷翻答案),說說對方的描寫帶給你的感覺,檢視看看自己是否堆疊出氣氛。
raw-image

★如果你也關注文學教育,追蹤作者「歪文系why_literature」與專題可以持續看到我們的作品,也可以在下方👏拍手五下表達支持。
追蹤歪文系的 FB IG ,可以更即時掌握最新消息哦!📣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歪文系why_literature-avatar-img
歪文系why_literature
2023/12/15
今年我在教「花草樹木的氣味記憶」這題學測考古題時,使用了 ChatGPT 作為課堂中的主要工具。當許多人正在思考AI對教育現場有什麼衝擊、會不會導致學生能力倒退時,其實可以反過來運用它,幫助學生思考什麼是大考作文中「好的表現」。
Thumbnail
2023/12/15
今年我在教「花草樹木的氣味記憶」這題學測考古題時,使用了 ChatGPT 作為課堂中的主要工具。當許多人正在思考AI對教育現場有什麼衝擊、會不會導致學生能力倒退時,其實可以反過來運用它,幫助學生思考什麼是大考作文中「好的表現」。
Thumbnail
2023/05/26
最近台灣歧視言論頻傳,從台中一中的「烯環鈉」到台大言論月、經濟系學會候選人的政見,皆有對不同族群的偏見。非單一事件意味著並非特例,開始有人反省高中端出了什麼問題——畢竟,我們不是才實行號稱多元的新課綱嗎?難道真的一代不如一代嗎? 不,其實理解他人情境等情意連結,在新課綱前就是令人感到頭痛的一部分。
Thumbnail
2023/05/26
最近台灣歧視言論頻傳,從台中一中的「烯環鈉」到台大言論月、經濟系學會候選人的政見,皆有對不同族群的偏見。非單一事件意味著並非特例,開始有人反省高中端出了什麼問題——畢竟,我們不是才實行號稱多元的新課綱嗎?難道真的一代不如一代嗎? 不,其實理解他人情境等情意連結,在新課綱前就是令人感到頭痛的一部分。
Thumbnail
2023/05/21
最近爆出許多的歧視言論,如台大言論自由月布條隱射歧視原住民加分,以及台大經濟學生會候選人所發出的政見。這讓許多人納悶:為什麼都讀到台大了,還說得出這種話?然而,學歷還真的跟偏見與歧視一點關係都沒有。許多人認知的「為什麼都讀到台大/頂大了」,其實不是知識與「沒有偏見」之間必然的連結,而是一種社會期待
Thumbnail
2023/05/21
最近爆出許多的歧視言論,如台大言論自由月布條隱射歧視原住民加分,以及台大經濟學生會候選人所發出的政見。這讓許多人納悶:為什麼都讀到台大了,還說得出這種話?然而,學歷還真的跟偏見與歧視一點關係都沒有。許多人認知的「為什麼都讀到台大/頂大了」,其實不是知識與「沒有偏見」之間必然的連結,而是一種社會期待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最後的海上獵人》 廖鴻基-著。 秋風起,是老天吹起海上獵人與旗魚對戰的號角。 鏢手和旗魚在冷冽的北風呼嘯的海上,展開大對決。
Thumbnail
《最後的海上獵人》 廖鴻基-著。 秋風起,是老天吹起海上獵人與旗魚對戰的號角。 鏢手和旗魚在冷冽的北風呼嘯的海上,展開大對決。
Thumbnail
一位住於古巴漁村的老漁民——聖地牙哥,身邊僅有一位小男孩願意陪伴他、理解他,但因老人已84天未曾補到魚,男孩也迫於父母壓力,只好上了別艘漁獲滿載的船。第85天,老人獨自出海,憑藉著多年的經驗及熟練的技術,他心中感知著今天是個捕大魚的日子……。
Thumbnail
一位住於古巴漁村的老漁民——聖地牙哥,身邊僅有一位小男孩願意陪伴他、理解他,但因老人已84天未曾補到魚,男孩也迫於父母壓力,只好上了別艘漁獲滿載的船。第85天,老人獨自出海,憑藉著多年的經驗及熟練的技術,他心中感知著今天是個捕大魚的日子……。
Thumbnail
《男人與他的海》拍攝兩位以文字和攝影紀錄海洋故事與生態的討海人,他們如何開始親近海洋到投入這大海中開始自己的一片事業,到與親人和孩子之間的關係,殘酷的現實和為理想投入實踐不斷在拔河,放棄了什麼修補了什麼,即便到今還不斷尋找那個陸上與海上的平衡點。
Thumbnail
《男人與他的海》拍攝兩位以文字和攝影紀錄海洋故事與生態的討海人,他們如何開始親近海洋到投入這大海中開始自己的一片事業,到與親人和孩子之間的關係,殘酷的現實和為理想投入實踐不斷在拔河,放棄了什麼修補了什麼,即便到今還不斷尋找那個陸上與海上的平衡點。
Thumbnail
高中課文選錄廖鴻基〈丁挽〉,像極《老人與海》,在捕魚過程中,流露的是海洋之於他生命的意義。他說:「海岸是我們的一部分,不是邊陲角落,這個海島卻一直集體背對著海。」只有出了海,才發現陸地多狹小
Thumbnail
高中課文選錄廖鴻基〈丁挽〉,像極《老人與海》,在捕魚過程中,流露的是海洋之於他生命的意義。他說:「海岸是我們的一部分,不是邊陲角落,這個海島卻一直集體背對著海。」只有出了海,才發現陸地多狹小
Thumbnail
《男人與他的海》由黃嘉俊導演籌製長達3年,記錄橫越8500公里的距離,記錄投奔海中的兩個父親──廖鴻基與金磊,如何正視海洋在生命裡的召喚。 黃嘉俊說,「不論你眼中的海洋為何,身為紀錄片導演,我希望這部電影可以帶領台灣人認識汪洋中的美麗與其豐富的生命活力,並從兩位主角的故事中啟發自己對生命的渴望,找
Thumbnail
《男人與他的海》由黃嘉俊導演籌製長達3年,記錄橫越8500公里的距離,記錄投奔海中的兩個父親──廖鴻基與金磊,如何正視海洋在生命裡的召喚。 黃嘉俊說,「不論你眼中的海洋為何,身為紀錄片導演,我希望這部電影可以帶領台灣人認識汪洋中的美麗與其豐富的生命活力,並從兩位主角的故事中啟發自己對生命的渴望,找
Thumbnail
他們的生命裡,都有海。廖鴻基執行了黑潮101漂流計畫,順著黑潮的流動,漂泊在海面,以保冷箱為書桌,搭起簡單的遮雨棚,或坐或躺,開啟了海洋流浪計畫。廖鴻基的文學不走想像路線,不是關在家中兀自想像的故事,而是寫實際發生在海上的經驗。他說:「海洋文學是一個行動的文學,而不是關起門來,用燃燒生命的方式去寫作
Thumbnail
他們的生命裡,都有海。廖鴻基執行了黑潮101漂流計畫,順著黑潮的流動,漂泊在海面,以保冷箱為書桌,搭起簡單的遮雨棚,或坐或躺,開啟了海洋流浪計畫。廖鴻基的文學不走想像路線,不是關在家中兀自想像的故事,而是寫實際發生在海上的經驗。他說:「海洋文學是一個行動的文學,而不是關起門來,用燃燒生命的方式去寫作
Thumbnail
  當課程進度來到廖鴻基,多數第一線教師,其實都有點煩惱。面對課文,常常不知所措。首先,因為是白話文,沒有太多國學常識或者古人的見解可以補充,加上作者本身並非正統文學家,所以用字遣詞沒有那麼深奧,也無法補充形音義。其次,倘若補充太多魚類、海洋知識,則感覺目標錯置,不是國文課,而成了生物課。最後,文章
Thumbnail
  當課程進度來到廖鴻基,多數第一線教師,其實都有點煩惱。面對課文,常常不知所措。首先,因為是白話文,沒有太多國學常識或者古人的見解可以補充,加上作者本身並非正統文學家,所以用字遣詞沒有那麼深奧,也無法補充形音義。其次,倘若補充太多魚類、海洋知識,則感覺目標錯置,不是國文課,而成了生物課。最後,文章
Thumbnail
這是一部關於海洋的電影,更是一部關於人生的電影。 電影裡面有海洋的美麗,有男人的浪漫,有親情的感動,有人生的抉擇,有對於心中最渴望事物的追求,這是一部三個男人與海洋的故事。
Thumbnail
這是一部關於海洋的電影,更是一部關於人生的電影。 電影裡面有海洋的美麗,有男人的浪漫,有親情的感動,有人生的抉擇,有對於心中最渴望事物的追求,這是一部三個男人與海洋的故事。
Thumbnail
《黑潮漂流》首篇〈同類〉與結尾〈然後〉,都說了一段關於女孩與魚,車廂月台水流淌一地的奇幻故事,充滿詩意。那是一個現實中行走暗懷無人知曉的夢,精神深感愉悅,無比自由的人,那人寫的是書裡的女孩,也是廖鴻基。
Thumbnail
《黑潮漂流》首篇〈同類〉與結尾〈然後〉,都說了一段關於女孩與魚,車廂月台水流淌一地的奇幻故事,充滿詩意。那是一個現實中行走暗懷無人知曉的夢,精神深感愉悅,無比自由的人,那人寫的是書裡的女孩,也是廖鴻基。
Thumbnail
在備課教學過程發現,有很多白話文,尤其是散文,讀來看似簡單,但對國文老師來說,上起課來其實比文言文更不容易。 為什麼呢? 或許,這個不容易之處在於,學生讀完文章,了解文章內容,然後呢?老師課堂上要怎麼引導、如何詮釋,才能讓學生對於文本的理解及掌握更加深刻? 又或者說,如果只是帶著學生把文章內容簡要歸
Thumbnail
在備課教學過程發現,有很多白話文,尤其是散文,讀來看似簡單,但對國文老師來說,上起課來其實比文言文更不容易。 為什麼呢? 或許,這個不容易之處在於,學生讀完文章,了解文章內容,然後呢?老師課堂上要怎麼引導、如何詮釋,才能讓學生對於文本的理解及掌握更加深刻? 又或者說,如果只是帶著學生把文章內容簡要歸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