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做自己最厲害的啦啦隊!

Onday
發佈於BOOK
2023/07/13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每個人生下來都是王子,卻被父母變成青蛙,心理治療的目的,就是讓青蛙再變回王子。----溝通分析創始人Eric Berne
raw-image


這本書大概可以算是2023年初的暢銷書了,作者將心理學專用名詞及其代表意義融合在富含童話色彩的故事當中,讀來輕鬆又易懂。看完書後想想,其實有很多道理我們早就知道了,但知道跟實踐真的是兩回事。


對我而言,覺得這本書也許有些過譽了,又或是我與他相見的時機不對。想起大二時遇見一位學長說他不會刻意讀排行榜上的書籍,因為大眾的品味不怎麼樣。這句話讓我印象深刻,每次回想都能有些反思,可以說是他自恃清高(這也是我第一次到這句話時的反應),但也可以說是他足夠瞭解自己,所以不會隨波逐流,在自己喜愛的領域裡面超越大眾的平均,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不屑人云亦云,這樣也很好。


一些反思



沒有一種批評比自我批評更強烈。


不能放過自己的人,都是因為有一套約束自己的標準,而當面臨的情況與這套標準背道而馳時,我們就會陷入自責與後悔的情緒當中,換句話說,不能好好的愛自己、照顧自己的時刻,是因為超我支配著本我,執著於理想未來和殘酷現實的差異,每當遇到這種時候,我總逼迫自己去直視苦痛,記取教訓,將悲傷情緒轉化成成長的動力。


BTW,大家都會說不要執著於過去,但沒有人說「如何」不要執著於過去,我找到一個很有用的方法:細數自己擁有什麼!將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知足的心態是悔恨時刻的救命藥。




困擾通常是學習過程的第一個階段,那是因為固定的界線開始被打破,你看到新的資訊,對你既有的信念與行為構成挑戰。由此產生的焦慮是讓你改變的動力,也可能會開啟你的創造力。


人生最大的安全感來自於充分體驗不安全感,打破舒適圈一詞在近幾年已經被說爛,但要真正做到跨出那一步,需要很多很多的勇氣。每當自己在為跨出舒適圈的那一步而猶豫時,我總會問自己:如果你毫無畏懼,你會怎麼做?


活在對另一種可能性的幻想之中,是最最最可惜的事情,勇敢的人先享受世界。




你可以用理智來理解行為,但要充分體解自我,唯有通過和自己的情緒做連結。當你對情緒的感受愈來愈清晰時,你就能明白,他們並不是可有可無或可以隨便忽略,因為情緒正是自我的核心。


每當我們真正能面對自己的情緒,都是一次成長的機會,這是真正透過經驗的學習。曾經有位朋友說她有很多情緒,但她不會輕易被情緒左右,我很認同這種能力,也努力讓自己往這樣的狀態靠近,感知能力強,能察覺一些微小的東西,更貼近世界一些,同時,能掌控自己的心態,不成為情緒的奴隸。




誰能進入你的腦中,迫使你產生任何感覺?那才是真的不可能。他們可能會影響或說服你,但歸根究柢是你自己決定與選擇要有什麼感覺。


這段話讓我想起另一本心理學暢銷書《被討厭的勇氣》裡面提到的:課題切割,別人的想法是別人的事,舉例來說,當你做了一件事情,想著別人會不會因此喜歡你或討厭你,而別人對你的看法完全是別人的事,你沒辦法主宰,你能做的就是專注於你的課題:做好一件事情。


這個世界究竟是怎麼樣的或許沒那麼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看待它,活在這世界上,除了生老病死,其他的情緒多半是取決於個人的價值觀。




獨立代表你以自己為榮,接受你全部的能力及與眾不同的特質,且隨時護衛新發現的自主權,就像一個國家擺脫殖民歷史獨立,這當然沒有什麼不好,共生則是體現成熟與自我接納,同時也接納別人的不同,共生才能與別人順利的互動及合作,包括社交上與工作上。


我特別喜歡書中這段討論獨立與共生的關係的片段,獨善其身的我之前總覺得獨立才是成熟的標誌,越獨立就像建構出屬於自己越堅固的世界,在讀完書之後,我才瞭解共生是更博愛、更超我的狀態,共生代表的是願意向上學習、向下兼容,除了愛自己外,還愛這個世界。




人從兒童時期的依賴,到青少年時期的反抗依賴,再到成人時期的獨立,所有狀態的變化過程,始終是自己面對,只有自己才知道自己的感受,比如甜頭有多甜,苦難有多苦。


在書的最後一段,蛤蟆唱著有些輕狂的歌回家,誇張地說是志得意滿、勢在必得,我想,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話,還希望誰來相信自己呢?在失意的時候,盡力排解自己的情緒,然後打起精神為自己加油,我們每個人都要是自己最忠實、最給力的啦啦隊!

Onday
Onday
也是在浮沉中的大學生aka半邊人,努力完成自己中。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