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走過這麼多思考的道路,寫過幾千幾百萬個字,自我揭露的那麼多故事,從羞愧到不再害怕誠實,我一直走在認識自己的路上,嘗試用著自己的科學思考、結合哲學思辨以及高敏者的強烈感受,其實一路走來,回頭一看,真的感嘆這過程並不容易,所幸,我利用閱讀及文字整理思緒的方式,好整理自己腦袋過多的感受,往往釐清真相後,那鬱悶的「情緒便秘」(書中稱情緒遺毒),也隨之排除,我在三年前,在幾次單戀後,對自己許下的期許或是放在我內心的信念就是「真實」、用嘻哈的語言就是Keep it real,進入研究所後,進入科學領域,這個「求真」的信念也更加深根在我內心。
而這本書-《原來我們對於自我誤解太深》,是熊仁謙運用印度哲學思維,從情緒去解析,我們的天性以及我們要如何重新認識自己。這本書讓我把多年讀的學習有了一個整合和體悟,情緒是主觀感受,並不全然代表世界的實然,我們用什麼樣的角度、用不一樣的解讀方式,就能創造出不同的情緒,更帶出我們不同的行動 ,而行動促使了我們的人生經歷。
從想法到改變認知、到改變看世界的方式,進而影響到自己的人生道路。無論是研究科學、無論是研究自己的內心世界,都隨著探究的越深越廣,我們對自己的誤解也越少。
這本書,我希望用書中提到的一因論及多因論的差異、以及我整合了《薩泰爾的冰山理論》、《同理心的力量》、《真確》、《心流》的概念來重新詮釋人生論,以及書中提到讓情緒扭曲的三大人性關鍵,來聊聊 為什麼我們會低潮(負面情緒)以及怎麼回復平靜。
(1) 情緒機制?
負面情緒總是來的又急又快,就像個炸彈,來的快,讓你整個身體都感覺不自在,不論是悲傷及難過,我的生活節奏一定都會被打亂,你的身體、你的意識都不在清明,做為一個高敏感的孩子,我的上半人生都是處於長期低潮的狀態
(延伸閱讀:覺察力(二):我們逃避的面對,就是那個被遺棄的內心小孩)
熊仁謙:「我們對於自我的認識與情緒的認知,其實過度片面與單薄的。情緒本身具有厚度,而這個厚度,是由許多東西層層疊疊堆砌而成起來,這種誤解,其實會為了我們招來更多困擾。」
在聊情緒之前,熊仁謙在書中提到,情緒被提及常常都是處理負面情緒,但情緒本身就是一種正常的生理反應,過度的逃避討論,往往只會讓自己更加壓抑。
在高敏感者的自白(一)中我提到了「我覺得我們之所以誠實,因為我們騙不了自己,一騙自己身體就會有情緒反應」,情緒他很誠實,他甚至比我誠實,他忠實地反映著我怎麼解讀我的感受。
情緒背後往往都有個最底層的感受,或是情緒,生氣背後可能是為了壓抑恐懼、焦慮背後可能是害怕,對疊出來的情緒,複雜程度往往容易讓自己做出非自己期待的行為,甚至搞砸事情,事後不斷後悔。
在印度哲學「人生輪」,人生輪有三個要素,情緒、認知和行動,情緒是經由我們的認知評估,這件事情對我們影響的判讀,激發出行動。
我們從頭來聊聊,催發出行動之前的機制,把人生論的脈絡更加鮮明點。
外界的資訊進入人的五感內,我們會有很直接的產出很獨特的感受,有些人敏感有些人遲鈍,這是很主觀的感受,所以說,其實在感受上我們其實都是不一樣的。感受Feeling,很常和情緒Emotion定義搞混淆,感受比較沒有經過價值觀的定斷,像是皮膚的冷熱,每個人都不一樣,但沒有因為經過大腦認知的處理,沒有經過加工。
(延伸閱讀: 高敏感者的自白(二)
我需要更正一下,高敏感者並不是因為情緒很多,而是資訊量較大,產生更濃且細節的感受,我們容易產出更強烈的情緒,。
人產生情緒的時間其實很快,快到你很難判別,感受進入大腦後,馬上進入我們的邊緣系統,也稱為「直覺腦」,判別的危險的機制牽涉到我們過去的經驗,是否有牽涉到我們生存,如果馬上判別是危機,壓力升起,身體產出腎上腺素,我們會馬上起身行動去解除危機,戰鬥還是逃跑,這時候,我們的思考是沒有派上用場的,這是人類老租宗傳給我們的求生本能。(延伸閱讀:高壓管理的大腦機制和反應)
如果這件事情判別後沒有那麼緊急,壓力沒那麼大,資訊源會透過神經傳到我們的大腦皮層前額,這是我們比較後期演化的大腦,掌管思考,我們可以使用我們的邏輯、以及過去經驗去重新組織事情的脈絡,正是理性發揮的效果,我們更傾向找到事情的原貌,就是求真,進而促進我們接受更多的資訊,讓我們拼出更完整的真相,讓我們去作出更符合自己期待的行為。
這兩者都會產生出不同面向的情緒,進而引發不同的動機,是求生還是求真?壓力大小以及思考時間的多寡,會讓我們的神經傳導走向兩個不同的方向。
(2)意識操作
操控走向的方法是什麼呢?是專注於當下、是讓意是聚焦在不同的元素上,你可以讓你的感受更加細緻、讓你的認知有充分的資訊去分析,找到問題、找到你可以努力改變的事情上執行行動。(延伸閱讀:心流是什麼)
(3)情緒的迷思
常會有種誤會就是認為情緒是種不好的東西,事實上,無論任何時刻,我們都有情緒相伴著,你每個行動都是情緒引發出的動機,促使你的行動,他是你行動的電池,我稱之為「Energy Power」,正向的情緒促使你行動積極,負面情緒讓你休息或是停止行動。
情緒與感性,我們常常會把感性和理性放在對立面,但事實上是如此嗎?我們也很常把情緒化來形容一個人缺乏邏輯和理性,如果上頭的機制,你可以認同,我想你會明白,感性和理性不是對立的角色。
感受強、共感強烈其實並不排斥理性的發揮,所謂的同理性,並不單純換為思考,專注傾聽後,重要的是理性的參與,釐清對方的真相,所以,富有同理性的人是既感性也理性兼具的特質,真美。
如果另一種情況呢?
同樣有感受,但感受和思考往往停止於你大腦充斥壓力時就停止,這個狀態我稱為情緒化,就是進入了為了生存的戰鬥模式,充斥著焦慮、憤怒、恐懼,這個時刻雖然也有人可以善加運用他的邏輯,像是冰山理論中的超理智姿態,看似很有邏輯,但同時他也停止感受外在的資訊,他的情感面呈現麻木或是憤怒,其實也是種隱性的情緒化的姿態。
理性是參與情緒製造的角色,也是帶領我們求真的工具,感性也不是理性的對立,而是專注於情感面的能量。
希望藉由情緒的機制,讓各位學習著區分感受與情緒的差異,讓情緒回歸到原始的樣貌,允許自己慢下來好好思考,好好感受,並學習培養求真的習慣。
祝福各位,下篇見
昆陽 2020.10.25 PE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