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當初」,通常以這個詞作為開頭的時候,是不是都代表有年紀了?不過,對我而言,真的是「想當初」。
先說個笑話:我心年輕,只有18歲喔!好,回到正題。
作文=考試?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各型大考都加考「作文」這個項目,對於許多莘莘學子而言,幾家歡喜幾家愁,對我而言,雖未參加過類似的大考,但總覺得「作文」不應該只是考試而已。
猶記得,我的作文老師姓蕭,對於一個國小六年級的女孩來說,頗為俊俏之外,上起課來的聲音與說話的內容還附帶點DJ的磁性與有趣,讓我非常期待每個星期六下午,捨棄午休只為了上一堂約莫1小時的作文課。
那時,上過幾堂早已忘卻,但其中有一堂課的內容,我至今仍記憶猶新,內容是「擴張」,簡言之,就是把一句話,變成一個段落,甚或一篇文章。比如說:「這是花」→「這是一朵美麗的花」→「這是一朵使人無法離開目光,令人看了便怡然自得、清新爾雅,如曼妙飛舞中地女子般的花」,最後,可能就以「花」作為題目,洋洋灑灑地暢談千字。
作文=擴張思考
對於當時還是小學生的我,非常震撼,震撼的不是措詞、不是把一句話變成一段文章,震撼的是原來只是僅僅的一朵花,卻能有不同面向的思考與描述,為我帶來人生人第一次的「一體多面」思考觀,從那時起,對於每件事的相處,除了粗心之外也時不時伴隨著不侷限於「點、線、面」的思考,於此,我感恩。
在過去20有1年的求學生涯中,我最喜歡「作文」或任何寫文章的課程,包含國中時要寫的「週記」,也讓我非常期待,就連研究所的論文,我也堅持把文獻消化後,再一字一句用自己所理解得到的心得撰寫,最後論文口試前,透過學校購買的坊間比對系統,當時申請口試的門檻是必須低於15%,而我的教授要求是低於10%,而在比對後相似率低於1%的結果,不甚歡喜。
作文=傳承的媒介
「作文」之於我,不僅僅是作文,它承載的是作者的情感與故事的傳承,而「考作文」這件事,也不僅限於考試這個意義,希望也能讓應考的學生更深層的思考與更理解為何要考作文,最終「皆大歡喜」。
你呢?你也喜歡作文嗎?不如,從作文中,發現不一樣的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