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人觀點】我們不缺知識,缺的是深度思維的能力,包括四個方面的實踐

2023/03/14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在這個時代,知識已經不稀缺了,取而代之的是思維能力,成為人們追捧的新晉熱門。懂得在思維上抄捷徑的人,不僅能贏在起跑點、也縮短了抵達目標的路徑。如果還能善用工具與方法提高效率,自然許多事都能無往不利。
但是廣泛的談論,並不代表它已經被普遍掌握,在過去幾十年的熱烈探討和教育系統的初步努力下,一些簡單的思維能力得到了普及,但深度思維的能力仍是稀缺少見的。掌握了深度思維,就等同於擁有這個時代個體崛起的入場券。對!只是入場券,但不是成功的保證。
然而,深度是什麼樣的概念?
​要到多深,才稱得上深度?其實,深度是相對的、與時俱進的視角。我們可以反過來思考淺度思維會產生什麼問題?或許更能較突顯深度思維的重要性。
...
首先,是對於因果脈絡的掌握與理解。
如果邏輯思考過於短淺,就無法認知到較長、完整的的因果脈絡。對於事情的前因後果只能分析出最淺近的,再往下就無能為力了。可能是不習慣思考,也可能是有思考但想不到。
一個簡單、有效的練習技巧,就是對獲取的訊息,往上思考為何會如此(Why so)以及向下思考然後又怎樣(So what),藉此延伸因果脈絡的思路。同樣地,延伸出的想法,透過往上、向下驗證因果脈絡的合理性。
其次,是思維過程中,視角、視野與視點切換的靈活性。
​這就像是相機鏡頭 Zoom In/Out 的概念,可以看得廣、也能掌握到細節。如果思維過程缺乏切換視角、視野與視點的靈活性,就會慣性地從最熟悉的地方出發,無法以更多的可能性去思考。
我們常說要懂得換位思考。但事實上,缺乏相應的生活經驗與角色歷練,有些位子你怎麼換也換不過去。
提升切換靈活度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透過大量閱讀以及與專業人士交談。不過這得循序漸進的深入,當我們還不具備足夠的背景閱歷,有些觀點看了也看不懂、問了也得不到答案。
再來,是在時間壓縮下做出同樣甚至更好的成果。
很多人會說,要快、要好又要省錢,根本就是強人所難。在過去的思維中或許真是如此,但你確信現在還是這樣嗎?
萬一有人做到了呢?或許,我們不是做不到,而是一開始就在思維上劃下了界線,告訴自己這個選項不存在。
許多人對於資訊量龐大、複雜的問題,常常感到頭痛、不容易處理。如果這個問題又被要求在極短時間內處理好,往往就會束手無策。為了避免承認自己的失敗,大多數人會選擇用其他的任務,來填補用來思考與處理這個問題的時間,讓自己覺得因為任務繁忙而無暇思考問題。
這就是所謂用戰術上的勤奮,來掩飾戰略上的懶惰。看起來持續有產出,但真正重要的事完全沒有絲毫進展。歸根究底,是因為思維過於淺短、跟不上,使得大腦常常處於超載狀態,導致思慮不周、一再拖延的情況發生。
最後,是能想得近、也能看得遠。
這是前三件事的綜合展現,淺度思維只會關注眼前的、近處或近期的內容,而缺乏長期規劃、掌握全局的宏觀視野。而這會使我們造成一種錯覺,認為是自己沒有時間去想長遠的事,而不是做不到,產生隧道效應。
但是當你真的空出時間去思考,卻又發現其實看不到未來、也掌握不了現在。因此在想像中的未來游移著,看到的也只是別人的未來所投射出的海市蜃樓,誤以為那就是自己可及的未來。
...
  1. 對於因果脈絡的掌握與理解
  2. 視角、視野與視點切換的靈活性
  3. 更短時間、更低成本做出更好成果
  4. 想得近、也能看得遠
​這四件事可以用來檢視思維屬於深度還是淺度?以及找出自己的優勢和劣勢,進一步補強或尋求他人協同也是一種做法。​
那麼,該如何提升自身思維的深度呢?
思維能力的掌握,很多時候是從具體的思維工具內化而成的。在每一個領域,都有長期發展與經過驗證而留存下來的思維模型與工具。
這也呼應了查理.蒙格的多元思維模型的觀點:當我們具備愈多的思維模型,就能對這個世界有更好的認知與理解。
深度思維的學習與訓練,可以藉由具體的模型、框架、定律與公式,再搭配具體案例。不妨回過頭看看,自己從前所念的學科中,有哪些思維工具?從這裡開始,會是一個不錯的出發點。
許多經典、重要的思維工具,在小學階段都已經接觸過,只不過我們沒有太多意識到這一點。
除了思維工具之外,另一個關鍵,就是經驗的累積,來印證、驗證或修正既有的思維工具,成為自己獨有、能發揮綜效的思維模型。
否則,學了再多的思維與知識,也只不過是鸚鵡學語,打出來的是空招,毫無作用力。
談論思維的書籍、媒介愈來愈多。
但就像開頭所說的,現在不缺知識,缺的是深刻地實踐與體會。看了再多書、聽了再多Podcast,都是別人的體會。
看懂了、也能說出來,但沒做,就是我們最大的誤區。

劉奕酉|鉑澈行銷顧問策略長、企業培訓顧問、暢銷書作者
擁有高科技產業十多年策略行銷與高階幕僚經歷,為台灣少數具有深厚實務背景的商務顧問,專注提供企業與職場工作者在思考、表達與問題解決領域的培訓與顧問服務。同時也是職場生產力作家,多家出版社、社群媒體指定邀稿對象;一年閱讀百本書、寫作百篇以上職場文章,以知識萃取、高效產出與全息圖解而廣受好評。
培訓、講座、專欄、顧問服務邀約,或文章轉載授權請私訊聯繫 ([email protected])
不只給你知識,更給你贏得職場賽局的本事。 分享書選閱讀、全息圖解、職人觀點與萃取技術,讓你在知識變現的時代,獲得學習成長與高效產出的養分。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