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人觀點】我們不缺知識,缺的是深度思維的能力,包括四個方面的實踐

【職人觀點】我們不缺知識,缺的是深度思維的能力,包括四個方面的實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在這個時代,知識已經不稀缺了,取而代之的是思維能力,成為人們追捧的新晉熱門。懂得在思維上抄捷徑的人,不僅能贏在起跑點、也縮短了抵達目標的路徑。如果還能善用工具與方法提高效率,自然許多事都能無往不利。

但是廣泛的談論,並不代表它已經被普遍掌握,在過去幾十年的熱烈探討和教育系統的初步努力下,一些簡單的思維能力得到了普及,但深度思維的能力仍是稀缺少見的。掌握了深度思維,就等同於擁有這個時代個體崛起的入場券。對!只是入場券,但不是成功的保證。

raw-image

然而,深度是什麼樣的概念?

​要到多深,才稱得上深度?其實,深度是相對的、與時俱進的視角。我們可以反過來思考淺度思維會產生什麼問題?或許更能較突顯深度思維的重要性。

...

首先,是對於因果脈絡的掌握與理解。

如果邏輯思考過於短淺,就無法認知到較長、完整的的因果脈絡。對於事情的前因後果只能分析出最淺近的,再往下就無能為力了。可能是不習慣思考,也可能是有思考但想不到。

一個簡單、有效的練習技巧,就是對獲取的訊息,往上思考為何會如此(Why so)以及向下思考然後又怎樣(So what),藉此延伸因果脈絡的思路。同樣地,延伸出的想法,透過往上、向下驗證因果脈絡的合理性。

其次,是思維過程中,視角、視野與視點切換的靈活性。

​這就像是相機鏡頭 Zoom In/Out 的概念,可以看得廣、也能掌握到細節。如果思維過程缺乏切換視角、視野與視點的靈活性,就會慣性地從最熟悉的地方出發,無法以更多的可能性去思考。

我們常說要懂得換位思考。但事實上,缺乏相應的生活經驗與角色歷練,有些位子你怎麼換也換不過去。

提升切換靈活度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透過大量閱讀以及與專業人士交談。不過這得循序漸進的深入,當我們還不具備足夠的背景閱歷,有些觀點看了也看不懂、問了也得不到答案。

再來,是在時間壓縮下做出同樣甚至更好的成果。

很多人會說,要快、要好又要省錢,根本就是強人所難。在過去的思維中或許真是如此,但你確信現在還是這樣嗎?

萬一有人做到了呢?或許,我們不是做不到,而是一開始就在思維上劃下了界線,告訴自己這個選項不存在。

許多人對於資訊量龐大、複雜的問題,常常感到頭痛、不容易處理。如果這個問題又被要求在極短時間內處理好,往往就會束手無策。為了避免承認自己的失敗,大多數人會選擇用其他的任務,來填補用來思考與處理這個問題的時間,讓自己覺得因為任務繁忙而無暇思考問題。

這就是所謂用戰術上的勤奮,來掩飾戰略上的懶惰。看起來持續有產出,但真正重要的事完全沒有絲毫進展。歸根究底,是因為思維過於淺短、跟不上,使得大腦常常處於超載狀態,導致思慮不周、一再拖延的情況發生。

最後,是能想得近、也能看得遠。

這是前三件事的綜合展現,淺度思維只會關注眼前的、近處或近期的內容,而缺乏長期規劃、掌握全局的宏觀視野。而這會使我們造成一種錯覺,認為是自己沒有時間去想長遠的事,而不是做不到,產生隧道效應。

但是當你真的空出時間去思考,卻又發現其實看不到未來、也掌握不了現在。因此在想像中的未來游移著,看到的也只是別人的未來所投射出的海市蜃樓,誤以為那就是自己可及的未來。

...

  1. 對於因果脈絡的掌握與理解
  2. 視角、視野與視點切換的靈活性
  3. 更短時間、更低成本做出更好成果
  4. 想得近、也能看得遠

​這四件事可以用來檢視思維屬於深度還是淺度?以及找出自己的優勢和劣勢,進一步補強或尋求他人協同也是一種做法。​

那麼,該如何提升自身思維的深度呢?

思維能力的掌握,很多時候是從具體的思維工具內化而成的。在每一個領域,都有長期發展與經過驗證而留存下來的思維模型與工具。

這也呼應了查理.蒙格的多元思維模型的觀點:當我們具備愈多的思維模型,就能對這個世界有更好的認知與理解。

raw-image

深度思維的學習與訓練,可以藉由具體的模型、框架、定律與公式,再搭配具體案例。不妨回過頭看看,自己從前所念的學科中,有哪些思維工具?從這裡開始,會是一個不錯的出發點。

許多經典、重要的思維工具,在小學階段都已經接觸過,只不過我們沒有太多意識到這一點。

除了思維工具之外,另一個關鍵,就是經驗的累積,來印證、驗證或修正既有的思維工具,成為自己獨有、能發揮綜效的思維模型。

否則,學了再多的思維與知識,也只不過是鸚鵡學語,打出來的是空招,毫無作用力。

談論思維的書籍、媒介愈來愈多。

但就像開頭所說的,現在不缺知識,缺的是深刻地實踐與體會。看了再多書、聽了再多Podcast,都是別人的體會。

看懂了、也能說出來,但沒做,就是我們最大的誤區。



劉奕酉|鉑澈行銷顧問策略長、企業培訓顧問、暢銷書作者

擁有高科技產業十多年策略行銷與高階幕僚經歷,為台灣少數具有深厚實務背景的商務顧問,專注提供企業與職場工作者在思考、表達與問題解決領域的培訓與顧問服務。同時也是職場生產力作家,多家出版社、社群媒體指定邀稿對象;一年閱讀百本書、寫作百篇以上職場文章,以知識萃取、高效產出與全息圖解而廣受好評。

相關著作:《我用模組化簡報,解決99.9%的工作難題》、《高產出的本事》、《20道資料視覺化難題全解析

培訓、講座、專欄、顧問服務邀約,或文章轉載授權請私訊聯繫 (easypresentation2016@gmail.com)


avatar-img
劉奕酉的職場致勝賽局
896會員
243內容數
不只給你知識,更給你贏得職場賽局的本事。 分享書選閱讀、全息圖解、職人觀點與萃取技術,讓你在知識變現的時代,獲得學習成長與高效產出的養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幾經思考,我決定從心法、技巧和體現(心技體)切入,從策略思維、策略分析與案例解析三個構面,挑選我認為對於商業策略分析的思維養成與提升有所助益的十本好書,以及做為延伸閱讀的參考書目。
工作一段時間的人,大多會體認到提問的重要性。我想對吧?​問對一個好問題,往往比答案本身更有價值;特別是在組織或團體中,也許別人能給出自己沒想到的好答案。但是,為什麼提問的能力不容易養成?
成熟,就是有能力拒絕一個好的選擇,目的是要追求其他更好的選擇。那麼,要如何知道自己「還沒想清楚」這些事?
幾經思考,我決定從心法、技巧和體現(心技體)切入,從策略思維、策略分析與案例解析三個構面,挑選我認為對於商業策略分析的思維養成與提升有所助益的十本好書,以及做為延伸閱讀的參考書目。
工作一段時間的人,大多會體認到提問的重要性。我想對吧?​問對一個好問題,往往比答案本身更有價值;特別是在組織或團體中,也許別人能給出自己沒想到的好答案。但是,為什麼提問的能力不容易養成?
成熟,就是有能力拒絕一個好的選擇,目的是要追求其他更好的選擇。那麼,要如何知道自己「還沒想清楚」這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