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台灣媒體素養現形記-從公視新疆集中營報導挨批說起

2020/09/20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今天在臉書上偶然看見不少「意見領袖」在討論關於公視一則新疆集中營報導新聞,該則新聞標題為【中官媒紀錄片 續宣揚新疆人民改善貧窮】,對,就是一則標題這麼無聊的新聞引來了一群意見領袖嗜血鯊魚的圍剿,紛紛指責公共電視根本是「中共同路人」,不少平常在追蹤這些意見領袖的網友也在底下留言抨擊公視,甚至要求政府應該抽調掉公視預算,或讓公視內部高層出面說明解釋,否則應該下台。
對讀過傳播也在當中工作的我來說,我無法形容看到這些言論時我感受到了多大的荒謬感,本文就是想一解我心中看見這些反智言論的不愉快之感。
首先,我點進去了這則新聞看了它的內文,我才發現這則新疆集中營的新聞甚至不是一則深度報導,而只是內文很短的一般國際新聞。
為什麼這需要先被釐清?因為新聞學很基本的觀念是對於「客觀新聞學」與「倡議新聞學」的探討,對我來說很基本的道理是,對於一般日常、突發新聞來說,中立客觀當然是必須遵守的標準,沒有什麼疑義,在深度報導上,重點當然是記者的觀點角度,任何在深度新聞試圖平衡報導的絕不可能寫成好的新聞。
在客觀新聞當中,記者寫稿該呈現的是事件裡的人、事、時、地、物,新聞人物沒有說的話,就不該硬塞到別人嘴裡,報導時盡量客觀呈現新聞人物想表達的原意,這些都是很基礎的新聞寫作。當然,有些地方有模糊空間,例如你報導客觀事件時,給誰的版面比較多,呈現比較多誰的角度,報導時你選擇什麼主題當作新聞的中心架構。
例如,我要寫有關華為被斷晶片的事件,這則新聞可以分成一般針對事件進展報導的新聞,包括美國頒布禁令、華為高層出席活動時的回應,美國半導體產業的回應,這些都可以說是一般新聞事件。
這時候一般新聞要報導客觀事件,當然不該把華為高層或美國商務部說的話扭曲,新聞人物說什麼,就要按照他的原意進行報導,但是,一則新聞不可能沒有角度,所以今天對於華為被斷芯,我可以著重寫產業界跟華為的反對禁令態度,說禁令讓半導體界有多少損失,但我也可以著重在國安角度,贊同華為禁令,但基本上這兩種報導,一定都會包含對最新事件進展的寫作。
今天,公視這則新疆集中營的新聞,就是這樣的一般新聞,這則新聞寫出了新疆集中營的狀況,再加入美國國會針對新疆集中營議題,最新準備實施的政策、態度或手段。
我不明白的是,任何有點閱讀能力的人,今天點進去看公視這則新聞,都不該說公視在替中共喉舌,甚至會有稱公視是中共同路人這種荒謬說法,因為這則新聞的內文根本就是在強調如何反制新疆集中營這樣殘忍的行徑,從哪看得出來?從內文裡選擇引述反對的美國議員及美國國土安全部言論就看得出來。
今天我們唯一可以去評斷公視這則新聞的地方,我覺得在於標題,這則新聞的編輯下標使用的用語並不精確,下標的角度也沒有緊扣內文重點,這是我認為這則新聞編輯新聞專業不足的地方。
例如,這則新聞的重點明明是美國官方對於新疆集中營的表態:
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說:「如果我們拒絕談論中國人權議題 ,因為商業利益,我們將失去 所有的道德權威性,去談論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權議題。」
美國國土安全部已在14日表示,不少新疆製造產品,是在強迫勞動下的狀態下生產。針對這些侵犯人權的行為,美國必須做出反應,因此要對包括棉花在內的產品,發布五項禁止進口暫扣令
這兩段才是這則新聞該放的重點,但公視的編輯卻下了一個平鋪直述、毫無重點的標題,甚至完全無法扣緊內文,可以說這個編輯根本不合格。
其次,在公視臉書專頁的網站上,這則新聞的重點在美國政府的態度,但編輯選擇的新聞片段卻是: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更播放《我們來自新疆》的紀錄片,宣傳新疆年輕人到各省工廠工作,明顯改善貧窮生活。《我們來自新疆》紀錄片片段 :「20歲的烏蘭,在南京電子廠一個月賺取5000多元人民幣,她說寄錢回老家,旁人會羨慕。」
你可以推論公視的編輯是在諷刺這樣的紀錄片,但太過隱晦的態度加上毫無重點的標題,結果就是令人誤會,但你要說公視很可惡、為中共惡行說話,甚至說公視是國家的叛徒,根本就是反智。令人失望的是,部分立委甚至跟著起舞,批判公視不願當政府的宣傳機器,甚至扣上為中共宣傳的帽子稱公視「可恥」,根本十分可笑。
回到一些網友對這一事件的批判上,不少人根本連所謂的公共媒體該是什麼,與官媒又有什麼差別完全毫無概念,公共媒體資金來自於全民、替全民服務,並彌補商業電視的不足,公視法第1條開宗明義就說了:
為健全公共電視之發展,建立為公眾服務之大眾傳播制度,彌補商業電視之不足;以多元之設計,維護國民表達自由及知之權利,提高文化及教育水準,促進民主社會發展,增進公共福祉,特制定本法。
令人遺憾的是,不少人似乎不了解人民的電視跟國家的電視有什麼差別,更諷刺的是要政府直接介入,或抽離資金。
今天公視的事件只是現代媒體經營遇上社群媒體平台興起,困境的冰山一角,隨著社群媒體越來越發達,每個人表達意見的頻率也越來越頻繁,這當然是件好事,但傳播學者說的同溫層效應絕對不是沒有道理。
現在的人在網路上的發言,比起事實,更在乎的似乎是立場,在評斷一個人的言論內容時,首先檢查他過往的言論,才會選擇要不要支持,我不會說是毫無思辨能力,但離這個程度也不遠了。
貼標籤、監控言論、要求表態,無條件支持與自己立場相同的人的說法,這些狀況因為社群媒體平台的方便,惡化得更加嚴重了,尤其當今天針對的是一家媒體就更是如此了。
最後,與今天這則事件無關但不吐不快,不少人似乎還活在媒體影響力很大、是商業怪獸的落伍觀念裡,但現實是現在的媒體光是活著就很難了,你以為看到的那些低俗內容只是水準問題嗎?當你在罵低俗內容的時候,你又為你想看到的媒體做出了什麼支持行動?
對於醫療、法律專業、甚至其他各種商品,我們都不會要求免費,但對於監督政府的新聞媒體,我們卻不願意為優良的內容付出,那麼免費新聞推出的任何低品質言論,也就沒有什麼好奇怪的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繁星
繁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