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釀特務|女影 2020|《婚姻計畫》:精神療養院的 Tinder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結婚需要準備什麼?
戶政機關會告訴你婚姻登記的流程。民法會告訴你,要達法定結婚年齡、不能具禁婚親屬關係⋯⋯等等若違反後可撤銷婚姻或婚姻無效的狀況。
而首先,要兩個人走到一起;然後更重要的是,要走下去。
要走下去,如何能持續地找到激情親密承諾等等的吸引力,對上社會經濟心理物理上各種摩擦的排斥力,之間的穩固平衡?兩個人構成了鍵結,明明是很簡單的事,但是現代人對「自我」為何,及延伸出去的「關係」千絲萬縷的變項爬梳、控項,或許我們以為婚戀關係的直觀或感性部分,事實上緻密到無法度量。
以婚姻為主題的劇情片時常上演某種「婚戀恐怖片」。比如《婚姻故事》(Marriage Story,2019)感人又「駭人」的部分,是在結束婚姻(離婚律師的專業讓這件事成為一種高度分化的產業)的離婚律師介入之下,更顯露出夫妻自己才是那真正精密羅織每個選擇又珍重地斷捨離的專家。
而今年(2020 年)參與女性影展的紀錄片《婚姻計畫》(The Marriage Project,呈現另一群專家介入婚姻的計劃與變數。
德黑蘭南部的一間慢性精神病患收治中心試驗一項計劃:讓機構中的患者「配對」結婚。原本長年居住在機構的患者,無法與外界的人建立關係,依性別劃分居住區域,院友可能戀愛但不能進一步同居、建立家庭。而醫療方成立一個委員會開始評估「配對」的可能──可以想像成一種客製化的人工 Tinder──並反省實施流程中或根本上的倫理問題。
活在社會邊陲的病友,對婚姻愛情有什麼樣的定義和渴望?又其實,在這個封閉小社會,他們像是活在一種「常態」。我的意思是,與自己的慢性疾病和藥物副作用共存,活在所有人習慣著每天發放碗缽裡的五顏六色藥物、偶爾有人有「狀況」要進保護室⋯⋯在這些定律中生活下去的常態。只是,其中剝奪了設想、計劃婚姻的可能性。
紀錄片點出他們與急症病患,或是能在外界生活的病患如此不同。比如,雷蒙.德帕東(Raymond Depardon)的《十二天》(12 jours)用固定鏡頭拍攝一組組法官與強制住院病人(急性期經 12 天住院治療後)的談話,用空間的逼仄與框限,強化那種外/內截斷生命的禁制冰冷;或是想田和弘「觀察映畫」理念之下,由視線構成的關係,也自然地表現著《完全精神手冊》(Mental)老診所醫師與將診所當日間活動中心的病患,長年流轉中綿延的信賴關係。
「如果這些人在刑法上都會被認定沒有責任能力,那他們能承擔得起婚姻的義務嗎?」「如果婚姻只是患者性健康的一種解決方法,那可能有其他替代方案吧?」「結婚是很大的壓力事件,他們的身心承受不了吧?」(註)「而我們現在到底憑什麼決定誰可以結婚、誰和誰適合結婚?」
對比起病友近乎「有車有錢有房」樸素的婚姻要件看法,在紀錄片中,無法不感到這次介入婚姻的專家──精神醫學研究者、臨床工作者──正是生命治理的前鋒,拓寬疆域以外,也正悄悄磨去底線上的不安刺點。
《婚姻計畫》呈現這些一直也即將在此生活中的人們的恆定性之外,像是對抗著「病患方容易淪為被攝奇觀」,細緻地呈現醫療方修訂、實施計劃,和即便如此仍揮之不去的「奇葩」感──或許是導演委婉的指控?而當醫病關係中的父家長的風格,延伸到病友──他們是另一項婚姻的延續──背後的家庭看待這些「背離親緣」個體和他們的婚姻,那又是沉重到難以撼動的宗教、性別等傳統視角。
紀錄片另一方面,穿插著著導演之一阿提雅・阿特薩德(Atieh Attarzadeh)的影像日記與獨白,關於她身為「站在另一邊」的人,對於婚姻、身為思覺失調病患家屬的思考。她的自我觀察以一種懸疑的方式展開。生命史之謎不該輕易穿透與判定,只是對映著,總是在他人看到自己,在非常中看到常態。
也因此,《婚姻計畫》表現出的宏觀與微觀下家庭與親密關係,像是這樣的結語:「不幸福」的個體或家庭或許都是不相似的,但所渴求愛、因而面臨的反諷或許是共通的。
全文劇照:女性影展提供
《婚姻計畫》(The Marriage Project)
荷桑‧伊斯萊米、阿提雅‧阿特薩德|2020|法國、伊朗、卡達|80分鐘|波斯語
2020.10.18|19:20 @ 光點華山 2 廳
2020.10.20|13:00 @ 光點華山 2 廳
2020.10.24|16:50 @ 光點華山 2 廳
:1967 年由兩位精神科醫師研究出的壓力指數量表(Social Readjustment Rating Scale ; SRRS),雖是一家之言,但可以看到跟婚姻相關的壓力事件佔了前三名,而結婚排名第七。

釀電影除了臉書粉絲專頁,最近也設立了 IG 帳號,以及 Line@ 帳號,不同平台會以不同方式經營、露出,並提供不一樣的優惠活動,請大家記得追蹤鎖定!
4.6K會員
1.8K內容數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防曬產品係數測試報告彙整(2024年)從2014年起,自己對於市售防曬產品的效能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因為當時候發現不少產品的防曬係數其實標示是有問題的,像是原本應該是人體測試的SPF與PA數值,實際上沒有做,只用機器測試的數據來充當,但這兩者卻有很大的差異。像是防曬係數其實有強度、廣度與平均度三個面向需要一起判斷,但多數廠商並沒有完整標示
Thumbnail
avatar
邱品齊皮膚科醫師
2023-04-27
釀特務|桃影2020|散播歡樂散播愛,是一種福報──專訪《陽光電台不打烊》導演與主演團隊洪子鵬導演的公視人生劇展《陽光電台不打烊》,以荒謬喜劇交織溫暖,講一座廣播電台的「最後一夜」。全劇在電台建築的裡與外、室內和樓頂完成,集合一群影視劇場界的老將,並由演員黃騰浩參與製作,打造一齣立體版的舞台喜劇,最終要傳達對廣播年代的緬懷,以及「不論你的聲音再小,都一定有人在聽」的媒體理念。
Thumbnail
avatar
釀電影
2020-10-15
釀特務|桃影2020|真實事件改編電影的力量:專訪《孤味》女主角陳淑芳、導演許承傑徐若瑄在長片版擔任要角,在片場更是淑芳阿姨的得力助手。淑芳阿姨開玩笑說:「我的助理嫌我囉唆、問東問西,有時候都不理我。後來都是徐若瑄過來耐心幫忙解釋一切。」淑芳阿姨問東問西的焦慮來自在電影中擔任女主角,壓力山大:「畢竟我 82 歲了,不是 28 歲。」
Thumbnail
avatar
雀雀
2020-10-08
釀特務|桃影 2020|《女性日常》:為什麼我們總對性騷擾「習以為常」?令人沮喪的是,即使親近如丈夫、家人,男性要理解女性受到騷擾的噁心和夢魘,竟是如此困難而充滿隔閡,以至於這類議題始終只有女性團體努力發聲。而像這樣的電影,即使多麼希望男性女性都能一起觀看討論,男性卻總是不太感興趣。
Thumbnail
avatar
黃郁書
2020-09-23
釀特務|北影 2020|以藏區的靈性詩意,寫女性的生存之慟──專訪《氣球》導演萬瑪才旦「人越長大就越容易會失去一些靈性的東西。」〈氣球〉小說中的這句評述令人印象深刻。事實上,在拍攝電影前,萬瑪才旦先寫了小說,在獨特的宗教文化場域下,藏人對自尊的堅守、對性事的噤聲,都被他信筆寫透。而那股渾然天成的聚落氛圍,也讓他搬移到電影中。
Thumbnail
avatar
婉兒Cari
2020-07-17
釀特務|北影 2020|《鹽谷時日》:唯有直面生活的每分每秒《鹽谷時日》圍繞著死亡展開,讓人意識到所有的快樂都是有限的,成立在終將結束的前提之上,進而讓人更加珍惜每一場緣分。只要親自走到了生命盡頭,也唯有直面了生活的每分每秒,才能體會由愛而生的痛苦與責任,並在其中拾回不曾抹滅的情感。除此之外,沒有捷徑。
Thumbnail
avatar
週末影迷
2020-07-08
釀特務|北影 2020|電影是容器,讓其他語言形式都流進來──專訪《愛寓春光》導演盧卡費里直到切換到性愛場景時,倏地綻放到 16:9 的寬敞比例,配上濃烈而鮮豔的霓紅光影,恰巧呼應了主角當下的心境:「碧昂卡也正是在這些時刻才感到開放、輕盈、歡愉」。盧卡將不到二十平方米的公寓化作攝影棚,在攝影師的鏡頭下,無論是靜態的日常摹寫或是動感的情慾胴體,每一幕的構圖都是匠心獨具。
Thumbnail
avatar
戴以禮
2020-06-27
釀特務|北影 2020|身陷虛實難分,眼見情愛迷離──專訪《幻愛》導演周冠威「十幾年前的劇本初稿,是我失戀的狀態寫的,十幾年後的定稿,是我結婚之後寫的。我過去經歷了很多愛情創傷,覺得自己不值得被人愛,很恐懼愛情,不願再次受傷。但另一方面我又渴求愛情,曾遇到很多浪漫時刻,享受過愛情的美好。愛情就是這樣,有歡愉與浪漫,有殘酷與艱難。《幻愛》相信愛情的力量,也要呈現愛情的痛苦。」
Thumbnail
avatar
蔡曉松
2020-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