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閱讀│宗教心理學之人文詮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先說說為什麼會寫這本的心得。
前陣子在推特上問說:「有沒有人想推薦我看哪本書?」
然後就收到這本的指定,然後我就來看了(就是這麼隨便)

「理性」的心理學如何理解宗教的「非理性」?
宗教經驗究竟是「幻覺」還是「神聖的彰顯」?
「宗教人」與「心理人」可以如何對話?
宗教經驗在人類經驗中的特殊性如何開拓心理學對於人類心靈的理解?

抱持著這些疑惑,作者展開研究。

raw-image

一、宗教經驗的描述、分析與判斷

被感動、被饒恕、身心被醫治、感受到高於人的存在、認為自己的生命得到引領......許多人認為自己的生命存在著這種「宗教超自然」的「宗教經驗」,族繁不及備載。
普遍而言,作為講究理智、信奉科學的現代人,會對這些經驗嗤之以鼻。

於是,威廉.詹姆斯開始研究「經驗」這種「嗡嗡與繁喧的混亂」到底是什麼?
以心理學來說,該如何理解這些東西?

科學理論是理解經驗的工具,而非控制經驗的手段。

首先,關於科學的依據。
宗教超自然的感受,在心理學被普遍解釋為「下意識自我」,也就是我們未察覺而產生的思想、行動。但這也可以說是一個中介概念,下意識自我是出自於我?或者是有一個更高的存在催動、感動、使用了我的下意識自我?

再者,詹姆斯存疑一切全盤化的系統,拒絕相信此世界及其中的多元性,最終可以化約為一條一元論的公程式。理智所觀想的普遍化客觀世界並不可靠,也沒有生氣。

所以在這裡,我們可以先對「宗教經驗」抱持一個開放的態度。它未必是與理性對立──或者是說,就算它與理性對立,就不可採信嗎?

因為日常的意識狀態,也就是理性意識,只不過是一種特殊的意識狀態。在周圍還存在許多全然不同的可能。任何有關宇宙整體的討論,如果忽略其他形式之意識狀態的話,是不會有甚麼結論的。

二、宗教的心理起源

為什麼會有宗教?人又為什麼尋求宗教?

佛洛伊德認為是起源於「兒童的無助情感」,期待被拯救。
他的好友羅曼羅蘭則堅持是一種「汪洋感」,是人類普遍存在的共通感受。

兩人意見不同,且佛洛伊德完全不認可對方,但他堅持:「如果有這個感受,那心理分析就必須去了解:『該如何詮釋它?為什麼會有這個感受?』」

他說:「強迫症是個人的宗教,宗教是集體的強迫症。」
雖然這句話略有將宗教病理化之嫌,但佛洛伊德的意思並非病理化。
「症狀」不只是一個要被去除的狀態,而是指向重要的線索。

從初民圖騰到創作神靈

raw-image

初民圖騰崇拜是一種「無可歸因、起源不明的禁忌」,強迫式運作,拒絕任何有意式的動機,類似於康德的「絕對命令」。

佛洛伊德認為圖騰禁忌反映了人對亂倫的恐懼,是人類一種自戀式的全能思想,將自己的規矩視為天地運作之理,試圖以心靈支配實質物。後因伊底帕斯情結(戀母仇父,連結為相關的劇本介紹),兒子弒父,為了凝聚共同的意識,也是戰勝父親的紀念,所以將這種禁忌從自我,轉移到更高的存在,進而創造了「神」的概念。

所以佛洛伊德堅持:「宗教經驗是不顧現實的幻覺。」

宗教=幻覺

幻覺的重估

raw-image

佛洛伊德認為:
宗教=限制=律令=有待鬆綁的文化情結(一種退步的思想)
他說:宗教無關外部實在,只關注信眾的內部心理。所有外在的行動皆為幻覺。因為內外二者是相對的。(雖然與此同時,他認為藝術是二者兼容的)

DiCenso James則對他的觀點,提出另一種觀點:
如果信奉限制律令便是退步,那精神分析是否為佛洛伊德的律令?
試圖用科學、心理學解釋世界上的全部經驗,是否也是一種「信仰」?

進而質疑:宗教必然等於幻覺嗎?幻覺就毫無意義必須破除嗎?

他談到「巫歌」。
巫歌是巫醫治療的手段,以緩解產婦的痛苦為例。巫醫以人格化的方式命名病痛,再用象徵語言重述痛苦,讓產婦在巫歌中,得到裝備、能力,和怪物(疼痛)鬥爭,在歌曲的最終,提供一個秩序恢復的Happy Ending。

象徵的語言,讓原本混亂、難以言傳的真實經歷得以被體驗、接受。
在神話世界中,不能接受的不是與客觀現實不符的觀點,而是無異議、不相干、難以忍受的痛苦。藉由象徵語言,那些痛苦有了意義,是一場神聖的戰鬥,所以患者便能堅持過去。

整個過程其實相當類似精神分析。
就好像諮商時,會藉由理解、認同、接納、定義,去認識患者的心理,探究事情的成因,並由重新定義來賦權。只是我們現在用醫學名詞稱呼那些痛苦,巫歌的語境則是妖魔與怪獸。

反省

宗教可以是從外界儀式到內在感受的管道,也可以是內在心理到外界實在的中樞。
而信徒則可以藉由佛洛伊德的理論反省:
自己是信仰真神?又或者是自造的神?


後續內容

因篇幅過長,我簡略介紹下內容:

第三章討論到印度教、民間宗教與精神分析的關係。

第四章再次回到佛洛伊德的宗教起源說,討論到「神的心理意象」,批評佛洛伊德將神的形成(兒童的無助情感+伊底帕斯情節)化約為一個意象的化石,凍結在特定的發展階段,不會改變。擅自將不信者視為放棄孩童願望的成熟者,沒有追究不信的起源。
茹朱朵以佛洛伊德的理論,重新提出「成熟信仰」的可能性。
普呂瑟則修正了古典精神分析的二元論,提出「自我中心的世界」、「幻象的世界」、「真實的世界」三大領域。認為在嚴峻的現實和全然封閉的幻象之間,還存在這一個自成一格的心理空間。

第五章來到榮格的部分,以分析心理學和榮格的個人經驗,討論宗教、基督宗教,和他自己作為心理學家,又是如何看待宗教經驗?

第六、七章大量引用台灣的案例,說明宗教經驗、祈禱體驗的感受。

raw-image

個人感想

請原諒我只寫了一二章的簡介,因為這基本上是一篇論文、一本專書,我沒有力氣細緻的整理所有篇章。(最主要還是有點懶惰)

這本書其實沒有給開頭那些問題解答──應該說這些東西本來就不可能有一套所有人能接受的標準答案──僅是梳理了各方不同的看法,和自己對此的觀察。

但我認為這種跨界的對話,是很有意義的。

作為非信者,可以用這本書思考宗教對人的意義是什麼?
自己對此是反對?嘲諷?事不關己?那又為何有這些想法?
作為有信者,則可以藉此反思:自己信仰的到底是甚麼?
宗教的律條嗎?又或者是一時的激情?還是真正的神?

我特別喜歡開章提到的「科學理論是理解經驗的工具,而非控制經驗的手段」。
雖然各家對佛洛伊德多有批評,但當發生他無法理解的事情時(什麼是汪洋感?),他仍然保持謙卑和實證精神,試圖以自己的理論來理解,而非直接否決友人的經驗。

科學和宗教的對話(或說爭論)不會停歇,但希望能有更多這樣開放的討論。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MaxJames-avatar-img
2020/10/02
很棒的分享。可以敲碗後續章節的介紹嗎XD
喬哥-avatar-img
發文者
2020/10/03
哇、謝謝妳喜歡我的分享。我......這本應該是不會整理後續了,三四章還好,但榮格那段我讀得有點累,然後六七章都是小故事,所以XDDDDD(懶癌爆發)
avatar-img
窟的第N個狡兔
140會員
371內容數
坑坑相連到天邊,厭世型斷更作者。一個愛說垃圾話,寫文特別慢,CP跟愛好非常雜,工作幹爆多的傢伙。
窟的第N個狡兔的其他內容
2021/11/17
毆打配偶之後,施暴者痛哭流涕,十分懊悔。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我會這樣做。我只是一時衝動,我真的太生氣了。」 或者是在暴力事件發生後,施暴者說: 「我也不想打人,我是被惹毛了!都是你在我心情不好的時候還來煩我!」
Thumbnail
2021/11/17
毆打配偶之後,施暴者痛哭流涕,十分懊悔。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我會這樣做。我只是一時衝動,我真的太生氣了。」 或者是在暴力事件發生後,施暴者說: 「我也不想打人,我是被惹毛了!都是你在我心情不好的時候還來煩我!」
Thumbnail
2021/09/28
我知道打罵教育不對,我知道。 不過好聲好氣講過了,理性溝通過了,真的就完全沒用! 講他幾句好的,他還嫌奇怪? 那個猴死囝仔就是不聽話,你要我怎麼辦?
Thumbnail
2021/09/28
我知道打罵教育不對,我知道。 不過好聲好氣講過了,理性溝通過了,真的就完全沒用! 講他幾句好的,他還嫌奇怪? 那個猴死囝仔就是不聽話,你要我怎麼辦?
Thumbnail
2021/03/28
你是原住民,那應該很會唱歌吧? 你好高喔,籃球很厲害齁? 你那麼胖,是不是都亂吃東西?
Thumbnail
2021/03/28
你是原住民,那應該很會唱歌吧? 你好高喔,籃球很厲害齁? 你那麼胖,是不是都亂吃東西?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內在的啟示或啟蒙 世界上幾乎每一種偉大的宗教都起源於具有直接內在的啟示或啟蒙經驗的人。成為基督的耶穌,佛陀,摩西,瑣羅亞斯德,以及其他各種進化的生物都是明顯的例子。 在獲得啟蒙之後,這些人(通常他們自己通常不打算發起新的宗教)總是回到社會去盡力與他人進行傳道,教導和分享他們的精神經驗...
Thumbnail
內在的啟示或啟蒙 世界上幾乎每一種偉大的宗教都起源於具有直接內在的啟示或啟蒙經驗的人。成為基督的耶穌,佛陀,摩西,瑣羅亞斯德,以及其他各種進化的生物都是明顯的例子。 在獲得啟蒙之後,這些人(通常他們自己通常不打算發起新的宗教)總是回到社會去盡力與他人進行傳道,教導和分享他們的精神經驗...
Thumbnail
有些人會先討論我們到底有什麼理由要相信神明,又有什麼論證或證據證明神明存在,存在的本質又是什麼 — 他們把神明當成知識或認識的對象去探討,不過亦有些人會先理解「感知神明的經驗」再討論神明的存在與本質。
Thumbnail
有些人會先討論我們到底有什麼理由要相信神明,又有什麼論證或證據證明神明存在,存在的本質又是什麼 — 他們把神明當成知識或認識的對象去探討,不過亦有些人會先理解「感知神明的經驗」再討論神明的存在與本質。
Thumbnail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第七章〈宗教與信仰〉 第一節
Thumbnail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第七章〈宗教與信仰〉 第一節
Thumbnail
它並不是一部宗教史,在裡面看不到東西教會的對抗,或是希臘神祇的愛恨情仇。館長選了三十個主題,以文物當主角,來為讀者說明「信仰」在社會裡的角色與變遷。在啟蒙運動之前,宗教與政治是密不可分的,你可以看到信仰有時做為統治者的政治工具,有時也是人民自發的力量,使自己能夠完成更偉大之事。
Thumbnail
它並不是一部宗教史,在裡面看不到東西教會的對抗,或是希臘神祇的愛恨情仇。館長選了三十個主題,以文物當主角,來為讀者說明「信仰」在社會裡的角色與變遷。在啟蒙運動之前,宗教與政治是密不可分的,你可以看到信仰有時做為統治者的政治工具,有時也是人民自發的力量,使自己能夠完成更偉大之事。
Thumbnail
人活著不能沒有信仰。我們這一代以及後代的關鍵問題在於:這個信仰究竟會成為對領袖、機械、成功的非理性信仰,或者是基於我們自身創造性活動所產生的理性信仰。[1] 在弗洛姆(Erich Fromm)的經典著作《逃避自由》中,他分析人在擺脫外在權威後形成的孤獨與無力感;而在續作《自我的追尋》,弗洛姆論述「創
Thumbnail
人活著不能沒有信仰。我們這一代以及後代的關鍵問題在於:這個信仰究竟會成為對領袖、機械、成功的非理性信仰,或者是基於我們自身創造性活動所產生的理性信仰。[1] 在弗洛姆(Erich Fromm)的經典著作《逃避自由》中,他分析人在擺脫外在權威後形成的孤獨與無力感;而在續作《自我的追尋》,弗洛姆論述「創
Thumbnail
宗教經驗究竟是「幻覺」還是「神聖的彰顯」? 「理性」的心理學如何理解宗教的「非理性」? 宗教經驗的特殊性如何開拓心理學對於人類心靈的理解?
Thumbnail
宗教經驗究竟是「幻覺」還是「神聖的彰顯」? 「理性」的心理學如何理解宗教的「非理性」? 宗教經驗的特殊性如何開拓心理學對於人類心靈的理解?
Thumbnail
祈求奇蹟  你或許曾聽過因為信仰不藥而癒的奇蹟故事,也見過不肖神棍騙財騙色的荒唐新聞。孫中山曾經說過:「信仰產生力量。」無形的信念竟能推動有形的事物,何其神奇?
Thumbnail
祈求奇蹟  你或許曾聽過因為信仰不藥而癒的奇蹟故事,也見過不肖神棍騙財騙色的荒唐新聞。孫中山曾經說過:「信仰產生力量。」無形的信念竟能推動有形的事物,何其神奇?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