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閱讀│宗教心理學之人文詮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先說說為什麼會寫這本的心得。
前陣子在推特上問說:「有沒有人想推薦我看哪本書?」
然後就收到這本的指定,然後我就來看了(就是這麼隨便)
「理性」的心理學如何理解宗教的「非理性」?
宗教經驗究竟是「幻覺」還是「神聖的彰顯」?
「宗教人」與「心理人」可以如何對話?
宗教經驗在人類經驗中的特殊性如何開拓心理學對於人類心靈的理解?
抱持著這些疑惑,作者展開研究。

一、宗教經驗的描述、分析與判斷

被感動、被饒恕、身心被醫治、感受到高於人的存在、認為自己的生命得到引領......許多人認為自己的生命存在著這種「宗教超自然」的「宗教經驗」,族繁不及備載。
普遍而言,作為講究理智、信奉科學的現代人,會對這些經驗嗤之以鼻。
於是,威廉.詹姆斯開始研究「經驗」這種「嗡嗡與繁喧的混亂」到底是什麼?
以心理學來說,該如何理解這些東西?
科學理論是理解經驗的工具,而非控制經驗的手段。
首先,關於科學的依據。
宗教超自然的感受,在心理學被普遍解釋為「下意識自我」,也就是我們未察覺而產生的思想、行動。但這也可以說是一個中介概念,下意識自我是出自於我?或者是有一個更高的存在催動、感動、使用了我的下意識自我?
再者,詹姆斯存疑一切全盤化的系統,拒絕相信此世界及其中的多元性,最終可以化約為一條一元論的公程式。理智所觀想的普遍化客觀世界並不可靠,也沒有生氣。
所以在這裡,我們可以先對「宗教經驗」抱持一個開放的態度。它未必是與理性對立──或者是說,就算它與理性對立,就不可採信嗎?
因為日常的意識狀態,也就是理性意識,只不過是一種特殊的意識狀態。在周圍還存在許多全然不同的可能。任何有關宇宙整體的討論,如果忽略其他形式之意識狀態的話,是不會有甚麼結論的。

二、宗教的心理起源

為什麼會有宗教?人又為什麼尋求宗教?
佛洛伊德認為是起源於「兒童的無助情感」,期待被拯救。
他的好友羅曼羅蘭則堅持是一種「汪洋感」,是人類普遍存在的共通感受。
兩人意見不同,且佛洛伊德完全不認可對方,但他堅持:「如果有這個感受,那心理分析就必須去了解:『該如何詮釋它?為什麼會有這個感受?』」
他說:「強迫症是個人的宗教,宗教是集體的強迫症。」
雖然這句話略有將宗教病理化之嫌,但佛洛伊德的意思並非病理化。
「症狀」不只是一個要被去除的狀態,而是指向重要的線索。

從初民圖騰到創作神靈

初民圖騰崇拜是一種「無可歸因、起源不明的禁忌」,強迫式運作,拒絕任何有意式的動機,類似於康德的「絕對命令」。
佛洛伊德認為圖騰禁忌反映了人對亂倫的恐懼,是人類一種自戀式的全能思想,將自己的規矩視為天地運作之理,試圖以心靈支配實質物。後因伊底帕斯情結(戀母仇父,連結為相關的劇本介紹),兒子弒父,為了凝聚共同的意識,也是戰勝父親的紀念,所以將這種禁忌從自我,轉移到更高的存在,進而創造了「神」的概念。
所以佛洛伊德堅持:「宗教經驗是不顧現實的幻覺。」
宗教=幻覺

幻覺的重估

佛洛伊德認為:
宗教=限制=律令=有待鬆綁的文化情結(一種退步的思想)
他說:宗教無關外部實在,只關注信眾的內部心理。所有外在的行動皆為幻覺。因為內外二者是相對的。(雖然與此同時,他認為藝術是二者兼容的)
DiCenso James則對他的觀點,提出另一種觀點:
如果信奉限制律令便是退步,那精神分析是否為佛洛伊德的律令?
試圖用科學、心理學解釋世界上的全部經驗,是否也是一種「信仰」?
進而質疑:宗教必然等於幻覺嗎?幻覺就毫無意義必須破除嗎?
他談到「巫歌」。
巫歌是巫醫治療的手段,以緩解產婦的痛苦為例。巫醫以人格化的方式命名病痛,再用象徵語言重述痛苦,讓產婦在巫歌中,得到裝備、能力,和怪物(疼痛)鬥爭,在歌曲的最終,提供一個秩序恢復的Happy Ending。
象徵的語言,讓原本混亂、難以言傳的真實經歷得以被體驗、接受。
在神話世界中,不能接受的不是與客觀現實不符的觀點,而是無異議、不相干、難以忍受的痛苦。藉由象徵語言,那些痛苦有了意義,是一場神聖的戰鬥,所以患者便能堅持過去。
整個過程其實相當類似精神分析。
就好像諮商時,會藉由理解、認同、接納、定義,去認識患者的心理,探究事情的成因,並由重新定義來賦權。只是我們現在用醫學名詞稱呼那些痛苦,巫歌的語境則是妖魔與怪獸。

反省

宗教可以是從外界儀式到內在感受的管道,也可以是內在心理到外界實在的中樞。
而信徒則可以藉由佛洛伊德的理論反省:
自己是信仰真神?又或者是自造的神?

後續內容

因篇幅過長,我簡略介紹下內容:
第三章討論到印度教、民間宗教與精神分析的關係。
第四章再次回到佛洛伊德的宗教起源說,討論到「神的心理意象」,批評佛洛伊德將神的形成(兒童的無助情感+伊底帕斯情節)化約為一個意象的化石,凍結在特定的發展階段,不會改變。擅自將不信者視為放棄孩童願望的成熟者,沒有追究不信的起源。
茹朱朵以佛洛伊德的理論,重新提出「成熟信仰」的可能性。
普呂瑟則修正了古典精神分析的二元論,提出「自我中心的世界」、「幻象的世界」、「真實的世界」三大領域。認為在嚴峻的現實和全然封閉的幻象之間,還存在這一個自成一格的心理空間。
第五章來到榮格的部分,以分析心理學和榮格的個人經驗,討論宗教、基督宗教,和他自己作為心理學家,又是如何看待宗教經驗?
第六、七章大量引用台灣的案例,說明宗教經驗、祈禱體驗的感受。

個人感想

請原諒我只寫了一二章的簡介,因為這基本上是一篇論文、一本專書,我沒有力氣細緻的整理所有篇章。(最主要還是有點懶惰)
這本書其實沒有給開頭那些問題解答──應該說這些東西本來就不可能有一套所有人能接受的標準答案──僅是梳理了各方不同的看法,和自己對此的觀察。
但我認為這種跨界的對話,是很有意義的。
作為非信者,可以用這本書思考宗教對人的意義是什麼?
自己對此是反對?嘲諷?事不關己?那又為何有這些想法?
作為有信者,則可以藉此反思:自己信仰的到底是甚麼?
宗教的律條嗎?又或者是一時的激情?還是真正的神?
我特別喜歡開章提到的「科學理論是理解經驗的工具,而非控制經驗的手段」。
雖然各家對佛洛伊德多有批評,但當發生他無法理解的事情時(什麼是汪洋感?),他仍然保持謙卑和實證精神,試圖以自己的理論來理解,而非直接否決友人的經驗。
科學和宗教的對話(或說爭論)不會停歇,但希望能有更多這樣開放的討論。
avatar-img
142會員
369內容數
坑坑相連到天邊,厭世型斷更作者。一個愛說垃圾話,寫文特別慢,CP跟愛好非常雜,工作幹爆多的傢伙。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窟的第N個狡兔 的其他內容
作為一個創作者,時常反覆質問自己:該如何堅持創作?如何跨過艱難?沒有靈感怎麼辦? 然而, 作為一個「女性創作者」,又需要面對什麼?那些女性創作者們又是如何度過?
對話到最後,我們發現:我的目標其實不是「收手機」。 如果他把手機收起來,但還是在發呆、不聊天、不專注,我的不滿依然存在。
我不是說穿得少活該被強姦,只是勸女生不要穿太少,避免引發男性的性欲。 我不是說女生不能晚歸,只是晚上很危險,妳應該早點回家。 妳有行動的自由,但自由很危險,所以要小心一點。
有些人被童年治癒,有些人得花一輩子來治癒童年帶來的影響。
同婚、非洲豬瘟、武漢肺炎、統戰、大選、香港、六四、N號房、WHO、BLM、美中關係、再教育營......2020真的發生太多事了。 不過,我明明沒發生什麼太嚴重的事,為什麼卻那麼累?
作為一個創作者,時常反覆質問自己:該如何堅持創作?如何跨過艱難?沒有靈感怎麼辦? 然而, 作為一個「女性創作者」,又需要面對什麼?那些女性創作者們又是如何度過?
對話到最後,我們發現:我的目標其實不是「收手機」。 如果他把手機收起來,但還是在發呆、不聊天、不專注,我的不滿依然存在。
我不是說穿得少活該被強姦,只是勸女生不要穿太少,避免引發男性的性欲。 我不是說女生不能晚歸,只是晚上很危險,妳應該早點回家。 妳有行動的自由,但自由很危險,所以要小心一點。
有些人被童年治癒,有些人得花一輩子來治癒童年帶來的影響。
同婚、非洲豬瘟、武漢肺炎、統戰、大選、香港、六四、N號房、WHO、BLM、美中關係、再教育營......2020真的發生太多事了。 不過,我明明沒發生什麼太嚴重的事,為什麼卻那麼累?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宗教在人類歷史上的角色、宗教作為普遍心理現象,以及超驗現實與物理現實的關係,皆印證宗教經驗的真實性。除此之外,物理學和大自然提供超驗的訊號(signals of transcendence),把我們導向超驗現實(亦即宗教經驗)的領域,讓我們能夠透過科學常識和審美眼光,探索宗教經驗的真實性。
Thumbnail
普遍存在的無意義感,是當代異化和疏離的症狀之一。許多病人前來尋求心理治療,並不是因為有任何確切的疾病,而是感覺生活失去意義。體貼的心理治療師通常的印象是:這些病人正在經驗的困擾,並不僅僅是導因於不愉快的童年經歷,也來自於文化的重大變遷所帶來的動盪。
Thumbnail
講到宗教你心中是否跳出迷信兩個字?其實宗教是非常科學的存在。宗教提供了三類問題的解答,其中最重要的便是解釋關於死亡的種種疑問。
Thumbnail
宗教太有存在感,確實會浪費各種生命,即便是對於知道有神存在的超驗主義者來說,也是浪費。 因為神只經由給予帶來美好與豐碩,祂本身沒有創立宗教。
Thumbnail
本文主要討論阿德勒、榮格、艾瑞克森、霍妮等人的精神分析學派理論,以探討早期經驗的重要性和集體潛意識等議題。
我們的心靈在經歷收回投射中,潛意識和意識的位置漸漸分層出來,此刻,我們的Self已經“看見”了這兩個截然不同的層次—皆為人類意識進化所需而設計的機制,都能夠被彰顯出來,即便這兩者從眼前看來是如此的矛盾相衝、無法被放置在同一個時空裡,然而,就因為如此,人類的物質與神性、內在與外在、意識與潛意識才能有各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佛教對於世間萬物的看法,以及對於矛盾的觀點。針對佛教思想提出了一些疑問,並且探討了個人認知與世界觀的關係。
Thumbnail
對信仰的沉迷,足以影響,甚至限制人的自主意識。原始人類因為對未知的恐懼,進而對能量產生崇拜,接著漸漸演變成信仰,最終條理成宗教。後來總會冒出有足夠聰明的人,能夠反過來利用宗教去控制人的自主意識,那怕是現今的高級知識分子沉迷於邪教的是仍時有所聞。
  「現象學是理性在可理解對象的顯現中所獲致的自我發現」、「現象學是在釐清屬於某一個問題對象的顯現與不顯現以及滿實與空虛意象的組合」、「現象學是去發現當顯露活動發生時,事物與心智的必然樣態」、「現象學所做的,是透過主張意識的意向性,來矯正笛卡兒與洛克思想對心智公共性的偏見,以及對事物表象之現
Thumbnail
淺意識是由心理學家所提出的一個概念,是指位於我們意識之下、較難察覺的心靈層面。這一概念的形成歷程涉及多個心理學派的研究和理論,以下是一些對淺意識產生的主要影響: 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 許多對淺意識的研究起源於弗洛伊德的心理學理論。他認為,人的心靈活動可以分為三個層次:意識、前意識和潛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宗教在人類歷史上的角色、宗教作為普遍心理現象,以及超驗現實與物理現實的關係,皆印證宗教經驗的真實性。除此之外,物理學和大自然提供超驗的訊號(signals of transcendence),把我們導向超驗現實(亦即宗教經驗)的領域,讓我們能夠透過科學常識和審美眼光,探索宗教經驗的真實性。
Thumbnail
普遍存在的無意義感,是當代異化和疏離的症狀之一。許多病人前來尋求心理治療,並不是因為有任何確切的疾病,而是感覺生活失去意義。體貼的心理治療師通常的印象是:這些病人正在經驗的困擾,並不僅僅是導因於不愉快的童年經歷,也來自於文化的重大變遷所帶來的動盪。
Thumbnail
講到宗教你心中是否跳出迷信兩個字?其實宗教是非常科學的存在。宗教提供了三類問題的解答,其中最重要的便是解釋關於死亡的種種疑問。
Thumbnail
宗教太有存在感,確實會浪費各種生命,即便是對於知道有神存在的超驗主義者來說,也是浪費。 因為神只經由給予帶來美好與豐碩,祂本身沒有創立宗教。
Thumbnail
本文主要討論阿德勒、榮格、艾瑞克森、霍妮等人的精神分析學派理論,以探討早期經驗的重要性和集體潛意識等議題。
我們的心靈在經歷收回投射中,潛意識和意識的位置漸漸分層出來,此刻,我們的Self已經“看見”了這兩個截然不同的層次—皆為人類意識進化所需而設計的機制,都能夠被彰顯出來,即便這兩者從眼前看來是如此的矛盾相衝、無法被放置在同一個時空裡,然而,就因為如此,人類的物質與神性、內在與外在、意識與潛意識才能有各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佛教對於世間萬物的看法,以及對於矛盾的觀點。針對佛教思想提出了一些疑問,並且探討了個人認知與世界觀的關係。
Thumbnail
對信仰的沉迷,足以影響,甚至限制人的自主意識。原始人類因為對未知的恐懼,進而對能量產生崇拜,接著漸漸演變成信仰,最終條理成宗教。後來總會冒出有足夠聰明的人,能夠反過來利用宗教去控制人的自主意識,那怕是現今的高級知識分子沉迷於邪教的是仍時有所聞。
  「現象學是理性在可理解對象的顯現中所獲致的自我發現」、「現象學是在釐清屬於某一個問題對象的顯現與不顯現以及滿實與空虛意象的組合」、「現象學是去發現當顯露活動發生時,事物與心智的必然樣態」、「現象學所做的,是透過主張意識的意向性,來矯正笛卡兒與洛克思想對心智公共性的偏見,以及對事物表象之現
Thumbnail
淺意識是由心理學家所提出的一個概念,是指位於我們意識之下、較難察覺的心靈層面。這一概念的形成歷程涉及多個心理學派的研究和理論,以下是一些對淺意識產生的主要影響: 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 許多對淺意識的研究起源於弗洛伊德的心理學理論。他認為,人的心靈活動可以分為三個層次:意識、前意識和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