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你在信什麼?──從《自我的追尋》談理性與非理性信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人活著不能沒有信仰。我們這一代以及後代的關鍵問題在於:這個信仰究竟會成為對領袖、機械、成功的非理性信仰,或者是基於我們自身創造性活動所產生的理性信仰。[1]
在弗洛姆(Erich Fromm)的經典著作《逃避自由》中,他分析人在擺脫外在權威後形成的孤獨與無力感;而在續作《自我的追尋》,弗洛姆論述「創造性」的概念,如何幫助人們實現積極自由。本文會簡介弗洛姆在《自我的追尋》對「信仰」的思考,並反思當代社會的信仰議題。(延伸閱讀:當自由成為一種重擔──《逃避自由》書評

人活著,一定會有信仰嗎?

談到信仰,我們很快就會聯想到不同宗教所信仰的對象、世界觀或律法。然而,弗洛姆指出,信仰不是針對某個神明或宗教教義,而是一種人對世界的基本態度、一種性格特徵。舊約聖經的「信仰」(emunah)意思是「堅定」,能夠「讓人面對現實而不抱持幻想,卻又能以信仰過活」[2]。
弗洛姆提到,以前人們對抗非理性的信仰(教會權威),是為了展現人對理性的信仰(自由、平等、正義)。然而,現代人缺乏信仰的特色表現於兩面向:要不認為沒有任何東西是確定的(漠不關心);要不服從一個比自己大的權威,放棄自己的思考與判斷(非理性信仰)。
不過,到底什麼是「理性的信仰」與「非理性的信仰」?人活著,一定會有信仰嗎?

非理性信仰:服從權威、消除自我的聲音

弗洛姆論道,非理性信仰的特徵是將權威者的經驗取代自己的經驗,並放棄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人們會服從一個權威,往往不是經過自己的理性思考,而是因潛意識受到情緒的暗示力量。但我們往往會有個錯覺,以為是「自己同意」的。
例如,相信某政治家會救社會大眾脫離苦海,而盲目跟隨他;或是認為牧師講的都是對的,因為他的話語來自上帝。然而,當被質疑或被問到自己「真正的想法」時,這些人會卡住。因為他們從來沒有聽過自己內心真正的聲音,並進行批判思考。
在極端的狀態,就會形成對獨裁領袖的狂熱崇拜。著名的社會觀察家賀弗爾(Eric Hoffer)就指出,由於狂熱者無法從自我獲得自信,只能藉由消除自我、熱情依附神聖的組織或大業,才能滿足他所渴望的情感依附需求。他更諷刺地寫道:「群眾運動不需要相信有上帝,卻不能不相信有魔鬼。」[3]

理性的信仰:活出創造性的生命

相對地,理性的信仰重視自己的經驗與感受,並相信愛與理性能夠成就人的創造性生活。「創造性」指的是有能力實現內在的潛能,並與自己的力量合而為一。他能藉由理性參透世界,藉由愛建立真誠的關係,藉由想像創造新的事物。
弗洛姆認為,基於人們對理性與愛的深刻體會,我們會相信,只要有適當的條件,人都有活出創造性生命的可能性,因此有辦法建立一個愛與正義的世界。然而,正因為我們還沒達成,所以我們需要信仰,就如母親對新生兒的信心一般。
進一步說,若我們的信仰無法讓我們活出真實的自我,反而是盡一切力量要求人們消除聲音、壓抑自我、扼殺潛能,就不是理性的信仰。例如,只要有關聖經教義的觀念,不是出自個人創造性的經驗,而是來自牧長強迫信徒要相信,那麼這些觀念很可能會變成非理性的信仰。信徒僅是藉由服從來更穩固牧師的權柄,而無法得到生命的滋養。
弗洛姆繼續論道,信仰既存的政治、宗教權力,反而與信仰背道而馳。因為,在權力的邏輯中,只有要求與服從的問題,沒有創造性的想像。
非理性的信仰,會自詡現在就是歷史命定的救贖;但理性的信仰,則相信尚未實現的潛能之成長,總是對未來抱持盼望,因此與權力不相容。

結語:沒有理性與愛的信仰不是真信仰

若綜觀《自我的追尋》,我們可以發現弗洛姆將「信仰─理性─愛」納入同一個框架來論述人的創造性。理性,是探究事物本質與深層意義,並與觀察對象建立親密關係的思考方式,他關心且回應這個世界[4]。愛,則是一種能力,包含關心、責任、尊重和認識。創造性地愛一個人,意味與人的「人性核心」建立關係,因此愛一個人與愛整體人類是無法分割的。[5]
人不能沒有信仰,重點是我們追尋的是理性還是非理性的信仰。我們太常叫親朋好友來信上帝,卻鮮少思考如何信上帝。藉由弗洛姆的思想,我們可以這麼說,沒有理性與愛的信仰不是真信仰。
如果一個信仰,要你戴著面具走進群體,要你相信自己沒有價值,要你審判性傾向多元的人,要你無條件奉獻金錢與時間給教會,要你消音順服領袖,要你相信只要信耶穌就會變有錢,要你執行一些意義不明的宗教規矩,那我們就要退一步反思,自己到底在信什麼。
信仰跟權力不相容,愛也與恐懼不相容。而我深信,愛勝過恐懼。
[1]Erich Fromm,《自我的追尋》(新北:木馬,2015),頁245。
[2]Erich Fromm,《自我的追尋》,頁234。
[3]Eric Hoffer,《狂熱份子》(新北:立緒,2004),頁131。
[4]Erich Fromm,《自我的追尋》,頁132-133。
[5]Erich Fromm,《自我的追尋》,頁128-131。

延伸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關於各種書的心得與評論,內容涵蓋社會學、哲學、心理學、科學、神學等領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本文重點 時間能夠被我們「管理」嗎? 如果你問200年前的人什麼是「時間管理」,他們肯定聽不懂,因為當時的工作型態不需要將時間以半小時為單位劃分。現在,只要你google它,就會看到網路上一堆人在分享有關的訣竅,包括訂定計畫、準確執行、提升效率等。 為什麼我們需要時間管理?很顯然,隨著工作型態的轉變
本文重點 1.食品產業為了創造利潤,不斷將可口性、多樣性與便利性高的「空熱量」食品塞入民眾的口中;而民眾則透過大量消費來證明自己的價值與地位。這即是過度飲食的社會脈絡。 2.過度飲食、過度診斷與過度醫療,都各自成為整體消費經濟的一部分。 3.我們都以為要健康,一定要買神奇的東西或上厲害的課程,但或許
本文重點 人為何要逃避自由? 一見到《逃避自由》這本書,便深深被它的書名吸引。因為它呈現了看似矛盾的命題:在崇尚自由的時代,人類為何要逃避自由?但仔細想想,也有幾分道理。因為自由總是伴隨著責任、意義與方向,在現代人失根的狀態,自由反而是個負擔。 我們看似可以「自由選擇」要買什麼東西、讀什麼學校、做什
庫瑪是一隻透明的怪獸,住在美麗的峽灣旁。入夜後,他負責阻止兇惡的怪獸,守護著一旁的優蕾小鎮,但人類一直不知道庫瑪的存在。直到有一天,他的角被攻擊、血流如柱,他發現自己的身體漸漸不再是透明的,又恰好被人類撞見。誰知道,用心守護小鎮的庫瑪,換來的是人類的槍砲追殺。 庫瑪逃得好累好累,他來到湖邊,看見自己
如今,福音似乎不是好消息了,至少對某些人而言。[1] 美國知名基督徒作家楊腓力(Philip Yancey)在《恩典不虛傳》談到,現在越來越多人對基督徒反感,認為他們是思想封閉、恐同、自以為是、好論斷的一群人。基督徒向大眾傳遞的「好消息」,已失去恩典與活力,其在政治上的行動,也總是引來恐懼、謾罵、敵
提到舊約,令人困惑的故事、律法、詩歌是許多人的印象,其晦澀難懂的字句也使人難以親近。基督徒的態度往往是將舊約的經文「屬靈化」,用新約的框架去簡化且解釋舊約難以理解的事物;若再不能解,就索性宣稱那是「舊」約,而基督徒要看重的是新約。 但有一位老先生反其道而行,總是能把舊約的經文解釋得饒富創意,來回穿梭
本文重點 時間能夠被我們「管理」嗎? 如果你問200年前的人什麼是「時間管理」,他們肯定聽不懂,因為當時的工作型態不需要將時間以半小時為單位劃分。現在,只要你google它,就會看到網路上一堆人在分享有關的訣竅,包括訂定計畫、準確執行、提升效率等。 為什麼我們需要時間管理?很顯然,隨著工作型態的轉變
本文重點 1.食品產業為了創造利潤,不斷將可口性、多樣性與便利性高的「空熱量」食品塞入民眾的口中;而民眾則透過大量消費來證明自己的價值與地位。這即是過度飲食的社會脈絡。 2.過度飲食、過度診斷與過度醫療,都各自成為整體消費經濟的一部分。 3.我們都以為要健康,一定要買神奇的東西或上厲害的課程,但或許
本文重點 人為何要逃避自由? 一見到《逃避自由》這本書,便深深被它的書名吸引。因為它呈現了看似矛盾的命題:在崇尚自由的時代,人類為何要逃避自由?但仔細想想,也有幾分道理。因為自由總是伴隨著責任、意義與方向,在現代人失根的狀態,自由反而是個負擔。 我們看似可以「自由選擇」要買什麼東西、讀什麼學校、做什
庫瑪是一隻透明的怪獸,住在美麗的峽灣旁。入夜後,他負責阻止兇惡的怪獸,守護著一旁的優蕾小鎮,但人類一直不知道庫瑪的存在。直到有一天,他的角被攻擊、血流如柱,他發現自己的身體漸漸不再是透明的,又恰好被人類撞見。誰知道,用心守護小鎮的庫瑪,換來的是人類的槍砲追殺。 庫瑪逃得好累好累,他來到湖邊,看見自己
如今,福音似乎不是好消息了,至少對某些人而言。[1] 美國知名基督徒作家楊腓力(Philip Yancey)在《恩典不虛傳》談到,現在越來越多人對基督徒反感,認為他們是思想封閉、恐同、自以為是、好論斷的一群人。基督徒向大眾傳遞的「好消息」,已失去恩典與活力,其在政治上的行動,也總是引來恐懼、謾罵、敵
提到舊約,令人困惑的故事、律法、詩歌是許多人的印象,其晦澀難懂的字句也使人難以親近。基督徒的態度往往是將舊約的經文「屬靈化」,用新約的框架去簡化且解釋舊約難以理解的事物;若再不能解,就索性宣稱那是「舊」約,而基督徒要看重的是新約。 但有一位老先生反其道而行,總是能把舊約的經文解釋得饒富創意,來回穿梭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德雷福斯對這樣先驗理由並不買帳,他認為我們應該要問:「什麼是理性?」,去思考是「理性是必須的」還是「理性應該要是必須的」。也就是說,在實踐活動中,我們並不總是需要去做那些判斷。我們並不總是需要去將經驗體驗為包含有概念內容。去說理性瀰漫於這些活動之中,是一種理性主義者為其添加上去的「哲學責任」。
Thumbnail
運用與生俱來的內在力量解放過去並自由的發揮新的可能。
Thumbnail
我的背景知識構成了現在的自我,這一點無從否認,也不該否認,只能尊重。  但是當我們投身某種信念的時候(不限於宗教),我們是用哪種框架去認識「新的信念」的呢?答案當然是我們的「老我」。 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在生活的苦楚當中遇見上帝,若因此得救,所以認定「信耶穌比較靈驗」。 對,這是標準的多神論異教思
  楊腓力在本書「作者的話」當中就開宗明義說明他是「為了徘徊於信仰邊界的人寫了這本書」。一神論、多神論是信仰,無神論也是一種信仰。不管在哪一個社會文化,最初都有一個神聖的信仰。除了共產黨的無神論以外,這個世界對於真、善、美有一種普遍的渴望,而這渴望的對象不是別人,正是......
Thumbnail
你購買保險以保障你的財富而非身體的健康,就像螃蟹挖洞堆砌牠的巢穴。你更深明大義地了解健康無法購買,所以你用病癥證明健康的不在,用房地產建設王國,你銀行裏的數字總是少個零,你施捨慈善賺回更多的名聲,甚至你將孩子灌輸符合你期待的願望。
Thumbnail
對信仰的沉迷,足以影響,甚至限制人的自主意識。原始人類因為對未知的恐懼,進而對能量產生崇拜,接著漸漸演變成信仰,最終條理成宗教。後來總會冒出有足夠聰明的人,能夠反過來利用宗教去控制人的自主意識,那怕是現今的高級知識分子沉迷於邪教的是仍時有所聞。
Thumbnail
他並不希望有信徒,因為他的目的並非引導人們走向他,而是引導人們走向他們自己,發現他們自己。 蘊藏在他身上的力量非常神奇,因為除了他本人,誰也不知道他有什麼神通。 善於充分地表達自我,我們應當勇敢地認為,這種源於我們自身的觀念是非常適當的,而且一定會產生良好的效果,一種命中注定的和諧。 孩子
「沒有能力自發行動、表達一己真正的感受和想法,結果必須對別人和自己呈現虛擬的自我,這正是自卑感和虛弱感的根源」                                                                                              
如何找到內心的信仰? 其實我對此完全無概念 回頭想想只記得 在我跟家人有很強烈爭執的那幾年 我不斷不斷地告訴自己 我不要跟他一樣 迷信、自傲、總是怪罪別人 希望那個對抗他的想法太強烈 導致我的信念才慢慢衍生出來的 我只相信科學和數字 你的那一些宗教般的信仰 在我這裡是不可行的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德雷福斯對這樣先驗理由並不買帳,他認為我們應該要問:「什麼是理性?」,去思考是「理性是必須的」還是「理性應該要是必須的」。也就是說,在實踐活動中,我們並不總是需要去做那些判斷。我們並不總是需要去將經驗體驗為包含有概念內容。去說理性瀰漫於這些活動之中,是一種理性主義者為其添加上去的「哲學責任」。
Thumbnail
運用與生俱來的內在力量解放過去並自由的發揮新的可能。
Thumbnail
我的背景知識構成了現在的自我,這一點無從否認,也不該否認,只能尊重。  但是當我們投身某種信念的時候(不限於宗教),我們是用哪種框架去認識「新的信念」的呢?答案當然是我們的「老我」。 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在生活的苦楚當中遇見上帝,若因此得救,所以認定「信耶穌比較靈驗」。 對,這是標準的多神論異教思
  楊腓力在本書「作者的話」當中就開宗明義說明他是「為了徘徊於信仰邊界的人寫了這本書」。一神論、多神論是信仰,無神論也是一種信仰。不管在哪一個社會文化,最初都有一個神聖的信仰。除了共產黨的無神論以外,這個世界對於真、善、美有一種普遍的渴望,而這渴望的對象不是別人,正是......
Thumbnail
你購買保險以保障你的財富而非身體的健康,就像螃蟹挖洞堆砌牠的巢穴。你更深明大義地了解健康無法購買,所以你用病癥證明健康的不在,用房地產建設王國,你銀行裏的數字總是少個零,你施捨慈善賺回更多的名聲,甚至你將孩子灌輸符合你期待的願望。
Thumbnail
對信仰的沉迷,足以影響,甚至限制人的自主意識。原始人類因為對未知的恐懼,進而對能量產生崇拜,接著漸漸演變成信仰,最終條理成宗教。後來總會冒出有足夠聰明的人,能夠反過來利用宗教去控制人的自主意識,那怕是現今的高級知識分子沉迷於邪教的是仍時有所聞。
Thumbnail
他並不希望有信徒,因為他的目的並非引導人們走向他,而是引導人們走向他們自己,發現他們自己。 蘊藏在他身上的力量非常神奇,因為除了他本人,誰也不知道他有什麼神通。 善於充分地表達自我,我們應當勇敢地認為,這種源於我們自身的觀念是非常適當的,而且一定會產生良好的效果,一種命中注定的和諧。 孩子
「沒有能力自發行動、表達一己真正的感受和想法,結果必須對別人和自己呈現虛擬的自我,這正是自卑感和虛弱感的根源」                                                                                              
如何找到內心的信仰? 其實我對此完全無概念 回頭想想只記得 在我跟家人有很強烈爭執的那幾年 我不斷不斷地告訴自己 我不要跟他一樣 迷信、自傲、總是怪罪別人 希望那個對抗他的想法太強烈 導致我的信念才慢慢衍生出來的 我只相信科學和數字 你的那一些宗教般的信仰 在我這裡是不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