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OMO - 零售業的核融合
付費限定方格精選

OMO - 零售業的核融合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零售業近年來一直在談OMO,他跟核融合一樣,是一種「理論上可行,但實際上還在努力,如果實現以後威力強大的東西」。OMO的融合的發生是困難的,可以從零售業的四大本質開始,分別開展的四大軸線的融合的情境,來思考並盤整要推進的事項,來達到最終的OMO的目標。
raw-image

前一陣子有一則科學界的新聞是:「12歲童房間實現核融合創紀錄」,除了科學界,也吸引了很多一般民眾的討論。核融合是人類追求發電能源的聖杯,是一種「理論上可行,但實務上還在努力突破」的科技,就如同在零售業,大家一直熱議的「OMO」。但就是核融合一樣,如果成功了,將大幅改變產業的未來、甚至人類的未來。

OMO的全文是「Online Merge Offline」,或者反過來說也行。在台灣,有時候大家也會說「線上線下融合」、「虛實融合」。

在零售業,大家或多或少都認同OMO,甚至都認為OMO是未來,是零售業的趨勢,是品牌必須前進的方向。但OMO怎麼開始?為什麼OMO會帶動業績成長?OMO到底要怎麼做?有沒有好的案例?有沒有什麼OMO系統可以幫助我?整個產業都還在努力尋找答案的路途上,就跟核融合一樣。


OMO融合的四大軸線

OMO融合的四大軸線

## OMO融合的四大軸線

OMO的虛實融合,不同於以往談論的O2O,關鍵就在於Merge(融合、合併)。而融合要發生,可以依據零售業的四大本質:商品、銷售、會員、數據,來開展一條融合軸線,每一個軸線都要做到線上線下的融合,讓整個完整的OMO融合發生。

如同上圖,OMO的整體融合,是由下往上四大軸線的各個元素盤整堆疊的過程。

數據的線上線下融合是品牌OMO推動的基礎,而數據的融合要靠系統的整合(請參考零售業的八大系統)。數據的融合,才能帶動會員的OMO融合,會員要打通、全通路會員優惠要相通,才能進一步引導會員在OMO的場景裡移動。

再來就是OMO的商品融合策略,可以透過數位工具無限空間的特性,完整展示全品項,再透過OMO庫存的融合,把全通路的庫存當成總庫存,來思考配貨與做動態調撥,在OMO裡貨暢其流。

最後就是OMO銷售的融合,各別通路不再都是個別的存在,而是可以與另一個通路一起產生組合技(Combo)。例如線上購物、門市出貨。線上數據、輔助門市銷售。線上導流、帶動門市人流,同時可以追蹤全通路成效。OMO融合的發生,會讓整個銷售場景變的豐富多元,也會讓消費者覺得服務到位,最終帶動明顯的全通路業績成長。

也就是數據的融合 -> 會員的融合 -> 商品的融合 -> 銷售的融合,最後帶動OMO融合的完整發生。

我們再分別展開各軸線的一些重點: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3944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零售的科學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avatar-img
零售的科學 I'm Happy
601會員
109內容數
Hello,大家好,我是 91APP 產品長 李昆謀( Happy Lee ), 因為這十年來,一直在幫零售業做數位轉型,會在這邊分享 OMO、新零售、大數據、電子商務 等等相關的內容,也算是把這些年來的經驗,自己做個整理。歡迎大家追蹤我的專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零售業的核心問題是「人」和「商品」的配對,即幫消費者找到合適的商品。銷售場景分為「有人的銷售」和「無人的銷售」,並涵蓋線上和線下兩種形式。 消費者可分為「有需求的消費者」和「沒有需求的消費者」。現代零售業主要靠「沒有需求的消費者」創造需求來提高銷售額。 https://www.youtub
高韌性設計是系統、組織和服務的關鍵。它通過減少對單一供應商或資源的依賴,提高適應性和可持續性。這一原則適用於各個領域,從SaaS系統到AI應用、組織結構、能源策略,甚至個人項目如電子報。高韌性設計的核心是多元化和靈活性,確保即使面臨挑戰也能持續運作。 一般性系統的高韌性設計 作為一家 S
因應未來不斷變化的消費場景,零售業的數位轉型,要打造出「可組合式商務」(Composable Commerce),以快速因應市場變化,創造靈活而有高適應性的企業。MACH 架構是一套打造可組合式商務的技術原則。
零售業的核心問題是「人」和「商品」的配對,即幫消費者找到合適的商品。銷售場景分為「有人的銷售」和「無人的銷售」,並涵蓋線上和線下兩種形式。 消費者可分為「有需求的消費者」和「沒有需求的消費者」。現代零售業主要靠「沒有需求的消費者」創造需求來提高銷售額。 https://www.youtub
高韌性設計是系統、組織和服務的關鍵。它通過減少對單一供應商或資源的依賴,提高適應性和可持續性。這一原則適用於各個領域,從SaaS系統到AI應用、組織結構、能源策略,甚至個人項目如電子報。高韌性設計的核心是多元化和靈活性,確保即使面臨挑戰也能持續運作。 一般性系統的高韌性設計 作為一家 S
因應未來不斷變化的消費場景,零售業的數位轉型,要打造出「可組合式商務」(Composable Commerce),以快速因應市場變化,創造靈活而有高適應性的企業。MACH 架構是一套打造可組合式商務的技術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