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之際,正是訓練耐寒體質的時刻,這個技術除了可以用在登山,平日也可以少帶幾件衣服,對於工作上需要到處跑的人(比如說我)很方便。
有鑑於標題就很可能被人公幹,這邊先說明寫這篇的主要目的:
- 透過日常的訓練,增加刁山時的生存率
- 增加自我覺察,即使衣著不多仍盡可能減少失溫風險
- 在身體耐冷度提高後,減少衣物裝備,留取重量與空間扣打給更必要的裝備,或多帶的衣物可以轉為救援失溫隊友的利器。
2017/2 南湖主峰北稜線,本來想找重裝照,但取景都不大滿意所以選擇這一張(photo credit: 吳季)
認識我的人都知道,登山行進時我0度還是穿短袖,近期裝備測試11天縱走中,5度以上不睡睡袋、只用背包套加uniqulo輕羽絨還是可以安睡一晚,應山友要求來分享平日訓練方式,不過這也只是個人經驗分享,可能不能完全套用經驗,去感覺自己冷的時候會有什麼感覺,適時調整很重要。
一、練習緣起:看溫度計穿衣服
其實一開始不是為了爬山而嘗試,只是在平地,我很討厭背包裡面被厚外套占滿空間,另外對於路人們的穿著讓我產生一個疑惑:為什麼遇上忽冷忽熱的春天秋天,很多人二十度還是穿短袖,出大太陽、二十五度的冬天路上還有不少穿長袖的人?
於是我推測,許多人是看季節,而不是看溫度穿衣服的,換句話說,有時冷的感覺是來自於我所意識到的季節,而不是實際的溫度,但身體會受寒,是因為實際溫度而不是因為季節,那我就可以逆向操作啦!每天看氣象預報,只要不低於二十度,就穿短袖出門。
心理百寶箱:認知重構
認知重構通常都是用在挑戰比較負面的想法,常見句型是「我....,我一定…。」,例如「我這次演講時忘詞了,我一定會被大家看不起。」這樣的負面想法,往往會在事情發生之前或之後,帶來不必要的緊張、擔心或難過,結果產生下次表現和心情都更差的惡性循環,因此我們試著通過稍微修改句子,試著去改變這些想法,例如「即使我這次演講忘詞了,我也不一定會被大家看不起。」先把情緒調整好,打破這個惡性循環,才有足夠的精神與空間來處理不足的部分。
雖然「冬天不穿長袖,我一定會感冒」這個信念不一定會帶來負面情緒,但當我們把它修正成比較合理的概念「即使冬天不穿長袖,我也不一定會感冒。」我們可以先免去不必要的擔心,專注在實際的溫度上,增加穿短袖在路上行走的動力,
二、逐步調降溫度,增加身體耐受性
當二十度穿短袖習慣後,就可以開始逐步調降溫度,十九度、十八度、十七度......,在英國的最低工作溫度是十五度,換言之,對一般人來說,至少到十五度之前,都是可以逐漸調適、習慣的溫度。
心理百寶箱:習慣化(Habituation)
習慣化(Habituation)是指重複面對自己無害的刺激,例如搔癢、臭味、悶熱等,身體會慢慢習慣這些感覺,這不是感覺疲勞,而是我們的身體在學習適應,讓這些無害的刺激對我們的影響變的更小。寒冷也是一樣,只要還不到危害人體的溫度,我們都有能力去習慣,但注意,重點在「無害」,一旦遇到有害刺激,接觸一兩次也可能讓人變得超敏感,想想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這句成語…
三、讓身體熱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