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心得】容易半途而廢就是因為你意志不堅?-《原子習慣》教我重新思考意志力和習慣的關係

原子習慣
「只要每天花半小時學英文,半年後,你就能擁有自在與外國人聊天的外語能力。」

「只要一周2-3次上健身房運動1小時,搭配飲食,一年後,你將發現自己擁有精實的馬甲線及渾圓的臀部。」
你是否也曾豪情萬丈的許下願望,立志養成好習慣,達成美好的目標?
只是,是不是跟我以前一樣,大刀闊斧的執行了幾天,後來一次睡過頭、二次加班,第三次,目標變成初戀情人的背影,逐漸淡去,最後變成一年PO在臉書一次新年新希望,好提醒自己曾經有夢。
而在一次次的一時興起又失敗,形塑了「我就是無法堅持到底」的自我概念,自動跳進人生魯蛇組的行列,再安慰自己這坑這麼擁擠,我並不孤單。
為什麼養成習慣、持之以恆的執行這麼困難呢?
無法堅持好習慣是因為你軟弱?
人總有迷思:認為好習慣的貫徹只發生在相當堅毅、有意志力的人身上,其實並不然。人都是懶惰的,腦科學告訴我們,大腦認知負荷相當有限,人傾向採取立即看到效果的行動,容易盲從、被說服,以及總是有限理性的做決策;行為心理學也說:只要給予適當的刺激(環境),人會像實驗室中的白老鼠一樣依著指示做反應(不相信嗎?一首曲子聽了一百遍,你就算不喜歡也會不自覺地哼;停車等紅綠燈,身旁其他人忽然都往前衝了,你也會不自覺踩油門)。
過分迷信意志力,只會讓自己一次又一次輪迴在目標執行失敗的挫折中。
那該怎麼辦?之前看了不少激勵式的成功學、意志力的訓練法,總覺得無法徹底改善問題,直到發現《原子習慣》這本書,真是令我大為驚艷,原來反人性的訓練模式,只有一時的效應,沒有永久的成果。但如果了解人性的本質,透過進行有系統的行為操作,效果會比猛灌自我催眠式的心靈雞湯好得太多。
作者專門研究習慣,通篇為我們提供了相當實用的行動指南。很少有這種理論指南書能讓我想一口氣看完的。他從人類腦科學、認知心理學和行為主義的角度剖析問題的根本。最重要的是,有效!有效!有效!
我只是試著實施了其中一個小法則,做了一件小事,竟徹底翻轉我每餐澱粉吃超多的飲食習慣,也連帶均衡了飲食,改善健身效果。這裡來分享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幾個要點:
不落俗套的習慣養成方針

1. 習慣讓你變成你想成為的人:

「習慣不是改變行為,而是改變身分認同。」這個觀念很有意思。此理念內觀人最根本的動機。我們向來把習慣的養成當作「目標」:「我要減重,所以我上健身房」和「我是一個運動的人,所以我上健身房」,行為看起來一樣,背後的動機完全不同。因為人是趨樂避苦的生物,前者一旦遭遇挫折或達到目標,很容易就放棄,復胖只是必然結局;唯有後者,因為你已經認同這個身分,所以,無論自己身材如何,你都會想要持續的運動下去。
2.「習慣堆疊」-將一個新習慣套用在舊有習慣上:
相信自己的意志力能堅持一個全新的習慣只是欺騙自己。新習慣會加重大腦的認知負荷,因此不妨從小小的改變開始,每次只在原來的行為上加一點東西:覺得工作沒有效率,就在早上9點開始工作之前,花10分鐘擬定一整天的工作進度,9點一到開始工作,並確實執行。工作結束後,再自我檢討有沒有如期完成?沒有的理由是什麼?可以怎麼改善?日復一日,你會發現,自己變得愈來愈好。
3. 激勵是被高估的詞,環境往往更重要:
與其坐著培養意志力,不如直接改變身處的環境。作者提到的例子是一家醫院的餐廳想要鼓勵顧客多喝水,可是水的銷量一向低。後來他們就把餐廳的四個角落或結帳處放置籃架,擺了瓶裝水。「視覺刺激」往往對暗示人的行為有最直接的效果。果然,水的銷量明顯增加,這一點,在消費者行為和行銷的領域早已盛行多年。我想要自己多喝水,就每天一大早裝好一瓶900CC的水擺在自己眼睛看得到的書桌前,把飲料全都藏起來。當我口渴時,我第一眼看到,就只能是水。所以,要為自己創造有利的環境。
為什麼養成好習慣如此困難?
我觀察了不少人,明明想要改變自己,卻無法持續的理由,發現大家都有一些共通點:
1. 一次到位的完美主義,讓人無法開始:改變都是一點一滴的發生,別奢求完美。而每天只要進步1%,一年後,你會複利成長37倍。

2. 人是有惰性的生物,不要太過執著意志力這回事:改變行為永遠比改變心志簡單。

3. 人偏好眼前立即性的滿足,遠勝還沒發生的未來:抗拒在眼前的誘惑總是比較難,這時你可以想想你的身分認同。
4. 改變需要累積,總是在未來的某一刻發生,而行為執行的過程既漫長又痛苦。沒有耐性,才是你最大的敵人。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你對「工作」的想法是什麼?想要了解萬惡的職場世界嗎? 想知道身為資深職場工作人,在外商及知名本土企業走跳,看盡職場百態之後,對於業務、行銷、客服領域的解讀,以及職場亂象的八卦嗎?艾莎解結以本身心理學背景和始終不滅的文青性格,與你分享職場觀點。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