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交集|力量與共鳴

微小交集|力量與共鳴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每次跟朋友聊天完,都會有滿滿的學習動力。你會有這種感覺嗎?

我思考著,因聊天而獲得行動的力量,我感覺到這種力量來自一股共鳴,我們雖然沒有共同目標或要一起完成什麼,他也不會給我任何建議。

但我們每次分享的想法,都擁有一點點的共鳴,不管是對書的一句話、一個想法的延伸、對於一個感受的同理,雖然可能在線性時間上我們好像認識不久,但卻好像是好一陣子的朋友了。

發現過去我有點太看重線性時間的累積,或許頻率才是累積的起始點,頻率有很多種,它可以是物質、生理、心智層次,擁有不同方式的共鳴點,當然越多共鳴對我們來說,連結性越高,但也不代表心智無共鳴,生理跟物質也無法共鳴。

因此時間的累積也許只是我們對彼此的約束,真正的共鳴來自“對上了”,可以是一瞬間發生的,超越了我們認為連結感的必要因素,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在一相處就會有一種認識很久的感覺。因為不需要花太多時間就能懂另一個人想要透露的,甚至是一個眼神。

共鳴帶來力量

因為相知,傳遞出無形的支持,因此在做事情會更有力量去前進。
在產生力量後,又能擁有更多的共鳴性,這像是魔法一樣產出無限漣漪。

因此「去試」才是你擁有力量的起點,發現越多共鳴處,不管是人或是一則訊息、大自然給你的生理感受,都能讓你打開共鳴的起點,產生無形力量,這種力量只會越發成長,也來自意念的發起。

raw-image


avatar-img
我是凱莉的沙龍
59會員
81內容數
出社會後,跟書越來越有交集,熱愛埋沒在書海裡,跟書越靠近越覺得心很平靜,似乎稍微跟世界接軌,從外往內,希望能寫更多心得分享給大家。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我是凱莉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看了那麼多溝通、心理學的書後,我開始觀察自己的溝通日常。 有個奇妙的小發現,我開始還算能接受「衝突」發生,不是因為我很享受跟別人吵架或是有情緒上的糾葛,當下是很不舒服,但我開始運用了表達感受與需求的學習,從中也自己設定了一些跟比較親密的朋友的問題,作為雙方的回答,就像是有個無形的諮商師在引導我一樣。
最近突然跟朋友聊到,20年前的經典愛情片《情書》,這部經典又值得討論的對“愛”詮釋的案例。  每一個階段都有愛,要看你要將「愛」視為一段歷程,還是一份感覺。從彼此有好感,不知不覺想要跟彼此分享生活,當對方開心,自己也會開心。再來,願意經營與調整彼此,最終會需要經歷,不會要求“對應的回饋”的心態,進而
沒有人能抗拒溫柔的行為,溫柔的習慣。 我覺得溫柔是一種舉動,不是一種外顯態度,不是輕聲細語,也不是壓抑情緒。 是一種不容易察覺的舉動,它藏在我們生活中你認為的理所當然。 提到溫柔的描述,我翻閱到瑞蒙.卡佛《叫我自己親愛的》中分享契柯夫筆下的一位角色。 他叫做穆薩卡,雖然被分配在精神病房區,卻一直維
近年整理內向者的書籍很多,讓內向者能重新探索自己是內向的個性、了解自己的優勢。我自己也看了幾本深受感動,很開心內向的朋友們能透過這樣的書籍幫助自己。 這世界原本像是被外向的人佔據的,敢要、敢表現,在社會的生存面上似乎成了種顯學。不管是服務業也好領導人也好,第一直覺都會覺得,會說話的人真好,能夠表達
有意識、無意識跟感情有什麼關係呢? 我讀了《我決定簡單的生活》,看到一段話,突然有個念頭閃過,書上引用了一段話『人就算意識到自己的行為,也意識不到行為背後的原因。』 意識是我們思考視覺、決定行動的源頭,不過,絕大多數的行動不是基於大腦的指令,而是身體自動自發的行為。 最近被因何妤玟離婚的關係,看了很
日子照樣過,不管是哪一個階級的人 人都有基本需求,吃飯、賺錢、休息、社交、娛樂 社會的制度,讓我們把時間切片,賺錢是最花時間的一環 剩下的碎片時間,我們拿它分給更重要的事 我們為了賺錢前進,有了金錢看似能買到別人的時間讓碎片時間完整,讓追求快樂的刺激感更高,因此,再也沒有滿足這個字眼 知足會不會從人
看了那麼多溝通、心理學的書後,我開始觀察自己的溝通日常。 有個奇妙的小發現,我開始還算能接受「衝突」發生,不是因為我很享受跟別人吵架或是有情緒上的糾葛,當下是很不舒服,但我開始運用了表達感受與需求的學習,從中也自己設定了一些跟比較親密的朋友的問題,作為雙方的回答,就像是有個無形的諮商師在引導我一樣。
最近突然跟朋友聊到,20年前的經典愛情片《情書》,這部經典又值得討論的對“愛”詮釋的案例。  每一個階段都有愛,要看你要將「愛」視為一段歷程,還是一份感覺。從彼此有好感,不知不覺想要跟彼此分享生活,當對方開心,自己也會開心。再來,願意經營與調整彼此,最終會需要經歷,不會要求“對應的回饋”的心態,進而
沒有人能抗拒溫柔的行為,溫柔的習慣。 我覺得溫柔是一種舉動,不是一種外顯態度,不是輕聲細語,也不是壓抑情緒。 是一種不容易察覺的舉動,它藏在我們生活中你認為的理所當然。 提到溫柔的描述,我翻閱到瑞蒙.卡佛《叫我自己親愛的》中分享契柯夫筆下的一位角色。 他叫做穆薩卡,雖然被分配在精神病房區,卻一直維
近年整理內向者的書籍很多,讓內向者能重新探索自己是內向的個性、了解自己的優勢。我自己也看了幾本深受感動,很開心內向的朋友們能透過這樣的書籍幫助自己。 這世界原本像是被外向的人佔據的,敢要、敢表現,在社會的生存面上似乎成了種顯學。不管是服務業也好領導人也好,第一直覺都會覺得,會說話的人真好,能夠表達
有意識、無意識跟感情有什麼關係呢? 我讀了《我決定簡單的生活》,看到一段話,突然有個念頭閃過,書上引用了一段話『人就算意識到自己的行為,也意識不到行為背後的原因。』 意識是我們思考視覺、決定行動的源頭,不過,絕大多數的行動不是基於大腦的指令,而是身體自動自發的行為。 最近被因何妤玟離婚的關係,看了很
日子照樣過,不管是哪一個階級的人 人都有基本需求,吃飯、賺錢、休息、社交、娛樂 社會的制度,讓我們把時間切片,賺錢是最花時間的一環 剩下的碎片時間,我們拿它分給更重要的事 我們為了賺錢前進,有了金錢看似能買到別人的時間讓碎片時間完整,讓追求快樂的刺激感更高,因此,再也沒有滿足這個字眼 知足會不會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