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書,希望知道更多年輕船醫黑蛇先生研究的暈船到底有什麼科學(詳情請見科學家的培養基 黑蛇夫婦不為人知的小貢獻)。土地婆牆編在此有求必應,為各位爬文一番。
暈船包含在暈動症(或名運動症,motion sickness)之中,是一種平衡失調的疾病,常見的有暈船,暈車,暈機,現在更多的文獻聚焦在暈太空船,暈VR等等酷炫的新科技(感覺開心,必竟牆編連3D電影都無法看超過10分鐘....)。症狀從暈眩,盜汗,臉色蒼白,頭痛,嗜睡,沒食欲,唾液分泌增加到嘔吐都有,嚴重可能無法站立,好幾天都感到疲勞嗜睡。
歷史上第一個關於暈船的記載是被譽為醫學之父的希臘人希波克拉底(Hippocratic),他寫道 ”在海上航行造成身體的行動障礙”(sailing on the sea proves that motion disorders the body),而暈船主要的症狀,暈眩,nausea,希臘文字根 naus 也就是船的意思。(在sky in the wall的節目microbiome中提到過,每一位醫生在執業之前必需宣讀的希波克拉底誓詞,其實不是他老人家寫的)。
暈動症的真正成因,目前科學家們還沒有共識,但有幾種假說被最多科學家們同意,不過還沒有直接證據能證實這些說法。第一是感知茅盾說:人體用來感知身體運動的方式有三種,耳朵裡的平衡器官(前庭系統,半規管們),眼睛的視覺,以及本體感受(proprioceptive)也就是常聽說的第六感(哇賽,是研究到靈學那邊去了嗎....)。當我們在船上的時候,耳朵裡的平衡器官感受到了移動,但眼睛看著前方的座位並沒有在移動,接受到這種相抵觸的訊息,大腦還以為被普丁下毒,喔,是中毒引起這些有的沒的幻覺,趕緊讓胃配合,把該扔的都扔出身體外面。第二種說法是在移動的交通工具中,身體不容易保持自然的姿態,如果能好好的站穩,就相較起來不容易暈眩。這些說法都存在一些無法解釋的現象,例如為何乘客比司機更容易暈眩。
雖然每個人對暈眩的反應成度各有不同,但是有約半數的人完全不會有暈眩的感覺。一般來說女性(受荷爾蒙週期影響),6-9歲的孩童,較容易暈眩,而老人(感知較不敏銳)及較為健美的人(可能自主神經系統反應較快)則較不受影響。
該如何對付這些症狀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 習慣它....(有沒有很想扁人....)。一般來說在24-72小時之後,這些暈眩的感覺就會退去,但是如果間隔一週沒有處在這樣的環境裡,就又要再適應一次....。
至於藥物方面,常見的藥物有抗膽鹼劑,抗組織胺和擬交感神經藥(anticholinergic, antihistamine and sympathomimetic)。
抗膽鹼劑能阻斷副交感神經的主要神經傳導物質,乙醯膽鹼,進而抑制其主控的消化道與肺等平滑肌的不隨意運動,所以你就不會吐了,但是其他症狀還是可能發生。Scopolamine是最常見的抗膽鹼劑暈船藥,一般是貼在耳後的貼布,建議上船前四小時貼上,貼一次就能作用72小時。常見的副作用是眼睛和口腔乾燥,畏光等。
抗組織胺能拮抗前庭系統裡面的輸入神經(afferent nerves),從源頭就開始欺騙你的平衡感知,這藥滿有效,只是大多會有嗜睡的副作用。
擬交感神經藥,其實就是安非它命,對抗暈船很有效,雖然實際神經機制還不太清楚(應該就是high到忘記暈船了吧... 我在哪?我是誰?),但是藥物成癮的副作用,實在有點母湯(重點是冒險去黑市買暈船藥,有點殺雞用牛刀吧....)。
小偏方有用生薑止吐,或是按壓內關穴等等。另外,科學家有幾個建議動作,大家也可以試試。
減少頭,肩,臀,膝的動作。
避免閱讀
坐在前座,面朝行駛方向
聚焦在穩定的水平面上
深~呼~吸~
別抽煙
聽聽音樂
盡量不要在天候不好,視線不佳的時候搭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