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的多樣性,是成功的生物進化所必需;文化的多樣性、社會的多元性,是輝煌的文明創新所必需。
出版過《中國之科學與文明》經典巨著的科技史學家李約瑟,心中一直存在著一個疑問:「為什麼現代科學不是發祥於中國?而是誕生在歐洲?」關於這個問題,有一個答案是:從十五世紀開始,歐洲逐漸邁向政教分離、帝國解體、小國林立、商人、工匠與市民階級興起的局面,政治、宗教上的大一統逐漸崩解,文化越來越多樣性,社會也越來越多元化,它們就好像基因的多樣性,會提升創新的能力,加速進化的腳步,而現代科學的發祥只是這種創新與進化中的一環。
社會進化就跟生物進化一樣,一個新觀念、新發明、新哲學、新制度,從誕生到站穩腳步,需要有一個安全而空曠的「壁龕」供它發展。小國林立的另一個好處是,一個科學家、思想家的創見或學說如果在祖國受到壓制,他可以逃到別的國家去繼續鼓吹。譬如伽利略《兩大世界體系間的對話》(主張並證明地球繞日說)在義大利一出版,就被教廷列為禁書,伽利略還因而下獄。但不屈不撓的他在出獄後還繼續研究,而將他更完整的觀點送到荷蘭出版,讓其他的歐洲人認識他的新觀點。又譬如哲學家伏爾泰一再發表批評時政、鼓吹革命的著作,將他視為眼中釘的法國政府一直想捉拿他,但伏爾泰卻將自己的家建在法國與瑞士的邊界上,一聽到法軍要來捉拿他,他就溜進瑞士避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