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民族發明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民族國家( nation-state)是近兩百年來才產生出來的政治制度,它是由十七、十八世紀歐洲王權擴張,掃除了多數封建勢力後,首先形成了大範圍領土的中央極權體制,而後再經由中產階級和群眾發動階級革命或改革後重新分配領土內所有居民的政治權力,並且越接近當代國家內的群眾越具有實質統治的權利,而這一切合理化群眾基礎的過程,便是發明民族(nation)這樣的概念。
而所謂的民族發明( invanted nation)是要為現實政治中的權力已成或欲達成的分配提供一套說詞,這套說詞一方面能夠讓接受者認為是可欲的或絕對真實的,藉以達到維持或動員權力的能力,另一方面民族發明也成為近代民族國家體系中各個政治單位用來互相辨認彼此身分的依據,即使如當代歐洲那樣反對用民族形式來辨別國家身分,但他們依然只能在自己民族發明中說明自己是誰,例如法國人的巴黎、德國人的啤酒、瑞士人的鐘錶等等。
民族國家的民族發明可以依照各種形式被發明出來,比如說是具有共同的政治訴求,或者共同的語言文化,或者共同的人種膚色等等,但以上種種具體經驗的訴求如果能夠透過系統性的整合起來的話,那麼民族本身的存在感也就越加強大,而這種工作往往就是「歷史性」的工作。歷史不只是能夠把民族的各種元素陳列出來,更重要的是歷史為民族提供了一套世界觀,在這套世界觀裡面被發明的民族的存在在方方面面都是能自圓其說並且難以被全面挑戰的,只要這個民族發明所指涉的那個群體的權力結構並沒有發生任何改變或脫節的話,所有理論上的針對都不可能完全否定那個民族的存在。如果中國當代的社會權力結構並沒有離開他們自稱是繼承華夏五千的文化而來時的那個狀態相距太遠的話,不論這是由於獨裁者掌握權力或群眾默許的共識的認知,即使後來有了一兩篇研究論文能夠指出華夏民族並非一個真正具有歷史延續性的共同體,那也無損於中國的民族發明在中國本身的權威地位。
然而,要討論如何透過歷史來發明民族,我們就比需要先知道歷史的「真實感」完全得自於「現實感」,如果當代人無法從現有的經驗當作媒介去想像歷史的話,那麼那樣的歷史論述只會被當成無法理解甚至是不實的。所以說,一套好的歷史民族發明論述要能夠生產,也必須要考驗歷史學家對現實文化習慣或權力運作邏輯的靈敏度,只有緊緊抓住現實才有可能發明出「真實的」民族。以台灣為例,黨外時代的知識份子們將台灣人口分成四大族群(台語族群、客語族群、原住民族群以及四九族群),並要求執政當局實現這四大族群的平等共治。這樣的訴求以當時的時空背景來說,一來確實符合當時人口文化較明顯的分野,二來在當時的被統治族群尚無政治實力改變統治權力的情況下,承認統治族群也具有平等的政治權力是一種權衡之計。到了台語和客語政權開始能活耀於政壇上之後,過去一些能被黨外知識份子接受的權衡發明也漸漸受到挑戰,比如說中文在官方地位的挑戰,以及台灣人口與南太平洋諸文化之間的親密程度的問題,以及四九族群在民族國家忠誠度的問題,甚至是民族國家本身的自我定位。這些新的關於民族發明學的問題都是由於這三、四十年來社會權力結構不斷變化所導致,這些發明或許在老一輩跟不上時代的人眼中是極其荒謬的,但在緊緊跟個時代成長的年輕一代人心中確實非常具有討論意義的。
在一些追求純粹學術客觀性的學者眼中民族發明是非常不真實的,但那往往是因為學者們常常會忽略歷史這門學問在目標以及功能上的複雜性,這只能緊緊跟著社會本身流動,體會人類對於認知的渴望來自於自身在整體世界當中生存與辨認存在的焦躁感。人類對知識的渴望來自於有意無意對自身利益的追求,如果某樣知識並不與某人的利益有或近或遠的瓜葛,那麼那樣的知識對那個人來說既沒必要追求也不可能追求,就等同於不存在一樣。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本沙龍用於發表豐原社會科學高等專門學校課程之講稿、評論與論文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歷史意識是由認知主體對現實世界的過往具有延續性的想像,這樣的想像會使得個體認為在超越自身能夠直接感官的當下時空之外,尚有一個由過去連接至認知當下的巨大世界存在。
當代史學在學院制度逐漸強大且具有壟斷合法性的情況下,成為了當代絕大多數受過教育的人審視歷史的唯一途徑,即使學院之外也就有一些受人景仰及信任的文史工作者或歷史作家,但他們也不過是在學院史學價值觀上稍微游離至人類更多元的接收歷史方式一點,絕非能夠在同一個社會中打造能與學院史學相對立的歷史典範或價值觀。
歷史並不僅僅只是單純的紀錄過去而已,或者說即便只是記錄過去也同樣都是為了某個目的而記錄過去,這些目的都是渴望透過歷史書寫的方式去影響寫作者在寫作當下所身處的那個外在環境。所以我們可以說,歷史學即為一種精神動力學。
一部歷史作品對一個社會來說具有怎樣的象徵意義?
歷史學家不僅僅只是「記錄過去」,而是為了「豐富人們對現實世界的想像」而記錄過去。
所謂歷史的真實不過就是個體所認知的現實的延伸,即便個體能夠發現更多的歷史材料,終究也逃不過被個體的現實認知加以詮釋的命運,除非個體本身並不承認那些材料的存在。
歷史意識是由認知主體對現實世界的過往具有延續性的想像,這樣的想像會使得個體認為在超越自身能夠直接感官的當下時空之外,尚有一個由過去連接至認知當下的巨大世界存在。
當代史學在學院制度逐漸強大且具有壟斷合法性的情況下,成為了當代絕大多數受過教育的人審視歷史的唯一途徑,即使學院之外也就有一些受人景仰及信任的文史工作者或歷史作家,但他們也不過是在學院史學價值觀上稍微游離至人類更多元的接收歷史方式一點,絕非能夠在同一個社會中打造能與學院史學相對立的歷史典範或價值觀。
歷史並不僅僅只是單純的紀錄過去而已,或者說即便只是記錄過去也同樣都是為了某個目的而記錄過去,這些目的都是渴望透過歷史書寫的方式去影響寫作者在寫作當下所身處的那個外在環境。所以我們可以說,歷史學即為一種精神動力學。
一部歷史作品對一個社會來說具有怎樣的象徵意義?
歷史學家不僅僅只是「記錄過去」,而是為了「豐富人們對現實世界的想像」而記錄過去。
所謂歷史的真實不過就是個體所認知的現實的延伸,即便個體能夠發現更多的歷史材料,終究也逃不過被個體的現實認知加以詮釋的命運,除非個體本身並不承認那些材料的存在。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把時間軸拉長到幕府末年,西力東漸、殖民地林立逐漸的19世紀,日本作家林房雄旁徵博引,完成了《大東亞戰爭肯定論》這部大逆風的著作,不只企圖用不同的視角帶領讀者看見不一樣的東亞近代史,也要證明「大東亞戰爭」,除了是一場不得不打的戰爭,也是值得讓日本人感到驕傲的歷史。
Thumbnail
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八佾第三)。  《關雎》是《詩經》的首篇,是一首表達青年男女相思之情的詩篇。開頭寫到,『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關關,鳥叫聲;雎鳩,一種水鳥,魚鷹。  孔子說:『《關睢》這首詩,快樂而不放縱,憂愁而
Thumbnail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八佾第三)。  孔子說,『中原周邊的夷狄即使有君主,也不如中原諸國沒有君主呢!』 夷狄,泛指周邊遊獵民族,包括東稱夷。北稱狄,西稱戎,南稱蠻,是華夏民族對周邊民族的貶稱;諸夏,中原眾國;亡,無。  孔子是個文化中心論者,
Thumbnail
這次很有榮幸能參與第六屆原住民族土地政策與環境規劃論壇與會,透過各大學各個科系教授與相關人員的分享,讓我對於原住民土地政策有更深一層的了解,但因為時間關係只能聽到前兩個場次「場次一:規劃高權與民族自治的實踐」與「場次二:原鄉規劃與文化特性的展現」,透過兩個場次、四位引言
Thumbnail
一、作品文本 林修澈〈民族文學VS國家文學〉 「國家是由民族組成,國家文學就是民族文學。語言是民族構成的重要因素,用他民族語言表現是比較罕見的例外,多民族國家是世界範圍內常態。」國家文學就是民族文學,但民族文學並不完全等於國家文學,作者林修澈老師在書中利用不同國家、民族的例子,包括西方國家美國、
我們的小孩上天主教士的學校,我們的女人只聽天主教神父的話,卻不聽她們丈夫的話。因此唯一的解決方法是,看來我們已經啟蒙了將近一百年,好像效果並不是很明顯,現在我們只有不管民主不民主,自由不自由,他媽的,直接沒收了天主教會的財產,把它交給公立學校,用我們自己培訓的教師去教育下一代。
1960年以前,香港的基礎社會就是南粵社會,上層是白華和赤華。香港民族產生以後,上層和下層都變成了中國人,而中產階級則變成了香港人,現在香港的中產階級沒有也不肯使用武力,原因就在這裡:他們是被解除武裝的那些人的後代。
上等人如果被下等人統治,例如波蘭境內的德國人、俄國境內的波蘭人遇到這種問題,那麼他們唯一的出路就是發明民族。愛沙尼亞人必須發明成民族,否則他們跟俄羅斯人有什麼區別。上海人如果發明不了民族的話,必然是要倒大黴,原因跟這個是一樣的。
所以,不是說治理黃河的需要造就了帝國,而是帝國依靠大運河,把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的雙頭分裂狀態聯合起來。一個是北京城,北京城代表內亞的武裝力量。從帝國的角度來講,其他各省是不太重要的,有很多都是倒賠的,只要啞鈴的兩端由大運河連接起來就好。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把時間軸拉長到幕府末年,西力東漸、殖民地林立逐漸的19世紀,日本作家林房雄旁徵博引,完成了《大東亞戰爭肯定論》這部大逆風的著作,不只企圖用不同的視角帶領讀者看見不一樣的東亞近代史,也要證明「大東亞戰爭」,除了是一場不得不打的戰爭,也是值得讓日本人感到驕傲的歷史。
Thumbnail
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八佾第三)。  《關雎》是《詩經》的首篇,是一首表達青年男女相思之情的詩篇。開頭寫到,『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關關,鳥叫聲;雎鳩,一種水鳥,魚鷹。  孔子說:『《關睢》這首詩,快樂而不放縱,憂愁而
Thumbnail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八佾第三)。  孔子說,『中原周邊的夷狄即使有君主,也不如中原諸國沒有君主呢!』 夷狄,泛指周邊遊獵民族,包括東稱夷。北稱狄,西稱戎,南稱蠻,是華夏民族對周邊民族的貶稱;諸夏,中原眾國;亡,無。  孔子是個文化中心論者,
Thumbnail
這次很有榮幸能參與第六屆原住民族土地政策與環境規劃論壇與會,透過各大學各個科系教授與相關人員的分享,讓我對於原住民土地政策有更深一層的了解,但因為時間關係只能聽到前兩個場次「場次一:規劃高權與民族自治的實踐」與「場次二:原鄉規劃與文化特性的展現」,透過兩個場次、四位引言
Thumbnail
一、作品文本 林修澈〈民族文學VS國家文學〉 「國家是由民族組成,國家文學就是民族文學。語言是民族構成的重要因素,用他民族語言表現是比較罕見的例外,多民族國家是世界範圍內常態。」國家文學就是民族文學,但民族文學並不完全等於國家文學,作者林修澈老師在書中利用不同國家、民族的例子,包括西方國家美國、
我們的小孩上天主教士的學校,我們的女人只聽天主教神父的話,卻不聽她們丈夫的話。因此唯一的解決方法是,看來我們已經啟蒙了將近一百年,好像效果並不是很明顯,現在我們只有不管民主不民主,自由不自由,他媽的,直接沒收了天主教會的財產,把它交給公立學校,用我們自己培訓的教師去教育下一代。
1960年以前,香港的基礎社會就是南粵社會,上層是白華和赤華。香港民族產生以後,上層和下層都變成了中國人,而中產階級則變成了香港人,現在香港的中產階級沒有也不肯使用武力,原因就在這裡:他們是被解除武裝的那些人的後代。
上等人如果被下等人統治,例如波蘭境內的德國人、俄國境內的波蘭人遇到這種問題,那麼他們唯一的出路就是發明民族。愛沙尼亞人必須發明成民族,否則他們跟俄羅斯人有什麼區別。上海人如果發明不了民族的話,必然是要倒大黴,原因跟這個是一樣的。
所以,不是說治理黃河的需要造就了帝國,而是帝國依靠大運河,把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的雙頭分裂狀態聯合起來。一個是北京城,北京城代表內亞的武裝力量。從帝國的角度來講,其他各省是不太重要的,有很多都是倒賠的,只要啞鈴的兩端由大運河連接起來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