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地看了一本教養書,全天下父母的共同希望- 願孩子過更好的人生,願他是未來的希望,願他有一天讓世界變得更好,願他快樂、自信、熱情、有所成就,活出有意義的一生,這不也是我們每一個人對自己的共同渴望?
但為什麼我們費盡心思,現在孩子卻愈來愈不快樂?
我們這麼努力打拚,自己卻愈來愈不快樂?
或許是因為我們都不一定能明確肯定回答下一個問題:
什麼是成功?所謂教出成功孩子是怎麽樣的孩子呢?
作者艾絲特·沃西基教導矽谷的高中生新聞學超過36年,學生都暱稱她「沃姊」,不只教出好萊塢巨星詹姆斯·法蘭科、林書豪、賈伯斯安排他的女兒到她的班上,更教出三個超級孩子,蘇珊是Youtube執行長,珍妮是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兒科醫學教授,安妮則是23andMe基因技術公司的共同創辦人及執行長。重點是女兒的感情都跟她很好
怎麼做才能幫助孩子成功?答案就是:重要新發掘並教導存在於我們每個人心中的核心價值:TRICK
Trust 信任
Respect 尊重
Independence 獨立
Collaboration 合作
Kindness 善良
曾經看過一句話很有感,「如果我的孩子被稱讚很有愛,我覺得那是最榮耀的讚美!」我也想這樣,在5個價值觀裡,我覺得最終是教給孩子「善良」,永遠都能以同理心和善意看待世界,而上面四個信任、尊重、獨立、合作則是「善良的能力」。
有能力永遠善良!這就是最成功的孩子。
那我們應該要想得更明白:善良有什麼用?
我們總是忙著關心自己,幾乎沒時間去想能怎麼幫助別人、為別人服務,善良和感恩往往被忽略,然而研究顯示,擁有這兩項特質才最能令人生感到快樂。
或許不是用想但絕對肯定:善良有什麼用?
如果你有感受過,因為自己一丁點的善意,卻能改變一個人的人生,再也沒有如此令人滿足的事。
「女兒小時候,我們家耶誕節有個傳統。我們會去「幸運全國森林」,尋找最悲傷的一棵樹,買下沒人要的那棵樹,帶回家把它妝點漂亮。」很棒不是嗎?什麼時候開始「有所成就」遠遠優先於「關心別人」,或許是因為善良被貼了負面的標籤,善良往往被視為軟弱,對人善良反而被欺負,所以我們不知不覺中教出自戀的孩子,然後再走了一大段人生後感嘆,不快樂的人生有何意義。
善良應該是強大的。世界上確實存在著惡意,但這不應該阻止我們努力讓世界變好,我們只是需要保持謹慎。
好消息是越來越多頂尖大學與企業要找的領導人才特質放入善良和關心他人,像史丹佛、Google、Microsoft,同理心是未來最重要的軟實力,的確,走出關注自己的小圈圈,看到別人,也才有辦法看到更多機會,與真實世界連結,善良是有回報的!
打開第一章,書就很溫暖地說,教養的第一步其實是回頭想想,梳理自己的童年。我們都想成為比我們爸媽更好的父母,每個人或多或少都經歷一些童年創傷與考驗,但不自覺地就會用相同的方式來教養孩子;如果我們希望用不同做法、產生不同結果,就必須有意識地反思自己的童年。不能偷懶開啟自動導航,用反省代替反應,需要很多耐心與很大的決心。
我真心疑問,是不是真的要當了父母才能真的長大呢?為了讓自己成為更好的父母,必須重新反思、理解,質問自己的童年,理解寛恕小時候不懂父母當初面對的困難,處理自己尚未解決的問題。養育兒女或許是我們人生中最深刻的成長機會。
教養是我們反思、理解、成長的旅程,作者如是說,這是為何這本教養書吸引單身的我,好好重新教養自己。
很深刻的體悟,曾經有個夥伴跟我抱怨為何別人不信任她,我在聽完的感受是其實你也無法主動先相信別人。
這個時代好像陷入了信任危機,同年齡的7年級朋友總是感嘆自己小學一年級就自己上學,但現在卻成為直升機父母接接送送,希望孩子獨立,但想到小燈泡事件就怕怕。即使真實的數據顯示,世界是比以前更安全,但更頻繁的媒體新聞,讓我們無法安心
但焦慮、不信任感對我們只有壞處,我們需要常常想起:世界上大多數的人都值得信任。信任他人也相信自己的孩子,才有膽量面對挑戰。而信任的能力培養從寶寶的第一天就開始了,寶寶會觀察你的一舉一動,每一次你笨手笨腳地包尿布,寶寶都看在眼裏,他們知道怎麼逗你笑,也知道怎麼逼你哭,他們很聰明,很清楚自己在做什麼,他們天生就能判斷誰可以信任,懂得辨認那些人會回應並滿足他們的需求,感受到安全感與信任。更進一步信任孩子能學會滿足自己的需求,孩子會害怕一個人睡?還是父母自己投射的恐懼?他們可以做得到,只要你相信並教導他們方法。
一個信任可以讓一個人赴湯蹈火,一個不信任也可以催毀一個人,如果是這樣,何不讓自己有信任的能力與勇氣,給世界多些禮物。
孩子知道自己是誰,你的責任是欣賞和尊重他的個性。
「我的第一個孫子雅各不想走路。他一歲半時,全家人期盼地看著他坐著學步車在客廳竄來竄去,大家一心盼他會撐起身體,踏出第一步。坐學步車是很可愛,但也讓我們很不安。他媽媽蘇珊最擔心,我也差不多。但醫生保證雅各沒有任何腿部毛病。他健康正常,只是還沒開始走路。他坐著學步車在地毯上滑行,撿他的玩具卡車或散落的樂高積木,看起來心滿意足,彷彿已經決定要不要直接跳過走路這一關。他不懂我們在一起大驚小怪什麼。
雅各當時最喜歡的是東西是籃球。坐在嬰兒車裡的他只要看到籃框,總會要我把他舉高高,讓他可以把籃球投進網裡,只要進球,他會高興得尖叫。
有一天,我帶他去供嬰幼兒遊玩的體育園,我們才走進門,雅各就看到一群小朋友在打籃球,看那些小朋友來回運球奔跑,他眼神發亮。有個孩子投進三分球,短暫慶祝結束比賽後,籃球被擺在球場中央,我發誓,雅各是真的忽然站起來跑向球,他不是用走的,他是用跑的!我看著他彎腰把球抱向胸口,滿臉開心。他早就會站、會走了,只是還没遇到需要他走路的好理由。
好吧,也没有神奇的一夕改變。到家之後,雅各又坐回學步車,他又花了幾天才意識到,用走的能更快接近籃框,也代表他可以同時抱著球,這是很重要的一項技能,在他理解走路有明顯優勢以後,他就完全欲罷不能了。旁邊的大人也鬆了一大口氣。
你的孩子會走路,也會説話。他們遲早會學會用浴室,只是他們會照自己的步調去學。世界上没有人會問你,你幾歲學會用馬桶?幾歲戒奶嘴?我的孫子只是忠於自己的步調,他長大一樣無比聰明」
讓孩子領著你走
我喜歡沃姐當老師及父母的終極目標,就是:把自己變成無用之人。而是成為「身旁的嚮導」,陪伴協助,讓孩子感覺可以憑自己能力去做每一件事。
其實從寶寶就開始學起嘍,睡眠是幼兒時期最令父母傷腦筋的課題。前面談過,睡眠是培養信任的第一課,其實也是培養獨立的第一課。其實最最考驗的是父母自己,能不能放手,有智慧的指引方向及設定明確規範,還有容許不完美。而獨立的果實,就是開啟孩子的好奇心與創意。
趁早培養恆毅力,我們無法陪孩子度過每次跌倒。恆毅力簡單的解釋就是熱情結合毅力。而勇敢,是恆毅力最強而有力的表現,是一種無私的決心,包含自制和耐心,而且需要一股強烈信念,願意為對的事挺身而出。
其實我覺得沃姐自己就是一個具有恆毅力的榜樣。她的父母都是俄裔猶太人,身無分文的來到美國,家裡經濟總是處在破產邊緣,而最困難的部分是只重視男性的東正教傳統,女人只要聽話及服從。但沃姐決定,她要受到平等對待的人生,不必總是為錢所苦的人生,從獨立思考做起。示範是最直接的。
家庭是一個團隊,有共同目標,一起分工合作不是很棒嗎?親子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一種合作關係。也是從小小孩就開始培養嘍,我們常常認為幼童很固執,堅持凡事自己來,但研究發現,小至兩歲的孩童在幫助其他孩子達到對方的目標後,可以感受到與達成自己目標時一樣的喜悅,孩子滿三歲後就明白什麼是對夥伴的責任,人類能生存至今,就是找到了合作之道。跟另一伴、孩子一起組隊。
Empower 賦能是很美的字,微軟以賦能為使命,讓全球每一人、每一組織,成就不凡。賈伯斯對女兒麗莎的期望也是,改變這世界,讓所有人生活過得更好。成就全天下父母的共同希望- 願孩子過更好的人生,願他是未來的希望,願他有一天讓世界變得更好,願他快樂、自信、熱情、有所成就,活出有意義的一生,也是我們每一個人對自己的共同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