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教養小孩,聽到美國的小孩或者移民去美國的小孩會有幾個印象,一個是聽到美國的小孩在自由又獨立的環境受教育。老師和父母教養出來的小孩好像最後都會念MBA,然後找到高薪的工作。另一個是美國的小孩爸媽沒什麽在管,很容易交到壞朋友然後整天開party,吸大麻什麽的。看完這本書,我發現美國遇到的教養問題和我們根本沒什麽不同,這本書名叫做「養出內心強大的孩子」,天下文化出版,英文叫做「HOW TO RAISE SUCCESSFUL PEOPLE」,如果懷疑作者夠不夠格,聽完她的經歷,我們可以不用懷疑。她在加洲矽谷的高中教新聞學37年,教學生編校刊等等。學生有好萊塢的名星詹姆斯法蘭科,就是演猩球崛起那個,賈伯斯女兒等。但是她的女兒更厲害,大女兒是google元老,現任youtube執行長,二女兒珍妮是醫界學者,三女兒安妮是基因公司的創辦人。書中有說大女兒當初把她家車庫借給google的創辦人,最後進了google。會買這本書是因為我覺得她的教養方式應該有她的一套,畢竟不是人人可以教出google執行長,而且她本身又是老師。這本書算是有點厚度,大家可以聽聽看再決定要不要買來看。
先來講一下整本書的主軸,她把她的教養觀念濃縮成TRICK,中文是技巧的意思。也就是trust信任、respect尊重、independence獨立自主、collaboration合作、kindness善良。這集聽完後大家也可以思考看看她講的是否和自己想的一樣。照例先聲明一下,一切沒有對錯,大家参考参考就可以。
Trust信任
文章中提到,雖然在美國,客觀數據提到關於兒童失蹤的比率逐年下降。可是大部份的美國人還是相信犯罪率不斷升高。所以在現代,他們對小孩的保護其實是跟我們很像的,也就是過度保護以至於不相信小孩。但是作者不這麽認為,她列出了幾個研究,證明世界上大部份的人都值得信任。她給學生、女兒、甚至孫子很大的自由和信任。舉幾個我比較認同的例子,比如說她讓小孩很早就自己吃東西,即使是桌上、地上弄的亂糟糟的也沒差。這點和我照顧小孩時不謀而合。她也讓學生自己規劃校外教學的行程,自己搭車,拜訪著名的報社和記者,這個我也覺得很棒。的確要更相信小孩一些,因為我很多時侯不夠信任小孩,所以都幫小孩做好很多事情,因此相信他們的能力,給小孩有自己完成事情的機會是我可以學習的。但是有一點我就不是很認同,比如她會讓孫子獨自在百貨公司買文具,雖然這間百貨公司是優質公司,孫子把文具挑選好,也完成任務。但是,我個人認為父母禁不起一次失誤。再安全的地方,一旦有意外還是來不及。我個人可能會採取的方式是在小孩附近,如果有任何問題可以很快找得到父母,這樣我還是比較放心。
Respect尊重
關於尊重,書裡面提到的主要是尊重小孩的決定。她提到她有一個學生熱愛設計,但是爸媽不希望他從事創意類的工作,而是希望他當醫師或律師,因為他爸爸是醫生、媽媽是醫學研究員。結果學生時期一方面做他自己喜歡做的事,就是畫畫,一方面要當個「符合」父母期望的小孩,最後搞得很憂鬱。大學為了父母修了理科學分,最終追尋自己的志向開了設計公司和設計網頁。另一個女學生本來要當老師,但也是為了父母念完醫科,但是最終沒有行醫。這些故事聽起來有沒有似曾相識呢?原來美國小孩也會有和台灣一樣的故事。作者說很多父母希望小孩走和自己一樣的道路,或者是自己覺得對小孩好的道路,問題是這條路在未來是不是像我們想的路一樣這麽好、這麽穩定可不一定,特別是在科技瞬息萬變的現在。這個觀念我就真的蠻認同的,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以前我們跟本無法想像人工智慧、雲端科技可以這麽進步,醫學影像判讀突飛猛進,機器可以幫助醫生到這個程度,甚至改變了醫生的角色。為了堅持自己的想法、和小孩鬧翻一輩子到底值不值得?但是這個其實跟每個家庭環境及成長有關,老實說也沒什麽對錯。我也看過一個故事,這個是在台灣一位明星學校的老師寫的,一位單親母親辛苦拉拔小孩,就是希望小孩當醫生,結果小孩想要選自己想要念的志願,結果媽媽自殺,幸好沒有自殺成功,結果小孩為了媽媽最後還是當了醫生,文中沒有說這位小孩最後心中是怎麽想的,但是這是人命問題,又要怎麽說呢?
Independence獨立自主
這段最有意思的是作者曾經和提倡「虎式教養」的代表「虎媽」蔡美兒有一段對談。虎式教養就是父母知道怎麽樣對小孩最好,父母要完全引導孩子,而且要用嚴格的標準逼出小孩的極限,典型例子就是我們以前在學校被規定什麽少一分打一下這種。這樣的教養方式其實深耕在亞洲國家。和作者提倡的剛好相反,從嬰兒儘量獨立睡到長大讓他們獨立完成作業等等。我認同作者的部份有一些就是我自己還做不到的,我還是放心不下小孩很多行為,比如說小孩忘記拿東西,我還是會幫他們拿去學校。小孩的作業我還是會指導他們,家事我也沒有讓小孩做很多。這些都是我認同作者,但是我自己還需要學習的。還有一點我覺得作者講得很棒的就是,她認為堅持到底雖然很重要,但是要容許小孩的興趣改變,如果小孩對一件活動或才藝的興趣慢慢停止,可以先停一停再評估,如果想過也討論過了,父母還是可以讓小孩去做他們想要做的事。她舉了她孫女的故事,她孫女學舞多年,也得了很多獎,但是忽然想去踢足球。如果是大家的小孩這樣跟你說,大家會怎麽做呢?會威逼利誘她繼續跳,因為已經投資這麽多的時間和心血,也花了那麽多錢?看看作者的女兒和女婿怎麽做吧?他們鼓勵她學完這個學年(教導她不要半途而廢),學年結束後,孫女還是退出舞團了。看到這一段,我就想到我女兒,因為我女兒也很愛跳舞,也想到我之前分享過我兒子不學鼓的故事。這個真的可以給所有爸爸媽媽参考。
Collaboration合作
關於合作,作者舉的例子很有趣。當初蘋果電腦剛出的時侯,那是打字機的時代,對於電腦沒人看過也沒人會用。但是作者在賣場看到的時侯,相信這個機器對她上課教學生編報紙會有幫助。於是主動申請了幾台機器,雖然她連開機都不會,但是她相信學生可以。於是放學和週末她和學生合作去弄懂電腦怎麽用。甚至和學生一起組裝印表機,在連IT這個單字都還沒出現的時侯。這個故事也引申出怎麽和學生或是小孩合作。我們很常對小孩產生命令式的講話,連我自己都這樣。甚至有時侯情緒失控還會出現造成傷害的話,比如說:「你是笨蛋嗎?這個也做不好...」所以,我們不會對朋友講的話,基本上也不要對小孩講是比較好。合作不一定要合作什麽大任務,可以從生活中開始。擦擦桌子,輪流分享今天發生的事,甚至家事分工合作,每個人分配要做什麽事等等。這個很多爸爸媽媽都做的比我還要好,我是看完這本書才發現我真得幫小孩做太多事了。作者家裡會把假期規劃一部分交給小孩決定,他們會分析所有可能性,最後交給他們決定,小孩一旦有参與感,玩的都很起勁。重點就是生活上的事,特別是和他們有關的,要有給小孩選擇的機會,至少要分析過可行的選項。當然也有出狀況的時侯,和朋友吵架、瞞著父母做一些有的沒的,作者提供的建議是除了溝通和討輪,可以讓小孩有獨處靜心的時間,把當下心情可以用畫的或寫的表達出來,父母可以陪著他們,主要在讓小孩有反思和表達的機會。
Kindness善良
作者提到的善良主要是同理心,據她的觀察,現在是一個自戀時代,哈佛的一個研究發現,調查了一萬名孩童。發現有八成的孩童的優先要務是有所成就和獲得幸褔,只有兩成是關心他人。另外密西根大學的研究發現,美國大學生的同理心在2000年後劇烈下滑。簡單來說,就是賺錢出人頭地比較重要,善良又不能當飯吃。這也不是我們故意的,而是現在這個社會整體來說就是往這個方向在走,老實說,也不能說錯,但是我個人認為,這和晚上睡的好不好很有關係,善良的本質會給自己和他人帶來快樂,而且這是可以並行的。方法也很簡單,記得問侯一下,說謝謝、請、對不起等。這種老生常談還是很有用的。其實這種無形的東西是最難教導的,只能說身教真的還蠻重要的,書中提到很多父母的婚姻、對朋友、對社會的態度都會很大的程度影響小孩。這個特質雖然看起來好像最不起眼,但我覺得是最重要的,跟我們醫學臨床上提的靈性很有關係,有了善良、同理心和關心他人這種特質,靈性有了滿足感,不論遇到什麽挫折比較容易挺過去,也比較不會自己想不開。因為周遭的支持會比較充足。
最後,書中有個觀點我很喜歡。她說,父母也會犯錯,不用想要當個完美的父母,懂得自我覺察和反省很重要。我們對小孩的教養方式,其實很多時侯來自於我們自己小的時侯,不知不覺會把我們自己爸媽那一套用在小孩身上,偏偏有的剛好是我們以前也很討厭的。比如說我有時會過度關心,幫小孩做很多事,就和我媽對我的一模一樣,有時侯就顯得囉唆,所以現在有時侯就要忍耐住不要念。現在,有時侯小孩糾正我的行為或講話,就算不爽,我還是會跟她們說對不起。承認自己不完美,才不會無意間要求小孩完美或者是要他們過我們自以為完美的人生,畢竟他們最終還是會做他們自己選擇的工作,他們自己的伴侶和他們的家庭,是好是壞,他們還是要自己負責自己的人生。只是小孩長大的真的很快,很快他們就會離家念書、工作。所以有些時侯,我還是會幫他們一下,或者做些讓他們快樂的事,就算偶爾和教養的書裡講的不一樣,我也覺得沒差,畢竟可以住在一起相處的時間就那麽幾年,讓身為爸爸的我偶爾任性一下應該也無傷大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