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方格精選

你很想問,但是精神科醫師不想回答的30個疑惑 Ch.5 ─ 如何說服親友看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真正有病的人不想看病,本來沒病的人被害慘反而先來看病」,這是身心科診間中常聽到的真實故事。有什麼辦法能讓真正需要治療的人願意就醫?

本文就以20多年來的身心精神科醫師經歷,歸納出「三不三要」六大原則供讀者參考。


三不:不指責、不命令、不勒索。
三要:要支持、要同理、要動腦。


「三不」整理了診間中常見親友們所採取的「NG行為」(錯誤策略)。輕則「食緊挵破碗」(臺語用詞,「欲速則不達」之意),重則甚至弄巧成拙、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

「三要」則是透過三階段技巧,循序漸進從「心理準備」到「實際執行」,以期達成目標。


☆不指責☆


若非當事人恐怕很難想像,親友明明已經生病了,怎麼還會想要指責他?可偏偏這卻是診間中最常見到的NG行為!

之所以很容易出現指責的原因有二,都來自於身心科疾病和一般內外科疾病的關鍵差異:不易確認、牽連甚廣。

  • 不易確認


身心科疾病最特別、最困難、也是爭議性最大的一點,就是「到底是不是裝病」。類似爭論在社會事件中時有所聞,面對親友「疑似」罹患身心科疾病時當然也不例外。日後在「診斷」相關章節會有詳細說明,在此僅先提出基本概念。

光是想要「確認」已經不容易了,整天看著對方一副緊張兮兮(焦慮)、要死不活(憂鬱)、裝神弄鬼(妄想幻覺)的樣子,偏偏又不願意就診,久而久之想不生氣、不指責也難。

殊不知,每一種身心科疾病幾乎都有「不願意就診」的原因,而且各不相同。後續段落會進一步說明。

  • 牽連甚廣

不論是焦慮、憂鬱、妄想、幻覺,都與「情緒」有密切關連性,而一個人的情緒最常牽連、影響的,當然就是身邊較親近的家人、摯友了。

也因此,我們很難如同面對親友罹患感冒、發燒、慢性病、癌症時,有辦法「切割」身體症狀與情緒反應,而是往往會出現糾葛、牽扯不清的狀況。

說得更清楚一些,就是你得同時面對及處理他們「與精神症狀有關」的情緒變化,以及「與原本個性、互動模式有關」的情緒變化。

光是分辨就已經夠困難了,處理起來更不用多說。箇中難度絕非倍數增加,而是「指數級」增加,因此抓狂、指責的可能性當然也提高許多。

☆不命令☆


面對(疑似)罹患精神疾病的親友時,人們很容易出現「上對下」的態度,尤其是牽涉到「就醫」這個議題時。而且,即使對方與自己是「平輩」、甚至面對「長輩」時也不例外。

原因是:相較於常見的內外科生理疾病,人們不自覺就會先入為主的認定「你已經心理出狀況、有問題了,當然沒辦法好好判斷是否該就醫、治療,所以聽我的就對了。」

如此一來,抱持「上對下」的「命令」態度也就不難理解了:我已經幫你找好醫院、醫師,也幫你掛好號,你到時候乖乖和我去對了。

☆不勒索☆


如果上述的指責、命令都沒效,最常用的下一招就是「情緒勒索」。

「我辛苦的幫你爬文、探聽,終於找到適合的醫師,還靠關係好不容易掛到號,你為什麼就不能理解我的辛苦?」「我是看你這麼不舒服、這麼痛苦,為了你好才這麼做,你為什麼就不能明白我的用心良苦?」「你再這樣下去,乾脆我陪你一起死好了!」

話說,類似的「哀兵政策」到底有沒有效?

這個問題三言兩語難以解釋清楚,日後還有很多機會討論,我先試著從這個角度回答:

如果哀兵政策奏效了,請不要太高興。因為這恐怕意味著他的「自責」、「內疚」也被加強了,就長期而言是福是禍還很難說。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0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賴仕涵的思考王國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賴仕涵的思考王國
322會員
1.0K內容數
從小我就是個怪咖,想讀哲學系、文學系,結果當上醫師。27歲工作一年後離職當SOHO,不到3個月就投降回醫院。33歲自行開設診所,2021決定開始人生下半場。醫師生涯19年半以來,聽過無數故事,看遍無數人性。加上廣泛涉獵眾多雜學,創作內容遍及身心靈、感情、婚姻、教養、人生、旅遊、財經、小說等領域。
2023/03/15
上一章討論到精神科藥物的成癮性、副作用、減藥、停藥等主題,當時我誤以為已經是「藥物」部份的最後一章,其實還有兩個常見問題沒討論到,所以今天這一章才是最後一章。 ★健保會影響開藥嗎?自費藥會不會比較好?為什麼醫師要我吃自費藥物? 老子有錢,能不能花錢吃自費藥比較有效?我只是小康家庭,為什麼醫師要我吃自
Thumbnail
2023/03/15
上一章討論到精神科藥物的成癮性、副作用、減藥、停藥等主題,當時我誤以為已經是「藥物」部份的最後一章,其實還有兩個常見問題沒討論到,所以今天這一章才是最後一章。 ★健保會影響開藥嗎?自費藥會不會比較好?為什麼醫師要我吃自費藥物? 老子有錢,能不能花錢吃自費藥比較有效?我只是小康家庭,為什麼醫師要我吃自
Thumbnail
2023/02/15
本章是「藥物」部份最後一章,也是服用精神科藥物時最常見的幾個疑惑。 ★藥物副作用大、效果又不好,該請醫師換藥嗎? 吃完藥還沒感覺到效果,副作用就很明顯,反而更不舒服,乾脆不吃還比較好! 首先得澄清,「藥物仿單」上列出的副作用有非常多,而且其中有些看起來很恐怖,但其實重點應該擺在「發生率」。
Thumbnail
2023/02/15
本章是「藥物」部份最後一章,也是服用精神科藥物時最常見的幾個疑惑。 ★藥物副作用大、效果又不好,該請醫師換藥嗎? 吃完藥還沒感覺到效果,副作用就很明顯,反而更不舒服,乾脆不吃還比較好! 首先得澄清,「藥物仿單」上列出的副作用有非常多,而且其中有些看起來很恐怖,但其實重點應該擺在「發生率」。
Thumbnail
2023/01/18
上一章開始進入「藥物治療」的討論,獲得讀者們的廣泛矚目,在此先感謝大家的閱讀與關注。本章將繼續深入探討與身心科藥物有關的幾個主題。 ★為什麼不同醫院、不同醫師可以開的藥不一樣? 為什麼之前看診的醫師開某個藥給我吃,現在的醫師卻告訴我沒辦法開相同的藥物? 以下將幾個常見原因分為三大類別說明:
Thumbnail
2023/01/18
上一章開始進入「藥物治療」的討論,獲得讀者們的廣泛矚目,在此先感謝大家的閱讀與關注。本章將繼續深入探討與身心科藥物有關的幾個主題。 ★為什麼不同醫院、不同醫師可以開的藥不一樣? 為什麼之前看診的醫師開某個藥給我吃,現在的醫師卻告訴我沒辦法開相同的藥物? 以下將幾個常見原因分為三大類別說明: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並非每件事都有直接的因果關係,有些事情甚至沒有原因。當你害怕某件事發生時,請心想「事情不會糟成那樣」,幫助自己度過焦慮的時刻。認清自己絕非一無是處,每個人都有存在的價值。原來這一切都是情緒控制了我,因此把事情給扭曲了......
Thumbnail
並非每件事都有直接的因果關係,有些事情甚至沒有原因。當你害怕某件事發生時,請心想「事情不會糟成那樣」,幫助自己度過焦慮的時刻。認清自己絕非一無是處,每個人都有存在的價值。原來這一切都是情緒控制了我,因此把事情給扭曲了......
Thumbnail
國民義務教育真的不太重視我們的心理健康,再加上精神疾病常常被汙名化,更遑論學校會教我們在壓力大時,要怎麼樣去身心科求助,要如何跟精神科醫生溝通了! 這篇文章以「如果你要去身心科看診,你可以怎麼做」的角度出發,列出幾點看診前中後你可以做的事情,提供已有看診經驗或預計未來想要去看診的朋友們做參考。
Thumbnail
國民義務教育真的不太重視我們的心理健康,再加上精神疾病常常被汙名化,更遑論學校會教我們在壓力大時,要怎麼樣去身心科求助,要如何跟精神科醫生溝通了! 這篇文章以「如果你要去身心科看診,你可以怎麼做」的角度出發,列出幾點看診前中後你可以做的事情,提供已有看診經驗或預計未來想要去看診的朋友們做參考。
Thumbnail
上一章討論了身心科「初診」時會遇到的問題,本章接著討論幾個「複診」過程中的常見疑惑。 ★如何在有限時間內表達清楚自己的問題? 醫師看起來都很忙,如果有很多問題想問,很多困擾想解決,又該怎麼辦才好? 初診時為了收集詳盡資料,平均看診時間會比較長。相較之下,複診的看診時間就顯得短了許多,這當然會令人感
Thumbnail
上一章討論了身心科「初診」時會遇到的問題,本章接著討論幾個「複診」過程中的常見疑惑。 ★如何在有限時間內表達清楚自己的問題? 醫師看起來都很忙,如果有很多問題想問,很多困擾想解決,又該怎麼辦才好? 初診時為了收集詳盡資料,平均看診時間會比較長。相較之下,複診的看診時間就顯得短了許多,這當然會令人感
Thumbnail
每當照顧生病的家人搞得自己心煩氣躁的時候,看看這些內容,會覺得豁然開朗、特別有同理心和應對辦法。
Thumbnail
每當照顧生病的家人搞得自己心煩氣躁的時候,看看這些內容,會覺得豁然開朗、特別有同理心和應對辦法。
Thumbnail
精神疾病是內傷,經歷疾病是不容易的事,亦會勾動過去人際相處的經驗,那些引發出來愧疚、悲傷、或者憤怒的感受,如何包紮「內傷」,至今我們都在學習及練習。面對外傷,找出原因,將阻礙移除、做出治療決定。面對內傷,更接近是使得孤立、絕望感的聲音得以調音調頻的過程。
Thumbnail
精神疾病是內傷,經歷疾病是不容易的事,亦會勾動過去人際相處的經驗,那些引發出來愧疚、悲傷、或者憤怒的感受,如何包紮「內傷」,至今我們都在學習及練習。面對外傷,找出原因,將阻礙移除、做出治療決定。面對內傷,更接近是使得孤立、絕望感的聲音得以調音調頻的過程。
Thumbnail
先對自己喊聲停,多疑是「病」還是「個性」 靠近對方的情緒 看見背後的擔心或害怕,聽見「與生活的關聯」 點出視野的差異,取代爭論真實 一起評估風險,討論可替代的行動或選擇
Thumbnail
先對自己喊聲停,多疑是「病」還是「個性」 靠近對方的情緒 看見背後的擔心或害怕,聽見「與生活的關聯」 點出視野的差異,取代爭論真實 一起評估風險,討論可替代的行動或選擇
Thumbnail
「真正有病的人不想看病,本來沒病的人被害慘反而先來看病」,這是身心科診間中常聽到的真實故事。有什麼辦法能讓真正需要治療的人願意就醫? 本文就以20多年來的身心精神科醫師經歷,歸納出「三不三要」六大原則供讀者參考。 三不:不指責、不命令、不勒索。 三要:要支持、要同理、要動腦。
Thumbnail
「真正有病的人不想看病,本來沒病的人被害慘反而先來看病」,這是身心科診間中常聽到的真實故事。有什麼辦法能讓真正需要治療的人願意就醫? 本文就以20多年來的身心精神科醫師經歷,歸納出「三不三要」六大原則供讀者參考。 三不:不指責、不命令、不勒索。 三要:要支持、要同理、要動腦。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