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是什麼?與共感和同情的差異與關係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上篇有提到同理傾聽的做法,歡迎來看

一、同理心是什麼?

同理心Empathy:亦稱為共情或換位思考,是理性與感性交織的能力,是主動地去瞭解對方實際情況再去感受,能夠察覺對方真正的情緒和處境,並用對方實際的狀態去思考和感受,並不隨意插手他人課題。
同理心是一種能力,而同理是一種行動,意思是你具備同理心,但你可以不使用在他人身上。

同理並不簡單,我們用三個步驟去具體描述:

1. 同理傾聽(感受)
你要專注地傾聽、放下自己的主觀判斷,並感受他人的情緒起伏,觀察對方的身體語言,並試著組織他們的故事,所以,我才會形容,理性與感性的交織,感性接受情感資訊,理性組織並理解故事。
2. 同理表達(詢問):
表達:用你最真誠的感受,並表達給對方,給予回饋,這些舉動可能是你發自內心的點頭、或是專注帶有自己感受的凝視,你的一舉一動都是表達的細節,這些細節都影響著關係的近或遠。
詢問:進而找到你好奇的對方的故事的下一步,並深入對方的意識冰山,不帶偏見提問,以開放式的問題,會讓對方感受到,你是真誠、好奇並帶著尊重的想要知道對方的故事。
3. 換位思考
用對方的立場思考,上面兩個步驟,會讓你得到對方更完整的資訊,包含了:動機、認知、價值觀、感受和情緒,具備足夠的資訊,我們才能真實的做到換位思考,真正的達到同理。
Ti傾向內思考、Fe傾向外表達感受、Te換位思考

心法

在使用同理心,內心要保持著:好奇、尊重、接受真實,你要學著尊重他人獨特的生命經驗,你接納了他人真正的感受,而非否定他人。
很忌諱去擅自定義他人的情緒和感受,那就會加入了自身的觀點,破壞對方的故事的獨特性,插手了對方的課題。
讓自己的感受與他人同步,又不能過度情緒化且保持理性,你是陪伴而非當事人,不需要隨著他人一同陷入情緒泥沼,你所做的是陪伴和溝通,而非指導。
­放下主觀期待,正視他人的真實,了解彼此的差異,我覺得這正是同理心很美妙的地方。

二、人們對同理心的誤解

同理心不是一種只存在諮商室空間的東西,他是每段關係中最有力的連結,他讓人不需要過多的猜測,讓溝通回到最純粹的本質,每個人的表現方式都不同,不是說一定都要做到像大家期待的諮商師那樣溫柔同理,諮商師的靈魂拷問也是種同理。
這也是我在這幾年,隨著學習逐漸把這項工具深化,我們除了練習與他人的連結,最重要的是與自己連結,學習同理傾聽自己,並學著同理表達,讓自己與自己的關係更好,我認為是練習同理心的第一步,也是不斷自我提升的好方法。
同理心是創造親密關係的重要因素,但卻常受到誤解、錯誤地詮釋,甚至被許多真正需要他的人忽略。《同理心的力量》
隨著高敏感、內向、共感,這三個名詞不斷地出現,很多書籍都會直接定義為高敏感、內向者和共感就是比較有同理心的一群人。
我覺得這真的是很大的誤會,難道不是高敏感、內向和共感的人就沒有同理心,我真的不這樣認為。
同理心就是個工具,純粹看我們怎麼用,他沒有好壞之分,甚至壞人是用在做壞事情,洞悉受害者的行為舉止及動機,趁虛而入,政治人物洞悉選民的心態,進而操弄選民的情緒,這都是同理心的應用。
同理心也常常被誤高敏感、內向、共感和同情,這三者有所連結,但並非同一個東西。

名詞解釋

共感Empath 跟同理心Empathy是一樣單字。共感人會受他人的能量影響,他們能夠感知旁人的各種思緒與感覺,願望、夢想、渴求、心情、痛楚。共感人也會察覺身邊的人有什麼動機與企圖。身為共感人,你會感覺到他人的情緒,而且常承擔那些情緒。比如,靠近某個人的時候,突然感到情緒起伏,或是身體瞬間產生變化。共感人是生命的傾聽者,思想深刻,也擅於解決問題。(引自:eggshellconsulting)
不是每個人的共感都非常敏銳,感受很強的佼佼者的確就是共感人,他們有敏銳直覺可以觸及他人的感受、情緒和動機,但共感的感受,也不是全然的對方的真實,依舊需要透過溝通對話來增加資訊。
同情心Sympathy:與同理心相同的是會用到我們的感性,但同情缺乏了換位思考上,加上了主觀的判斷,主要用自己的經驗去判定對方的狀況和感受,是以自己為主的感受。 (並沒有不好,但要小心侵犯別人界線)
例如:看到別人的受傷,就會替他人感到難過,腦中會替他們設定了他們的處境,甚至暗自替對方想出了很多辦法來解困。
可能會出現對方其實不難過,你卻認為對方很難過,讓對方無法真正地被感同身受,用過頭的正面能量來照亮他人,但對於真正的溝通實際上並無幫助,儘管會覺得你很善良,但內心會讓他人覺得你太自以為是,不尊重自己的真實感受,反而加深兩人之間的隔閡。
但正面來說,如果對方感受到你為他好的感受,只要動機是良善且尊重的,同情並沒有不好。
我之所以說,共感並非同理心,是因為我認為共感人依舊會同情而非同理,如果說共感者接受到資訊,但用自己的經驗去詮釋,那就會成為同情。這也是我想要去區分這兩者的差異,不然就讓那些沒有共感的人,認為共感就是同理心,那如果我沒有共感,我就沒有同理心,這是不對的。
這也是這些「大眾心理學」,缺乏驗證、或是缺乏明確的思辨和定義,造成的問題,我們這些二創的分享者,可能沒有完整的理解,進而誤用,或是這些學者也未善盡解釋的問題。
我認為同理心,最大的宗旨是接觸內心的真實,不論是他人或是自己,所以完整的同理心應該是共感(情)加上換位思考,讓感性與理性同時發揮作用。
就算沒有共感,我們依舊可以透過練習可以讓我們拆除掉很多卡在感性前的障礙,讓感性更敏銳,並透過認識人性、對話和思考來讓我們的換位思考更加貼近真實,讓溝通更加有效,且關係更加真誠。
同理心的心境和掌握他人思考的能力,是我們天生的設定,但能力的強弱不是先天就長出來的,「同理心是先天的基礎,但透過後天練習才會掌握的能力,而每個人可以透過刻意練習去掌握」
喜歡我的文章,歡迎按愛心、追蹤我及我的專題,也歡迎來我的臉書與我互動。感謝你的支持,願你成為完整的人。
昆陽 Peace 2021.6.12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世界很大、我們的內心也很深,我們常常在往外尋找有價值的事物,但卻忘記往內尋, 認識自己一直是我們的責任,但往往我們也是傷害自己最深的人。 我是昆陽,我希望用我的觀點為你帶來點新的想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認知要真正的改變,需要的是理解的累積,但關鍵是體驗。這兩者的總和,我稱為頓悟。  
焦慮的小我就像在幽谷自由落體墜落,而我努力抱持著意識往下攀爬,用自己的力量讓小我慢慢地墜落,緩緩地不要那麼失控,不讓小我走向自我毀滅,讓小我自爆自棄,事後陪伴著小我好好療傷。我渴望地正是我恐懼的,每一次吸引都誘發我的嚮往,但同時爆發我的恐懼。我多希望自己是個遲鈍的人,不那麼共感、不那麼高敏。
面對恐懼,我期許的是包容的態度,不論是自己,還是整個社會氛圍,可以容許我們在恐懼時哭泣,可以容許我們自暴自棄後,告訴我們一切仍有希望的,可以容許我們成績考差了沒關係,有學習到什麼才是最重要的,還是會有人愛你,可以告訴魯蛇們,你才不是人生的輸家,你永遠都還有機會,只要你不放棄自己。
真正的正能量,應該是可以接納負面能量吧? 負面情緒的「負」不是糟糕的負,而是數學的負。
為什麼人為什麼那麼容易產生負面情緒呢?因為我們容易焦距失去的事物? 這種不斷焦距失去的感覺,我們稱之為「匱乏感」,這種匱乏感讓我們扭曲了事實,我們會為了讓自己好過一些,會去彌補自己的匱乏感或是找到一個大魔王去責怪。 匱乏感源自於人類生存的三個天性:一、預期感、二、悲觀天性、三、愛講故事。
 認知要真正的改變,需要的是理解的累積,但關鍵是體驗。這兩者的總和,我稱為頓悟。  
焦慮的小我就像在幽谷自由落體墜落,而我努力抱持著意識往下攀爬,用自己的力量讓小我慢慢地墜落,緩緩地不要那麼失控,不讓小我走向自我毀滅,讓小我自爆自棄,事後陪伴著小我好好療傷。我渴望地正是我恐懼的,每一次吸引都誘發我的嚮往,但同時爆發我的恐懼。我多希望自己是個遲鈍的人,不那麼共感、不那麼高敏。
面對恐懼,我期許的是包容的態度,不論是自己,還是整個社會氛圍,可以容許我們在恐懼時哭泣,可以容許我們自暴自棄後,告訴我們一切仍有希望的,可以容許我們成績考差了沒關係,有學習到什麼才是最重要的,還是會有人愛你,可以告訴魯蛇們,你才不是人生的輸家,你永遠都還有機會,只要你不放棄自己。
真正的正能量,應該是可以接納負面能量吧? 負面情緒的「負」不是糟糕的負,而是數學的負。
為什麼人為什麼那麼容易產生負面情緒呢?因為我們容易焦距失去的事物? 這種不斷焦距失去的感覺,我們稱之為「匱乏感」,這種匱乏感讓我們扭曲了事實,我們會為了讓自己好過一些,會去彌補自己的匱乏感或是找到一個大魔王去責怪。 匱乏感源自於人類生存的三個天性:一、預期感、二、悲觀天性、三、愛講故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章探討了同理心的重要性及其訓練方法。首先解釋了同理心的定義,並指出大部分人在傾聽他人時往往傾向於尋找解決方案,而缺乏真正的情感理解。接著,透過提高專注力及模仿他人的表情,來提升我們對他人情緒的感知力。文章還提供了三個具體的同理心實踐例子,讓讀者能夠更好地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這些技巧,以促進社會和諧。
Thumbnail
❏ 情緒是由經驗、想法和感覺揉合而成的。 ❏ 「感同身受」是想像所產生的心理體驗。 同理心不只是感受他人的痛苦,而是一個複雜的過程。 以下是從《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摘錄出的思考與讀書筆記。
Thumbnail
職場中團隊建立及融洽的氛圍非常重要,先前有看到網友想了解同理心相關內容,以下就其定義、提出的學者、運用時機、運用策略、同理心相關的書籍清單整理如下:希望對大家的職場工作、人際相處有所幫助。 一、同理心的定義: 同理心(Empathy)是指理解和感受他人情感、處境的能力,並能夠站在他人的角度看
Thumbnail
此篇文章描述同理與同情有著本質上的差異。同理是理解並感受他人的情感,而同情則是對他人的困境表示憐憫。簡單的安慰話語往往無法真正幫助對方脫離困境,反而需要用心站在對方的立場,感受並陪伴其情感,才能提供真正的支持。
同理心是在人際關係中非常重要的品質,但要做到完全同理對方並不容易。然而,相對客觀已經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文章討論了對於不同觀點的看法,以及避免固執己見和尊重彼此的重要性。
Thumbnail
同理心是指能理解和感受他人的情緒、想法和經歷的一種能力。 在人際交往中若能展現同理心,可促進更深層次的理解和信任。 以下是一些展現同理心的方法: 展現同理心需要時間和練習,但它可以極大地改善人際關係,增強彼此間的理解和信任。 全神貫注:將注意力集中在對方的言語和非言語溝通上。 眼神接觸:保
Thumbnail
正文開始前,我們先大致了解一下「同情心」跟「同理心 」。 我所理解的同情心是比較被動地站在自己的角度來看待別人的感受;而同理心是比較積極的、把自己放在別人的位置來理解當事人的感受。 較常見的同理分三種,認知層面、情感層面,還有身體感受層面。當然還有對同理更詳細的分類與解說,我們先用這三種
Thumbnail
昨天的小團體大家一起練習「同理心」非常好玩,從演戲之中體驗個案的立場、觀點、心境和邏輯,再轉換成輔導員的視角,依據不同的角色給予 「同理心」 ,剛開始看 「同理心」這三個字,大部分的人會覺得相對容易,但實際進入輔導歷程中,那些自身的價值觀、習性.、想法,難免會有和個案的三觀有衝突,例如說:面對一個家
Thumbnail
談同理心,透過化繁為簡的方式,分享對於進入「解決問題」模式的認識及實際運用方法。文章中以具體例子舉出在溝通過程中,如何運用同理心來幫助對方得到支持與認同。同時分享了在溝通中的「一個動作兩個反應」的操作心法,並提供了對話範例,讓讀者更容易理解同理心的應用。
Thumbnail
最近常在課程中分享同理心,每個階段對於「同理心」這三個字,都會有不同的解釋與收穫。我就以化繁為簡的方式,來跟大家分享這階段對於「同理心」的認識吧!在與朋友對話,或是跟同事討論事情時,我們的習慣都是馬上進入「解決問題」。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章探討了同理心的重要性及其訓練方法。首先解釋了同理心的定義,並指出大部分人在傾聽他人時往往傾向於尋找解決方案,而缺乏真正的情感理解。接著,透過提高專注力及模仿他人的表情,來提升我們對他人情緒的感知力。文章還提供了三個具體的同理心實踐例子,讓讀者能夠更好地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這些技巧,以促進社會和諧。
Thumbnail
❏ 情緒是由經驗、想法和感覺揉合而成的。 ❏ 「感同身受」是想像所產生的心理體驗。 同理心不只是感受他人的痛苦,而是一個複雜的過程。 以下是從《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摘錄出的思考與讀書筆記。
Thumbnail
職場中團隊建立及融洽的氛圍非常重要,先前有看到網友想了解同理心相關內容,以下就其定義、提出的學者、運用時機、運用策略、同理心相關的書籍清單整理如下:希望對大家的職場工作、人際相處有所幫助。 一、同理心的定義: 同理心(Empathy)是指理解和感受他人情感、處境的能力,並能夠站在他人的角度看
Thumbnail
此篇文章描述同理與同情有著本質上的差異。同理是理解並感受他人的情感,而同情則是對他人的困境表示憐憫。簡單的安慰話語往往無法真正幫助對方脫離困境,反而需要用心站在對方的立場,感受並陪伴其情感,才能提供真正的支持。
同理心是在人際關係中非常重要的品質,但要做到完全同理對方並不容易。然而,相對客觀已經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文章討論了對於不同觀點的看法,以及避免固執己見和尊重彼此的重要性。
Thumbnail
同理心是指能理解和感受他人的情緒、想法和經歷的一種能力。 在人際交往中若能展現同理心,可促進更深層次的理解和信任。 以下是一些展現同理心的方法: 展現同理心需要時間和練習,但它可以極大地改善人際關係,增強彼此間的理解和信任。 全神貫注:將注意力集中在對方的言語和非言語溝通上。 眼神接觸:保
Thumbnail
正文開始前,我們先大致了解一下「同情心」跟「同理心 」。 我所理解的同情心是比較被動地站在自己的角度來看待別人的感受;而同理心是比較積極的、把自己放在別人的位置來理解當事人的感受。 較常見的同理分三種,認知層面、情感層面,還有身體感受層面。當然還有對同理更詳細的分類與解說,我們先用這三種
Thumbnail
昨天的小團體大家一起練習「同理心」非常好玩,從演戲之中體驗個案的立場、觀點、心境和邏輯,再轉換成輔導員的視角,依據不同的角色給予 「同理心」 ,剛開始看 「同理心」這三個字,大部分的人會覺得相對容易,但實際進入輔導歷程中,那些自身的價值觀、習性.、想法,難免會有和個案的三觀有衝突,例如說:面對一個家
Thumbnail
談同理心,透過化繁為簡的方式,分享對於進入「解決問題」模式的認識及實際運用方法。文章中以具體例子舉出在溝通過程中,如何運用同理心來幫助對方得到支持與認同。同時分享了在溝通中的「一個動作兩個反應」的操作心法,並提供了對話範例,讓讀者更容易理解同理心的應用。
Thumbnail
最近常在課程中分享同理心,每個階段對於「同理心」這三個字,都會有不同的解釋與收穫。我就以化繁為簡的方式,來跟大家分享這階段對於「同理心」的認識吧!在與朋友對話,或是跟同事討論事情時,我們的習慣都是馬上進入「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