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描寫少年的邪惡?|王佑甄〈歡迎來到永無島〉臺北文學獎散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單純的孩子被推倒在地,一旁的迷失男孩們不停大笑大叫地搖旗吶喊,突如其來的戲碼像是久旱後的甘霖,大大舒緩了迷失男孩們連日來的暑氣。

── 王佑甄〈歡迎來到永無島〉

這篇初看時覺得行文很強悍,因為直接議題先行,也沒在遮攔的。

在文章開頭的魔幻時候,直接將學校教育裡的惡魔小孩與自己,類比成彼得潘、迷失男孩們與溫蒂。

如果要說之前的得獎文章類型,評審很常給寫得好的文章「不帶批判」的評語。(可參考:談小說細節、主題與投稿的問題。第21屆臺北文學獎小說組決審會議

那這篇的操作就是完全相反,〈歡迎來到永無島〉超級批判,從頭批到尾。如果有創作者想要參考坦白直接的諷刺寫法,可以參考這篇。

〈歡迎來到永無島〉裡寫的所有人,每個都不可愛,從霸凌者、被霸凌者、家長,甚至是敘述者老師,各個都很想把他們ㄌㄨㄟˊ死(查過台羅但我拼不出來XD 知道怎麼寫正字的麻煩告訴我)。

敘述者我也不喜歡的原因是,就明明有其他選擇,卻被描述得好像只有一種選擇,例如好像只能當大男孩的聖母戀人,一定只能教他們,自己不能轉換跑道。

舉一段我很喜歡,也支持敘述者這樣做的:

教官和孩子談完後客氣地問你:「老師希望怎麼處理?」
我希望他們都被抓去關。
世界告訴你,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須懷揣著無限的耐心以及愛意,你必須永遠記得,每一名孩子都值得一次又一次被相信。
你深吸了一口氣。
「按照校規處理。」

真的!就報警啊!

當然這種吶喊像是在說,為什麼住山區的居民不搬到安全的地方,颱風天山上會土石流啊~因為就是有苦衷,有你想不到的限制嘛!但我是真的覺得,我相信以敘述者的資本,應該是具能動性的。如果不喜歡這工作環境,真的可以換。

還有對愛的想像,當然故事中男孩的要求很不合理,但敘述者開頭寫對愛的想像,其實是一種條件交換。例如他們要做什麼好事,敘述者才愛他們。等於是坐回相對高位並表示,你要乖,你要爭取,才值得我愛。我是覺得這樣的說法有點危險。

所以本篇,從一開頭,我就覺得所有角色都讓我反感XD,無法認同角色的讀下去,腦中真的會產生很多批判聲音。所以編劇書《先讓英雄救貓咪》中,安排一些讓主角可以被觀眾認同的設計,還是有其道理的。

(也可能只是我剛好是不理想讀者吧,連那種「要追求才能獲得芳心」的思維都要批判半天的難搞讀者)

另外,本篇有一些連續押韻(句子內容是寫得很好的!),我覺得稍微有些太多,看上去會有點干擾讀故事。

整體來說裁切得當,很能引起人共感,尤其是萬惡彼得潘和純真小孩與老師的各方對壘,是一篇滿精彩、有聲音的小說化散文。

★ 創作螢光筆


☆ 以一種象徵比喻從頭貫串到尾,從角色塑造、角色行為、抽象概念描述。

☆ 角色聚焦:壞人、受害者、自身三人的對話。

☆ 批判就盡力批判,不要在那邊綁手綁腳:覺得青少年壞就是壞、受害者軟弱和被挾迫、老師難以處理且不願相信大愛式的愛的教育,但也表現出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困境。就盡力寫,不要顧忌。

★ 作品資訊

作品連結:http://literature.award.taipei/21th/B2.pdf

作品:〈歡迎來到永無島〉
作者:王佑甄
屆數獎項:第21屆臺北文學獎散文組評審獎

★更多創作眉角:

👉網站:木凱創作道
👉FB:木凱創作道
👉IG:mukaiword
👉網頁好讀版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木凱 Mukai的沙龍
19會員
54內容數
以解析文學獎作品為主,我較關注有助於創作的部分,例如,可以從作品中學習到寫作技巧或創作者心法。偶爾會從讀者端來看作品,但重點是在創作者如何創作。 因此,會一定程度省略一般詮釋、賞析、簡介等,屬於介紹,或個人心得感受的分享。
木凱 Mukai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06/05
「我們用一個東西去比擬另一個東西,這兩件東西最好距離夠遠,又同時具備平行的相似性,連結的方式要精準有說服力,夠遠則表示有創意。也就是要找到一個夠有創意且執行度高的表現策略。」── 羅智成
Thumbnail
2021/06/05
「我們用一個東西去比擬另一個東西,這兩件東西最好距離夠遠,又同時具備平行的相似性,連結的方式要精準有說服力,夠遠則表示有創意。也就是要找到一個夠有創意且執行度高的表現策略。」── 羅智成
Thumbnail
2021/06/02
「父親漸漸聽不進我們言語 當他攤開手心,城市街景圖繪沿著他的長文爬行」 ──廖筱安〈父親是臺北的戀人〉
Thumbnail
2021/06/02
「父親漸漸聽不進我們言語 當他攤開手心,城市街景圖繪沿著他的長文爬行」 ──廖筱安〈父親是臺北的戀人〉
Thumbnail
2021/05/17
「車燈亮起時 就化作鮟鱇魚穿進城市腹腔。」──王信文〈我們目睹冷鋒進站〉
Thumbnail
2021/05/17
「車燈亮起時 就化作鮟鱇魚穿進城市腹腔。」──王信文〈我們目睹冷鋒進站〉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願你,永恆少年》出版七天了,這種感覺仍不太真實,同時有一點憂慮。大概是知道這些兩年前定稿的文字在今天回頭看,自己一定會對某部份或某敍述方式不太滿意,又會擔心心中想表達的,是否如願地被讀者看見。 無論如何,對本書內容好奇的你,請給我五分鐘,看看作者序下半部份,這裡談及我是如何定立書的章節結構,以及
Thumbnail
《願你,永恆少年》出版七天了,這種感覺仍不太真實,同時有一點憂慮。大概是知道這些兩年前定稿的文字在今天回頭看,自己一定會對某部份或某敍述方式不太滿意,又會擔心心中想表達的,是否如願地被讀者看見。 無論如何,對本書內容好奇的你,請給我五分鐘,看看作者序下半部份,這裡談及我是如何定立書的章節結構,以及
Thumbnail
以下內容純屬虛構,如有雷同,絕是巧合! 故事主角還是那個小男孩...........
Thumbnail
以下內容純屬虛構,如有雷同,絕是巧合! 故事主角還是那個小男孩...........
Thumbnail
「最怕的其實不是小朋友吵來吵去、不聽話,反而是他們對老師的態度,真的很不尊重,從沒禮貌到很挑釁!」今日離開婆家前,看著家裡最小的弟弟,明明也在差不多的年紀裡,同為排灣文化中渲染的阿叡,大概是老師們眼中的天使吧,我忍不住和Kama&Kina抱怨著。 後來,回到恆春半島的車程裡,我一直反覆思考著自己說的
Thumbnail
「最怕的其實不是小朋友吵來吵去、不聽話,反而是他們對老師的態度,真的很不尊重,從沒禮貌到很挑釁!」今日離開婆家前,看著家裡最小的弟弟,明明也在差不多的年紀裡,同為排灣文化中渲染的阿叡,大概是老師們眼中的天使吧,我忍不住和Kama&Kina抱怨著。 後來,回到恆春半島的車程裡,我一直反覆思考著自己說的
Thumbnail
以第一人稱,小孩子的視角帶入整篇故事 講述主角的成長過程、心理、壓力、懷疑 文字簡單,讀起來沒有負擔
Thumbnail
以第一人稱,小孩子的視角帶入整篇故事 講述主角的成長過程、心理、壓力、懷疑 文字簡單,讀起來沒有負擔
Thumbnail
Kung Fu :成立"兒童永春愛好協會"是我曾經的夢想 前陣子有朋友抱怨自己的隊友跟自己愛乾淨的程度不一樣,所以生活上感覺很吃虧。因為對方可以輕易地覺得舒適自在,但是自己卻總是要為小地方感到不舒服。好像守規矩的總是會被不守規矩的人欺負。 霸凌好像也是這樣。 昨晚大寶跟我確認今天是禮拜天,明天是禮
Thumbnail
Kung Fu :成立"兒童永春愛好協會"是我曾經的夢想 前陣子有朋友抱怨自己的隊友跟自己愛乾淨的程度不一樣,所以生活上感覺很吃虧。因為對方可以輕易地覺得舒適自在,但是自己卻總是要為小地方感到不舒服。好像守規矩的總是會被不守規矩的人欺負。 霸凌好像也是這樣。 昨晚大寶跟我確認今天是禮拜天,明天是禮
Thumbnail
誰說主角只能善良不能抓狂? 從小到大,我只要逮到機會,就會泡在學校的圖書館,看那種超常見的成長故事集。但說實在的,國小時的我總是不懂,為什麼反派能一路欺負了主角七個章節,還能在最後三個章節中理所當然的洗白? 往往主角抓狂起來反抗的部分只占了一頁,後面還要花三頁的篇幅來愧疚自己抓狂。 奇怪耶,為什麼主
Thumbnail
誰說主角只能善良不能抓狂? 從小到大,我只要逮到機會,就會泡在學校的圖書館,看那種超常見的成長故事集。但說實在的,國小時的我總是不懂,為什麼反派能一路欺負了主角七個章節,還能在最後三個章節中理所當然的洗白? 往往主角抓狂起來反抗的部分只占了一頁,後面還要花三頁的篇幅來愧疚自己抓狂。 奇怪耶,為什麼主
Thumbnail
整體來說裁切得當,很能引起人共感,尤其是萬惡彼得潘和純真小孩與老師的各方對壘,是一篇滿精彩、有聲音的小說化散文。
Thumbnail
整體來說裁切得當,很能引起人共感,尤其是萬惡彼得潘和純真小孩與老師的各方對壘,是一篇滿精彩、有聲音的小說化散文。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