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感:現實讓人冷漠?

2021/03/23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回顧了一下自己的人生,得失參半,曾經無悔但有怨,但今天稍許釋懷。
最大的挫折是商管教學的失敗,在課堂上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與意願,其次則是自己在學術研究上的努力,無法獲得學界的認同。最大的成就則是內在動機的滿足,讓我對多個學門領域都比一般同儕深廣幾分,其次則是外在動機的滿足,讓我免於委屈求存,只圖三餐糊口的命運。
檢討起來,自己可以控制的部分,都勉強還算是初步達陣, 幾個重大的挫折與失敗,大體上都是受制於先天或外在因素。所以我今生無悔,未來會繼續走下去,直到兩腳都踏進棺材為止。
原先有怨的部分,將心比心,只是反映人性,也不能過於苛責,包括學生的學習動機低落,同儕不接受我的論述等等,都有其誕生的背景,簡單的說就是個人首要目標不同衍生的差異,而這點舉世皆然。
例如,索卡爾(Sokal)讓一篇胡說八道的論文獲得發表,並且在事後公開宣稱純屬開玩笑,自由世界的媒體普遍加以報導,結果首當其衝的美國人文科學領域卻漠然以對,不但沒有自我檢討,反而更加的自閉,主觀的將索卡爾事件視為「茶壺裡的風暴」。
半個多世紀前美國心理學界掀起關於統計顯著性檢定的論戰,熱鬧一場之後又如何?實際上對學界研究實務的影響近乎於零,將近十年前爆發的「複製危機」也上了媒體,目前還在熱烈討論,但預期也會和統計顯著性檢定論戰一樣,熱鬧一陣子就無疾而終。
就這點而言,台灣學界保持沉默或許不是出於無知,而是有先見之明的先知。
總之,檢討現狀尋求改善沒啥不對,但不能和多數人的當前目標衝突,否則就會被當作無事生非,也就是英文中的 "rock the boat"。即使現有體制與慣例確實百病纏身千瘡百孔,但危及多數人既有利益就是操之過急的失策。
想到這邊也就釋然了...畢竟自己的目標本來就跟學生或同儕不一樣,不能強求他們接受我的目標所構成的優先順序!但這麼一想的結果...我發現自己的熱情已經冷卻不少...有點懶懶的
唉,所以就出現上頭那個標題了...我也陷入自私自利的思考模式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葉大哥
    葉大哥
    出了7本商管教科書,但在國內商管學界毫無地位...沒把心思放在寫論文上。如今已提前退休,反而雙管齊下,媒體投書與學術論文併行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