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有一天聽了朋友推薦原子習慣中的「兩分鐘理論」後,我直接回家照著做,居然就連續一個月做了一直想做的事:寫日記、冥想,跟運動。原子習慣都還沒看,這本書就已經讓我冥想持續時間從5分鐘進步到20分鐘,日記一直持續寫到現在已經快半年。
「焦點永遠放在成為某一種人,而非得到某一種成果。」實際看完後,這是整本書我最印象深刻的一個點。我原本非常認同有一個明確的成果當目標的重要性,我自己也常常這樣做規劃。但是最近這個思考方式遇到瓶頸,剛好讀到這本書,提供我一個不一樣的思路。
我以為我以前可以成就某些改變,是因為以明確成果為目標,但或許,也有可能是因為,當時的我選了最顯而易見的目標開始,所以可以提早開始試錯,從實際上什麼也沒發生的「啟動」狀態,進行到真正的「行動」。就像書裡面例子裡攝影課的「量組」因為大量嘗試,最終完成的作品更好。
另一個當頭棒喝是,「你想要代表什麼? 你的原則與價值觀為何? 你想要成為哪種人?」我還無法完美回答這種直擊靈魂的問題,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某些我想要的好習慣無法持久。「想要進步,必須捨棄;想要成為最好的自己,就要持續編輯、修訂自己的信念,升級並拓展你的身分認同。」
昨天看完之後,今天馬上開始嘗試的一個新技巧是「紀錄每天的細微習慣」,這跟認知行為療法提倡的觀念很像。光是這件事,就已經讓我今天過得比昨天更清醒,更進步一點點了!
readmoo AP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