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善意理解原則》- 我有善意、你也關心,為什麼議題還是卡關?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封面圖片:攝影師:Alex Green,連結:Pexels(本文的「善意理解原則」都是採用Gary Gutting在《哲學能做什麼》中提到的概念)
其實不好用〉中提到,由於公共討論的參與者可能帶有其他目的、或未必能保持理性,所以善意理解原則實際上不一定能幫助我們有效的推進議題討論。

而這一篇我們會專注在「不理性的討論者」,並希望能得出這樣的結論:我們有機會主動將討論者的理性邀請出來、維持好的公共討論品質。但在這之前,我們需要先釐清「善意」與「理性」之間的關係。

我有善意、你也關心,為什麼行不通?

其實不好用〉中提到了被誤觸雷區的討論者,他們被誤觸雷區而來的急性需求暫時掩蓋了理性能力,他們參與的議題也可能因此受阻、甚至失控。

但明明日常生活中,只要遇到友善的人,一般人大概都不會太失控。那為什麼公共討論中,我們的善意卻難以起作用呢?難道公共討論中的善意,對於維持理性就是沒有幫助嗎?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先釐清「善意」與「理性」之間的關係。

從「善意」到「理性」

其實只要想想「有一種冷叫媽媽覺得你冷」應該就不難理解:友善畢竟是個主觀的感受,我釋出的善意,未必保證會讓對方感覺到友善。而沒有感到友善時,任何人都可能會武裝自己;對於保護自己的感受更敏感、或是更在乎自己的說法有沒有被攻擊。

所以並不是公共討論中「善意」就對「理性」起不了作用;而是如果要起作用,那關鍵並不是我有沒有釋出善意,而是「對方有沒有感受到善意」。

舒緩感受、邀請出被壓住的理性

而被誤觸雷區的討論者,會被急性感受與需求佔據專注力,這會是他們當下的第一優先,這會讓他們被壓在感受下的理性暫時失效。因此,得先讓感受釋放或被承接;或至少讓其有所出口、得到舒緩。唯有當感受不再佔據專注力、不再有第一優先權,才有機會將被壓在底下的理性邀請回來。

好消息是,既然討論者不是本來就不理性,而只是暫時理性斷線,那問題就能從「已經保持善意了還不夠嗎?」改成:
「如何讓被踩到雷區的人感受到善意、舒緩他們的感受,以邀請出他們的理性?」

「他不一定有道理,但可能有所需求」

其實善意理解確實已經釋出善意了——它願意假設「對方可能有其道理」。但如果對方當下只能專注在急性感受上,善意理解原則看起來會更像是「我在乎你所說的理由、還有他們鮮美可口的弱點」、而不是「我在乎你的感受」;而這通常對於舒緩對方的急性感受不太有幫助。

因此,我們需要進一步同理「對方可能有其故事與無奈,暫時只能專注在急性的感受與需求上」。這會提醒我們:現在會讓他感受到友善的可能不是清楚的論理,而是抒發、或是傾聽。

另外,當感受滿溢、理性失序,為了場面而湊出來的論述也未必有理;這時如果仍然執著在論證的合理性,很可能會感到困惑。而如果能提醒自己「他可能有所需求」,就有機會讓我們同理對方的狀態,並自然的擺出讓對方感覺友善、安全的姿態;讓對方得以紓緩、可以比較容易的將專注力從急性感受上挪開。

好消息與更多問題

所以是有好消息的:我們有機會主動透過同理與傾聽,將急性感受舒緩、把被壓住的理性邀請回來;讓討論可以回到論證本身、重新推進論證。

哲學在公共議題的位子?

但以上的討論似乎引發了更多問題:這可能超出哲學可以幫助我們的範疇了。哲學擅長剖析、檢視論點在哪些方面站得住腳;但現在卻牽涉到同理與傾聽能力,談的是當事人的釋放與傾聽者的承接。難道哲學思維在公共議題的角色就是如此受限嗎?

個人情緒為什麼要我照顧?應該讓個人情緒擱置議題嗎?

另外,這似乎要求我們將「善意」擴大成「情緒上的照顧」,會不會太嚴苛?而且就算可以理解「雷區」與「急性感受」,但真的應該為了個人感受而擱置議題的進展,轉而照顧他的情緒嗎?難道不能在無法保持理性時——哪怕只是暫時的——就請他自己到旁邊去冷靜一下,之後再回來嗎?

下一篇中,我會仔細討論「公共議題」本身;並以此為基礎,回頭回答這些問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Wen Tao Chen的沙龍
11會員
11內容數
Wen Tao Chen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06/21
桑德爾反對才德觀的第二個理由是:才德觀社會就算實現了機會平等,也是個社會尊嚴失衡的分裂社會。 而不但才德至上的社會會造成社會失衡,就連反對才德的海耶克與羅爾斯,他們所提出來的自由市場自由主義、以及福利國家自由主義也同樣會造成社會尊嚴失衡。
Thumbnail
2021/06/21
桑德爾反對才德觀的第二個理由是:才德觀社會就算實現了機會平等,也是個社會尊嚴失衡的分裂社會。 而不但才德至上的社會會造成社會失衡,就連反對才德的海耶克與羅爾斯,他們所提出來的自由市場自由主義、以及福利國家自由主義也同樣會造成社會尊嚴失衡。
Thumbnail
2021/06/09
臺灣近年來吹起的哲學教育風潮下,我們需要問問自己期待哲學教育能為我們帶來什麼。 而這些期待又是否是哲學教育確實可以兌現的承諾,他能做到什麼、而他的極限又在哪?
Thumbnail
2021/06/09
臺灣近年來吹起的哲學教育風潮下,我們需要問問自己期待哲學教育能為我們帶來什麼。 而這些期待又是否是哲學教育確實可以兌現的承諾,他能做到什麼、而他的極限又在哪?
Thumbnail
2021/06/04
桑德爾在第五章比較正式的提出兩個反對才德觀的理由。其一是才德觀可能不公正。 為此,桑德爾提出了另外兩種社會制度:海耶克的自由市場自由主義、羅爾斯的福利國家自由主義。他們雖然同樣反對獎勵才德,但對於「重分配」卻有相反的結論。 但桑德爾認為,這兩個反對才德的論述,其實都跟才德精英社會有一樣的毛病。
Thumbnail
2021/06/04
桑德爾在第五章比較正式的提出兩個反對才德觀的理由。其一是才德觀可能不公正。 為此,桑德爾提出了另外兩種社會制度:海耶克的自由市場自由主義、羅爾斯的福利國家自由主義。他們雖然同樣反對獎勵才德,但對於「重分配」卻有相反的結論。 但桑德爾認為,這兩個反對才德的論述,其實都跟才德精英社會有一樣的毛病。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非暴力溝通的目標是讓人們能夠建立一種彼此坦誠而且相互同理的關係。本書作者盧森堡博士提及,不論他身處何種衝突,他不會偏袒任何一方,也不會把焦點放在各方的說法,因為這時候不管是什麼說法都會造成衝突,這時候的重點是讓雙方得以彼此連結。
Thumbnail
非暴力溝通的目標是讓人們能夠建立一種彼此坦誠而且相互同理的關係。本書作者盧森堡博士提及,不論他身處何種衝突,他不會偏袒任何一方,也不會把焦點放在各方的說法,因為這時候不管是什麼說法都會造成衝突,這時候的重點是讓雙方得以彼此連結。
Thumbnail
這應該是這世紀以來亙古不變的討論主題了,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也充斥在我們現在的生活中,要如何拿捏取捨這兩者的平衡,我想這是每個人在人生中都必須解決的課題之一。 理性思維 當我面對事情時,大多數理性會跳出來帶領一切,需要有條理式的爬梳原因,再去解決事情,但是感性這時候在做甚麼呢,它應該是覺得理性的面對
Thumbnail
這應該是這世紀以來亙古不變的討論主題了,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也充斥在我們現在的生活中,要如何拿捏取捨這兩者的平衡,我想這是每個人在人生中都必須解決的課題之一。 理性思維 當我面對事情時,大多數理性會跳出來帶領一切,需要有條理式的爬梳原因,再去解決事情,但是感性這時候在做甚麼呢,它應該是覺得理性的面對
Thumbnail
撰寫日期:2022.06.17 作者:FAHAHA|翁順法 你是個「理性的人」嗎?你覺得自己決策的過程「充滿理性」嗎?那,你覺得「人是理性」的嗎? 本文重點: 1. 人是不理性的嗎?有什麼證據? 2. 為什麼我們總認為自己是理性的? 3. 知道這件事對我們有什麼好處?
Thumbnail
撰寫日期:2022.06.17 作者:FAHAHA|翁順法 你是個「理性的人」嗎?你覺得自己決策的過程「充滿理性」嗎?那,你覺得「人是理性」的嗎? 本文重點: 1. 人是不理性的嗎?有什麼證據? 2. 為什麼我們總認為自己是理性的? 3. 知道這件事對我們有什麼好處?
Thumbnail
性騷擾相關討論裡面,有一個爭執點非常麻煩,就是「主觀感覺」這件事情。 簡單說,一方面可能覺得這是「習俗」、「非刻意」、「不小心」、「根本沒注意到」,甚至「這樣做是禮貌」。(當然這後面還扯到歷史文化怎樣累積的,有沒有可議之處?如何「往好的方向」改變之類。) 一方面則是「我覺得」、甚至是「我事後覺得」,
Thumbnail
性騷擾相關討論裡面,有一個爭執點非常麻煩,就是「主觀感覺」這件事情。 簡單說,一方面可能覺得這是「習俗」、「非刻意」、「不小心」、「根本沒注意到」,甚至「這樣做是禮貌」。(當然這後面還扯到歷史文化怎樣累積的,有沒有可議之處?如何「往好的方向」改變之類。) 一方面則是「我覺得」、甚至是「我事後覺得」,
Thumbnail
本文資訊取自網路及個人經驗,為理性個人主觀推論,不為理論正確性保證。 一直以為討論、溝通這些,都是要建立在所謂理性之上,這是為了找到雙方對事情的共識,找到一個平衡的點,結果這次就碰壁了。 事情過後才想通癥結所在,搞懂為什麼有些討論就是在雞同鴨講?以及,為什麼在一些社群裡越來越容易讓人感受負面?
Thumbnail
本文資訊取自網路及個人經驗,為理性個人主觀推論,不為理論正確性保證。 一直以為討論、溝通這些,都是要建立在所謂理性之上,這是為了找到雙方對事情的共識,找到一個平衡的點,結果這次就碰壁了。 事情過後才想通癥結所在,搞懂為什麼有些討論就是在雞同鴨講?以及,為什麼在一些社群裡越來越容易讓人感受負面?
Thumbnail
善意理解原則對於被踩到雷區的人之所以不實用,是因為他們當下專注的是感受、而不是論理。 理解這一點、並釐清「善意」與「理性」之間的關係後,我們可以用新的方式看待「不理性的人」,並有機會主動的將他們的理性邀請回來。 但這樣的結論,會不會引出更多的問題呢?
Thumbnail
善意理解原則對於被踩到雷區的人之所以不實用,是因為他們當下專注的是感受、而不是論理。 理解這一點、並釐清「善意」與「理性」之間的關係後,我們可以用新的方式看待「不理性的人」,並有機會主動的將他們的理性邀請回來。 但這樣的結論,會不會引出更多的問題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