糞便移植持續改善自閉症兒童的症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這篇研究很重要,除了找到治療自閉症的新方向外,還讓我們重新思考:人類的心靈到底是由什麼構成?要不要把我們腸子裡的細菌也算上一份?關於腸道細菌與個性、社交能力的關係,下一篇繼續寫。這一篇先介紹這研究。
首先,我們要瞭解研究用的「標準大便」怎麼製作。正確說法是「標準化人類腸道菌落」(standardized human gut microbiota, SHGM)。這些細菌來自篩選過的人的大便,篩選標準是沒有感染疾病、代謝疾病、腸胃道問題、神經學或神經發展問題、沒有愛滋病、肝炎、梅毒,不含腸道病原菌、病毒、寄生蟲,捐贈者也要能通過各種抽血檢查、身體檢查。
這些捐贈物(糞便)會經過多重過濾後,以美國FDA的標準儲存在無氧狀態下,以液態的形態冷凍在零下80度C,在進行研究時以乾冰保存送到各個家庭。
研究者選了18位同時有中重度腸胃症狀的自閉症患者,年齡在7-16歲。研究共進行10星期,前面14天先口服萬古黴素(vancomycin)清除患者腸道細菌,避免有任何殘留的病原菌。口服萬古黴素第12天時,開始每天加入稱為Prilosec的抑酸劑,避免胃酸傷害SHGM。第15天,父母給受試者服用MoviPrep,清除剩下的腸道細菌以及腸子裡的萬古黴素。然後,必須在接下來一天(經由直腸)或兩天(口服)給予高濃度的SHGM,然後是每天口服低濃度SHGM,直到第74天結束。
在二〇一七年發表的研究,在第18週,也就是停止服用SHGM後八星期,研究人員還可以偵測到腸胃症狀的大幅改善(量表分數的82%)。至於自閉症相關症狀,也有24%的改善。
重點來啦,二〇一九年發表的研究,研究者繼續追蹤那18位自閉症患者。結果發現,停止口服標準製劑兩年後,腸胃症狀比起研究開始前,減少58%,也就是變差了一些(從82%降下來)。但在專家評估的自閉症症狀的分數,減少了47%,比起兩年前第18週的24%,又再繼續進步。然後有44%的受試者,分數低到可排除在自閉症診斷標準外。
這研究並沒有服用安慰劑的對照組,但還是清楚指出一個方向:人類大腦與心智功能,可能真的是跟腸道細菌一起演化。腸道細菌影響的不只是人類的食慾、腸道細菌的演化不只是會操控人類吃的東西,腸道細菌還會影響我們的個性與社交行為。在雙胞胎研究裡,同卵雙胞胎的智商、個性、精神狀況有時會有很大差異,這差異說不定有一部分來自兩個人的腸道細菌後來變得不太一樣。
童年的重大創傷可能會改變我們的腸道細菌,但我們的腸道細菌也可能會讓我們容易得到童年創傷。我們的人生際遇與腸道細菌緊密交錯的程度,可能遠超過想像。益生菌,以及各種人類糞便製劑,已經是未來數十年科學研究的大方向。
參考資料:
  1. Microbiota Transfer Therapy alters gut ecosystem and improves gastrointestinal and autism symptoms: an open-label study
  2. Long-term benefit of Microbiota Transfer Therapy on autism symptoms and gut microbiota
◎按讚、分享都是鼓勵!也可訂閱「陳豐偉編譯社」,鼓勵陳豐偉寫作寫到七十歲!《你的訂閱,是我的多巴胺:讓台灣人進入「人類心智與大腦功能」的世界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5K會員
478內容數
【陳豐偉編譯社】的內容會幫助你瞭解自己、瞭解你的伴侶、家人、親友、同事,讓你更能分析為什麼某些人就是會有這樣的行為模式。無論是人際關係、職場用人或危機處理,以及給予你的親友好的建議,從這裡得到的知識,或許有一天會派上用場。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陳豐偉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動物行為學家就發現有15%的恆河猴天性害羞,緊張時心跳增加、血液裡的皮質醇濃度增加。把這些害羞的小猴子交給外向的猴媽媽照顧也無法改變。人類的嬰兒也有類似害羞反應,只是我們不能做實驗讓他們換媽媽照顧。從小嬰兒時期就存在的害羞,應該就是基因決定的天性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因為壓力造成皮質醇濃度長期過高。
內向者的大腦擁有許多天賦,為什麼日後的發展,卻是外向者佔上風?內向者擁有許多創意與天賦,但若成長階段漸漸變得害羞、退卻、畏懼很多人的場合,原本擁有的創造力反倒會沒有發揮的空間。所以,內向者是否比較聰明?這要看你用什麼方式衡量。
以「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的國中女孩為例,她在看自己喜歡的韓國偶像影片、蒐集偶像訊息時,她的認知負擔是比較小的,而且「熟悉」、「好感」與「成癮」也都會讓多巴胺增加。但上課聽老師講課時她的注意力就散掉了,因為聽課、理解的認知負擔較大,而窗外美景、風吹聲音、同學嘰嘰咂咂,這些認知負擔小的事情會讓她分心。
雖然大家都說不要跟渣男交往,但這些男人可能很有魅力,善解人意,迷人多情,要不然怎會有那麼多女生喜歡?但愛上後,可能就是痛苦的開始。「渣男」可能有辨識與操弄人心的本能,所以有些女生會深陷其中、一直被控制。
「內向」的人也有可能「多話」喔。有些內向的人活動力還蠻強的。判斷內向、外向的核心差異,在於「社交會累」。內向的人可以靠事先準備、瞭解在場的人的喜好、平日廣泛閱讀,讓自己侃侃而談。但內向的人,沒辦法像外向的人一樣,越多社交刺激越興奮、越有活力。社交場合後,還是要讓自己好好休息。
柯文哲市長展露出來的「亞斯特質」,讓更多台灣人開始了解什麼是「亞斯伯格症」,這倒不是壞事。隨著柯市長在政壇上引發的紛爭越來越多,有許多人以他有/沒有亞斯伯格症來為他辯護、或攻擊他。這些散落在媒體與網路社群的討論,或多或少又會影響旁觀者對亞斯伯格症的理解。 柯文哲有「亞斯伯格症」嗎?這問題重要嗎?
動物行為學家就發現有15%的恆河猴天性害羞,緊張時心跳增加、血液裡的皮質醇濃度增加。把這些害羞的小猴子交給外向的猴媽媽照顧也無法改變。人類的嬰兒也有類似害羞反應,只是我們不能做實驗讓他們換媽媽照顧。從小嬰兒時期就存在的害羞,應該就是基因決定的天性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因為壓力造成皮質醇濃度長期過高。
內向者的大腦擁有許多天賦,為什麼日後的發展,卻是外向者佔上風?內向者擁有許多創意與天賦,但若成長階段漸漸變得害羞、退卻、畏懼很多人的場合,原本擁有的創造力反倒會沒有發揮的空間。所以,內向者是否比較聰明?這要看你用什麼方式衡量。
以「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的國中女孩為例,她在看自己喜歡的韓國偶像影片、蒐集偶像訊息時,她的認知負擔是比較小的,而且「熟悉」、「好感」與「成癮」也都會讓多巴胺增加。但上課聽老師講課時她的注意力就散掉了,因為聽課、理解的認知負擔較大,而窗外美景、風吹聲音、同學嘰嘰咂咂,這些認知負擔小的事情會讓她分心。
雖然大家都說不要跟渣男交往,但這些男人可能很有魅力,善解人意,迷人多情,要不然怎會有那麼多女生喜歡?但愛上後,可能就是痛苦的開始。「渣男」可能有辨識與操弄人心的本能,所以有些女生會深陷其中、一直被控制。
「內向」的人也有可能「多話」喔。有些內向的人活動力還蠻強的。判斷內向、外向的核心差異,在於「社交會累」。內向的人可以靠事先準備、瞭解在場的人的喜好、平日廣泛閱讀,讓自己侃侃而談。但內向的人,沒辦法像外向的人一樣,越多社交刺激越興奮、越有活力。社交場合後,還是要讓自己好好休息。
柯文哲市長展露出來的「亞斯特質」,讓更多台灣人開始了解什麼是「亞斯伯格症」,這倒不是壞事。隨著柯市長在政壇上引發的紛爭越來越多,有許多人以他有/沒有亞斯伯格症來為他辯護、或攻擊他。這些散落在媒體與網路社群的討論,或多或少又會影響旁觀者對亞斯伯格症的理解。 柯文哲有「亞斯伯格症」嗎?這問題重要嗎?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隨著特教知能的普及,學齡階段的特殊生人數日益增加,相較於智能障礙人數的下降,自閉症 、注意力不集中及過動、憂鬱症這幾類的孩子數量則是直線上升,目前研究顯示除了就醫用藥,心理諮商等治療外,飲食介入以及益生菌補充也對其症狀改善有所助益,本文簡述上述幾類孩子的特質及用藥情況,下篇則會整理目前益生菌對自閉症
腸道菌落形成之菌-腸-腦軸(microbiota-gut-brain-axis)調控身體的神經傳導、內分泌、消化、代謝、免疫作用、因此與全身之各種生理及疾病都有密切的關聯。 腸道菌落功能: 1.製造血清素:血清素是大腦內能讓心情愉悅的重要激素,而部分的腸道益生菌會製造血清素相關物質。
Thumbnail
第二章 : 人類的微生物群:最近發現的器官 過往發現微生物作用的學者,讓大家知道避免接觸並殺死微生物,就能避免某些疾病,因此開始想要消除微生物,並建立的許多措施,雖帶來健康,卻也讓「細菌」開始惡名昭彰,直接與疾病畫上等號。但如此卻忽略一個事實:「我們的身體必須在充滿微生物的環境下,才能發展完
Thumbnail
腸道微生物群的不平衡會對情緒和整體心理健康產生深遠的影響。腸道和大腦之間有一個複雜的通訊網絡,稱為腸-腦軸,它在調節情緒和影響大腦功能方面起著重要作用。當腸道細菌的平衡被破壞時,會導致有害物質的產生和炎症,進而影響大腦功能和情緒調節。例如,有害細菌的過度生長會產生毒素,進入血液並到達大腦,可能導致焦
Thumbnail
作者 : B.Brett.Finlay;Marie-Claire Arrieta 譯者 : 游懿萱 內容 :第一部,與其說我們是人,不如說我們是微生物 第一章 : 兒童:微生物的磁鐵 過去一個世紀以來,我們體驗了科學進步的優點,減少從小到大發生感染的風險。這些進步包括抗生素、抗病毒素
Thumbnail
過去的研究發現,有許多基因都跟自閉症有關。家族的研究也發現,若家族中有人罹患自閉症,其他人是自閉症患者的機率會上升10倍;但是2011年的研究,卻發現不止於此。 到底兄弟姐妹的影響有多大呢?
Thumbnail
自閉症類群障礙(ASD,Austisic Spectrum Disorder),也就是俗稱的自閉症,是一種神經發育障礙。患者從小會出現下列症狀:不看人、固著的興趣與行為、溝通障礙等。 另外,ASD患者也常有腸胃問題,因此,有研究團隊開發了一個腸道菌相模型,用來診斷自閉症。
Thumbnail
當代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飲食作息不正常,少運動,導致腸胃困擾。瞭解益生菌的重要性,冷藏保存,並選擇DR.HSU好康益菌,專為國人體質所研發製造的益生菌,能幫助改善過敏體質,提升免疫力。適合全家大小,不含人工香料味,且易服用。商品在實體通路和線上多個購物商城上架。
Thumbnail
作為家長,我們最關心的無疑是孩子的健康,其中消化健康尤其重要。從孩子還是嬰兒開始,他們的大便情況常常被用來評估他們的消化系統是否健康。因此,許多家長會考慮給孩子服用益生菌來改善他們的消化功能。
這篇新聞Gut microbes can affect COVID vaccine response (https://news.ki.se/gut-microbes-can-affect-covid-vaccine-response)道出,研究人員顯示我們的腸胃菌叢的豐富度會影響到我們身體對於疫苗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隨著特教知能的普及,學齡階段的特殊生人數日益增加,相較於智能障礙人數的下降,自閉症 、注意力不集中及過動、憂鬱症這幾類的孩子數量則是直線上升,目前研究顯示除了就醫用藥,心理諮商等治療外,飲食介入以及益生菌補充也對其症狀改善有所助益,本文簡述上述幾類孩子的特質及用藥情況,下篇則會整理目前益生菌對自閉症
腸道菌落形成之菌-腸-腦軸(microbiota-gut-brain-axis)調控身體的神經傳導、內分泌、消化、代謝、免疫作用、因此與全身之各種生理及疾病都有密切的關聯。 腸道菌落功能: 1.製造血清素:血清素是大腦內能讓心情愉悅的重要激素,而部分的腸道益生菌會製造血清素相關物質。
Thumbnail
第二章 : 人類的微生物群:最近發現的器官 過往發現微生物作用的學者,讓大家知道避免接觸並殺死微生物,就能避免某些疾病,因此開始想要消除微生物,並建立的許多措施,雖帶來健康,卻也讓「細菌」開始惡名昭彰,直接與疾病畫上等號。但如此卻忽略一個事實:「我們的身體必須在充滿微生物的環境下,才能發展完
Thumbnail
腸道微生物群的不平衡會對情緒和整體心理健康產生深遠的影響。腸道和大腦之間有一個複雜的通訊網絡,稱為腸-腦軸,它在調節情緒和影響大腦功能方面起著重要作用。當腸道細菌的平衡被破壞時,會導致有害物質的產生和炎症,進而影響大腦功能和情緒調節。例如,有害細菌的過度生長會產生毒素,進入血液並到達大腦,可能導致焦
Thumbnail
作者 : B.Brett.Finlay;Marie-Claire Arrieta 譯者 : 游懿萱 內容 :第一部,與其說我們是人,不如說我們是微生物 第一章 : 兒童:微生物的磁鐵 過去一個世紀以來,我們體驗了科學進步的優點,減少從小到大發生感染的風險。這些進步包括抗生素、抗病毒素
Thumbnail
過去的研究發現,有許多基因都跟自閉症有關。家族的研究也發現,若家族中有人罹患自閉症,其他人是自閉症患者的機率會上升10倍;但是2011年的研究,卻發現不止於此。 到底兄弟姐妹的影響有多大呢?
Thumbnail
自閉症類群障礙(ASD,Austisic Spectrum Disorder),也就是俗稱的自閉症,是一種神經發育障礙。患者從小會出現下列症狀:不看人、固著的興趣與行為、溝通障礙等。 另外,ASD患者也常有腸胃問題,因此,有研究團隊開發了一個腸道菌相模型,用來診斷自閉症。
Thumbnail
當代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飲食作息不正常,少運動,導致腸胃困擾。瞭解益生菌的重要性,冷藏保存,並選擇DR.HSU好康益菌,專為國人體質所研發製造的益生菌,能幫助改善過敏體質,提升免疫力。適合全家大小,不含人工香料味,且易服用。商品在實體通路和線上多個購物商城上架。
Thumbnail
作為家長,我們最關心的無疑是孩子的健康,其中消化健康尤其重要。從孩子還是嬰兒開始,他們的大便情況常常被用來評估他們的消化系統是否健康。因此,許多家長會考慮給孩子服用益生菌來改善他們的消化功能。
這篇新聞Gut microbes can affect COVID vaccine response (https://news.ki.se/gut-microbes-can-affect-covid-vaccine-response)道出,研究人員顯示我們的腸胃菌叢的豐富度會影響到我們身體對於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