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理性決策的工具,做不出理性的決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顧問,我們透過企業內外部經營環境的分析,已經選擇出SWOT的評估因素,並進一步進行Cross SWOT分析,得到許多不同的策略選項,請問接下來要如何挑選適合的策略呢?經過引導企業高階主管們,運用AHP理性決策工具選擇出數個策略,乍看之下,這些策略怎麼都不像是經過理性考慮後,所挑選的策略,這中間到底發生什麼事?在每年年底到隔年初時,在輔導企業策略規劃時,總會遇到類似的問題。接下來,我分享一個先前輔導過的案例來進行說明。

運用AHP方法進行理性的策略評估與選擇

前幾年在輔導某家公司策略規劃案,到了策略評估與選擇的階段,我運用AHP理性決策工具,引導客戶評估並選擇適切的策略。AHP的運作模式如下:

1.針對策略選定適當的評估指標

2.將評估指標兩兩比較,找出評估指標之間的權重

3.根據這些不同的指標跟權重來評估眾多策略選項,以選出最理性的策略(決策)

在經過一番的討論與評估後,我們列出四個不同的指標及相對應的權重,分別是「策略創意性, 15%」、「執行困難度,35% 」、「與公司營收關聯性, 35%」與「與公司願景關聯性, 15%」,並運用這些指標與權重,評估與選擇現有策略選項。

企業高管選擇的不是理性的決策,而是最滿意的策略

在經過一番評估過後,發現企業高管們根據指標與權重所選擇的策略,站在顧問我的角度來看,並非是最理性的決策,而最滿意的策略。怎麼看出來的呢?

1.給分不太符合常理

例:以「打進車用市場」與「增加xx產品零組件供應商家數」的策略來看,就執行困難度而言,一般來說是打進車用市場較具挑戰性,但卻看到不太合理的評估數字

2.最高分的幾項策略就是老闆一直宣示想做的策略或是自已想做的策略,有先畫靶再射箭的狀況

在此,我並不是說老闆想做的與企業高管自已想做的策略,一定是非理性的選擇,而是常發現在策略評估時,企業高管的選擇往往先找出心有所屬的策略選項,再針對這些選項打最高的分數,再依序評估打分,如此一來得到的結果就是最滿意的策略,只是這過程借用理性決策的工具做為掩護而以。

為何使用理性的決策工具,卻沒有理性的決策結果

根據過去的經驗,常見的原因有以下這三種:

1.代理人問題

代理人問題指的是委託人-老闆與代理人-企業高管之間因目標不一致,而產生利益衝突之情況。當企業高管本身存在某種動機,驅使他的行為目標著重在於增加自身的利益,而不是增加老闆的利益,就可能讓決策會有所扭曲。

2.結果在價值判斷上較難一致

因為各個決策者對於眾多策略選項的經驗與專業是不一致的,所以在看待某特定策略選項的時候,每個人會因為經驗或專業不同的關係,而有不同的評斷 。

3.在決策前無法完整取得所有決策所需的資訊

理性決策的前提是資訊要先「完整取得」才做決策,但實務上我們所做的決策都是在「有限資訊」下完成的,故一開始就是「有限理性」的情況,無法做出完全理性的決策。

在策略評估與選擇時,為何無法理性挑選出適合的策略呢?我認為有三大原因,分別是代理人問題、決策者經驗與專業的不一致及無法取得所有決策資訊等。針對這些原因也有相對應的改善方法,請留待後續文章再跟各位分享!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勉覺學堂沙龍
44會員
87內容數
描述協助企業規劃策略的二三事
勉覺學堂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6/11
「顧問,請問一下針對ESG的浪潮,身為中小企業的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事情?」。 近期因為台灣監理機關的法遵要求與國際大廠對其供應鏈的規範趨嚴,導致台灣企業愈來愈重視ESG。對於年收入20億的上市櫃公司而言,政府要求必須開始製作永續報告書。除了上市櫃公司受影響外,許多的中小企業也開始在思考要如何因應..
2023/06/11
「顧問,請問一下針對ESG的浪潮,身為中小企業的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事情?」。 近期因為台灣監理機關的法遵要求與國際大廠對其供應鏈的規範趨嚴,導致台灣企業愈來愈重視ESG。對於年收入20億的上市櫃公司而言,政府要求必須開始製作永續報告書。除了上市櫃公司受影響外,許多的中小企業也開始在思考要如何因應..
2023/05/24
轉眼間上半年快過了,其實許多企業會在六月底、七月初的時候,舉辦年中策略檢討會議,這樣的需求其實很多,只是許多企業大都自已完成,或者找不到適合的策略顧問來帶領會議。雖然是年中策略檢討會議,但若要做好,其實不比年度策略會議來得輕鬆。在年中策略檢討會議中,一方面要回顧與檢討上半年KPI達成狀況...
Thumbnail
2023/05/24
轉眼間上半年快過了,其實許多企業會在六月底、七月初的時候,舉辦年中策略檢討會議,這樣的需求其實很多,只是許多企業大都自已完成,或者找不到適合的策略顧問來帶領會議。雖然是年中策略檢討會議,但若要做好,其實不比年度策略會議來得輕鬆。在年中策略檢討會議中,一方面要回顧與檢討上半年KPI達成狀況...
Thumbnail
2022/07/19
高大上的願景難以落地及吸引員工共鳴 為願景設下短期的里程碑-可落地願景 形朔可落地願景需達成的衡量指標與目標值 一旦可落地的願景確認後,企業必須進一步思考,若要衡量可落地的願景是否已經達成了,需要那些衡量指標,記得願景的每個面向都必須考量到。以勉覺創新可落地的願景為例,列舉二個參考指標如下所示:
Thumbnail
2022/07/19
高大上的願景難以落地及吸引員工共鳴 為願景設下短期的里程碑-可落地願景 形朔可落地願景需達成的衡量指標與目標值 一旦可落地的願景確認後,企業必須進一步思考,若要衡量可落地的願景是否已經達成了,需要那些衡量指標,記得願景的每個面向都必須考量到。以勉覺創新可落地的願景為例,列舉二個參考指標如下所示: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1.決策的困境 決策偏差 人們多數決定,都是靠反射思維, 並且無法精確,偏好用比較原則, 加上資訊是不完整、不透明的,導致決策結果不良。 擁抱不確定性 結果論,犯了後見之明偏誤, 事後諸葛,把決策品質與結果相提並論, 即使是對的選擇,結果可能不好, 思考承認不確定性,需要擁抱運
Thumbnail
1.決策的困境 決策偏差 人們多數決定,都是靠反射思維, 並且無法精確,偏好用比較原則, 加上資訊是不完整、不透明的,導致決策結果不良。 擁抱不確定性 結果論,犯了後見之明偏誤, 事後諸葛,把決策品質與結果相提並論, 即使是對的選擇,結果可能不好, 思考承認不確定性,需要擁抱運
Thumbnail
為什麼我們還要進行策略思考?我認為是為了「過濾」選項、提出「選擇」並做出「承諾」才算是完成一個策略思考。重點不在選擇,而在於承諾;也唯有經由承諾所產生的策略,才會是他人難以複製的策略。比起理性的計算,策略更需要一種承諾的力量。
Thumbnail
為什麼我們還要進行策略思考?我認為是為了「過濾」選項、提出「選擇」並做出「承諾」才算是完成一個策略思考。重點不在選擇,而在於承諾;也唯有經由承諾所產生的策略,才會是他人難以複製的策略。比起理性的計算,策略更需要一種承諾的力量。
Thumbnail
如何提高決策的品質?從數據思維的觀點來看待這個問題,關鍵就在於如何拆解脈絡?我們可以將決策過程的脈絡,簡略的拆解為三個階段:產生選項、做出判斷、看待結果。因此,提升決策品質的關鍵,就在於​能不能產出更多的選項?如何做出更合適的判斷?如何正確看待結果,並從中獲得反饋?
Thumbnail
如何提高決策的品質?從數據思維的觀點來看待這個問題,關鍵就在於如何拆解脈絡?我們可以將決策過程的脈絡,簡略的拆解為三個階段:產生選項、做出判斷、看待結果。因此,提升決策品質的關鍵,就在於​能不能產出更多的選項?如何做出更合適的判斷?如何正確看待結果,並從中獲得反饋?
Thumbnail
最近讀了Harvard Business Review "Your Strategy Needs a Strategy"文章,文章提到處於不同產業、市場,就需要不同的策略類型;如果一概使用最經典的策略制定模式,可能會讓公司錯失成為領先者的機會,甚至慘賠出場。制定策略前,先瞭解自己所在的市場有甚麼特
Thumbnail
最近讀了Harvard Business Review "Your Strategy Needs a Strategy"文章,文章提到處於不同產業、市場,就需要不同的策略類型;如果一概使用最經典的策略制定模式,可能會讓公司錯失成為領先者的機會,甚至慘賠出場。制定策略前,先瞭解自己所在的市場有甚麼特
Thumbnail
你是不是常把「策略」兩個字掛在嘴上?​你可能聽過一種說法:策略是決定不做哪些事。而​成熟,就是有能力拒絕一個好的選擇,目的是要追求其他更好的選擇。
Thumbnail
你是不是常把「策略」兩個字掛在嘴上?​你可能聽過一種說法:策略是決定不做哪些事。而​成熟,就是有能力拒絕一個好的選擇,目的是要追求其他更好的選擇。
Thumbnail
前一篇,我們談過了前提為「理性」的賽局理論、在各種賽局當中適用的均衡策略,但是顯然在我上文中提及的「理性條件」與「非理性條件」共同構成一個情境時,賽局理論是不適用的,因為我們只能夠針對理性條件,且大多以量化的模式來計算。
Thumbnail
前一篇,我們談過了前提為「理性」的賽局理論、在各種賽局當中適用的均衡策略,但是顯然在我上文中提及的「理性條件」與「非理性條件」共同構成一個情境時,賽局理論是不適用的,因為我們只能夠針對理性條件,且大多以量化的模式來計算。
Thumbnail
理性人假設其行為精於算計並嚴格按照最有策略行事。
Thumbnail
理性人假設其行為精於算計並嚴格按照最有策略行事。
Thumbnail
你認為你是一個好的決策者嗎?在猶豫不決的時候,你會怎麼幫自己做出好決定? 長期研究人類行為科學的希斯兄弟在《零偏見決斷法》中指出:影響我們做出好決策的四大迷思:偏狹的框架、確認偏誤、受短期情緒影響以及過度自信是拉低我們的決策品質的元兇,該如何突破?讓《零偏見決斷法》告訴你可以如何用對方法做出好決策。
Thumbnail
你認為你是一個好的決策者嗎?在猶豫不決的時候,你會怎麼幫自己做出好決定? 長期研究人類行為科學的希斯兄弟在《零偏見決斷法》中指出:影響我們做出好決策的四大迷思:偏狹的框架、確認偏誤、受短期情緒影響以及過度自信是拉低我們的決策品質的元兇,該如何突破?讓《零偏見決斷法》告訴你可以如何用對方法做出好決策。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