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平常是怎麼做決策的呢?是憑靈光一閃的直覺,還是要做非常縝密的分析?你認為如果從1到10分,你的決策品質可以拿幾分?
如果從
《零偏見決斷法》書中引用的一些研究結果,看來整體而論,大多數人的決策品質顯然都有很大的空間可以提昇:
- 有40%的主管在應聘18個月之內被解僱或離職
- 有83%的併購決策並未對股東帶來任何利益
- 針對2207位主管所做的研究調查結果,六成的主管對自己的決策品質不滿意
- 88%的人未能落實自己的新年願望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我們的決策如此荒腔走板呢?
「聚光燈效應」影響決策周延性
2003年諾貝爾經濟獎得主丹尼爾康納曼在《快思慢想》裡寫道:
「我們的心智活動,對於來到面前的所有事情,幾乎都有直覺的感受與見解,你會在還不熟識某人的時候,就做出喜不喜歡的判斷,也會沒來由的信任或不信任某個陌生人,或是還沒有深入了解某個企業的經營狀況時,就一頭熱的認定它會做得起來。…人過度倚重當下掌握的訊息,而忽視了尚未浮出檯面的部分。」
這就是所謂的「聚光燈效應」,就如同舞台上的聚光燈只集中映照極小範圍的區域一樣,人的思緒也會聚焦在眼前所見、所知的資訊,卻忘了可能有其他極大範圍的未知。要做出睿智的決定,必須移動聚光燈,探照其他我們不知之處,才可以做出周延的決策。
正確的決策程序比縝密分析更重要
雪梨大學教授丹洛瓦羅與麥肯錫顧問公司主管奧莉薇席波尼共同進行的研究,針對企業界1048項決策做分析,瞭解是如何做出決策,及帶來的營收、利潤與市佔率等結果。他們與作出決策的團隊進行訪談,深入了解決策過程做過哪些分析,以及決策過程是如何進行,嘗試了解影響決策品質之關鍵。
研究結果發現:決策程序是否完備,比分析評估更重要,對最終決策品質的影響差異甚至高達六倍。
結論是:除非在決策過程中能讓各種意見有機會表達,否則怎再厲害的分析也無法產生正面效果。
決策過程會遇到的「四大惡棍」
通常我們的決策過程,會包含以下四個步驟:
- 列出選項準備抉擇
- 分析各選項優劣
- 做出決策選擇
- 安於決策結果
不過,影響決策的四大惡棍也在這時候出現了:
- 列出選項準備抉擇—惡棍 1「偏狹的框架」讓我們少了很多選項
- 分析各選項優劣—惡棍 2「確認偏誤」讓我們只偏好支持自己想法的選項
- 做出決策選擇—惡棍 3「短期的情緒」卻引導我們做出錯誤的決定
- 因應決策結果—此時惡棍 4「過度自信」讓我們以為可以掌握所有變化
這四大惡棍到底是怎麼擾亂我們的決策的呢?
1. 偏狹的框架
你知道嗎?有相當多的決策是屬於「要,不要」型的問題,舉例「我今晚要不要出席那個派對」或是「我們該不該投資OO計畫」,但是「要,不要」其實只是單一選項而已,會窄化我們的選擇,且讓決策成功的機率因此降低。
2. 確認偏誤
包括你我在內,人們會有一種以選擇性記憶、蒐集有利細節,並忽略不利或矛盾的資訊,來支持自己想法或假設的心理傾向。簡言之,雖然想要客觀,但不自覺就是會找支持自己論點的證據,或是只看到符合自己期望的資訊,舉例:有煙癮的人會比較傾向支持「吸煙未必會導致肺癌」的研究,但忽略「吸菸對身體有害」的報告。
3. 短期的情緒
有經驗的業務員都知道--要設法引起潛在買方的「情緒」,因為就會讓他停止「理性思考」,回到我們自身,每一次多吃了一塊蛋糕,或是不小心手滑買了一堆東西時,大多也是因為當下陷入一種情緒的氛圍才造成的決策失誤。
4. 過度自信
當我們做出決策之後,就樂觀地認為一切都會順利的如我們預想的進行,但如果事情並不是那樣的呢?或者,我們還可以做出怎麼樣的更好準備,去讓事情發展順利?
運用「零偏見決策四部曲」克服決策難題
如果像前面所說的:決策程序比過程中分析評估的情況更重要,那麼我們要如何打敗影響決策程序的四大惡棍呢?
《零偏見決斷法》作者希思兄弟是行為科學領域深具經驗的研究者,針對前述源自於人類行為模式與認知偏誤的「四大惡棍」,分別提出了對策
- 擴增更多選項 – 對抗惡棍 1「偏狹的框架」
- 真實驗證假設 – 對抗惡棍 2「確認偏誤」
- 抽離自我情緒 – 對抗惡棍 3「短期的情緒」
- 準備迎接錯誤 – 對抗惡棍 4「過度自信」
1. 擴增更多選項
你知道嗎?只要稍作提示「還可以考慮更多可能性」,就可以讓人的行為產生顯著不同。像是如果問你「有一部你很喜歡的電影DVD特價$399,買或不買?」,有75%的人會選「買」,但如果問法稍做調整,回答「買」的人卻只剩下55%
因此,
《零偏見決斷法》書裡建議了許多幫我們「擴充選項」的方法,讓我們的思考不受限於極少的選擇,能夠更開闊。
2. 真實驗證假設
要如何避免在評估選項優劣時受我們自己的偏見左右呢?常常都是因為我們對自己的設想的真確程度太過寬容,但又對其他人的意見太過嚴苛,
《零偏見決斷法》書裡建議了包括如何藉由正確地問問題,或者不要只對別人提的選項挑毛病,反而是找出各種選項「符合哪些條件則成立」等等的事證,去驗證我們的決策選項。
3. 抽離自我情緒
我們會因為「害怕失去」而趨於保守,我們會因為當下怕難堪、怕丟臉而無法做出對長期有益的決定,那麼該如何辨識出這些影響我們的情緒並且克服,以及採取什麼做法避免受情緒主導決策,
《零偏見決斷法》書中也告訴我們許多有用的方法。
4. 準備迎接錯誤
我們都不希望事情出差錯,對於好不容易做出的決策更是如此,但如果不為失敗的可能去預做準備未免也太鴕鳥心態,以及,的確也要積極地讓一切朝著我們所期望的方向發展,該怎麼做?
《零偏見決斷法》書裡也提出了一些答案。
作者希思兄弟這麼說:
《零偏見決斷法》決策四部曲的中心思想,是避免我們陷入聚光燈效應,也就是避免在不理性的本能情緒下,只採用自我合理化的訊息,在過度自信的偏頗下做出決定。其價值在於,讓我們得以專注在習慣上會忽視的細節—沒考慮到的選項、不以為然的訊息、以及可能忽略的必要準備。
(「好書簡報」檔案下載連結在本文最下方)
以下還有更多精華簡報內容,歡迎訂閱瀏覽完整簡報
更多精華簡報內容,歡迎立即訂閱瀏覽完整簡報,您的支持是創作者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