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為何要焚書坑儒?因為他建立了新的政治制度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立馬幹了兩件大事。不亞于「車同軌,書同文」。一是銷天下兵器,二是焚天下百書。
如漢朝賈誼《過秦論》所言:「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傑,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鑄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後來還「坑過儒」。兩個事放在一起,史稱「焚書坑儒」;被視為秦始皇罪大惡極,不得人心的證據。但這個實際上主要坑的是方士,因為秦始皇想求長生不老,方士們謊稱有方有藥,但又實現不了,遙遙無期。秦始皇勃然大怒,活埋了幾百號方士。
但說秦始皇坑儒,也不冤他。他焚百家之書,除了醫藥蔔筮種樹的書外無一倖免。念這些書的人下場也不會好。李斯這樣建議道,「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蔔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史記·秦始皇本紀》)。按李斯的政策,在公共場所隨便說一句詩書,就會被公開處決;以古時候的做法批評時政,就誅族。厲害不厲害?估計處死的儒生不會少。
乃至公子扶蘇諫言道:「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也說明當時遇害的儒生很多。
但自此之後,歷代王朝初建時,都沒這麼幹過。沒有大規模地迫害讀書人。清朝搞文字獄倒是與秦朝有一比。但那主要是因為清朝統治者是異族。後來雙方磨合好後,就沒這些事了。
區別在於,秦朝建立了一種新的政治制度。不簡單是權力更迭,還是制度的更換,由分封制更換為郡縣制。這就難免有不少讀書人反對,不贊同或者不適應新的政治制度。如如當時有個叫淳于越的博士說對秦始皇說:「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無輔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怎麼辦?簡單粗暴、精神肉體消滅唄!
而以後的王朝,更多的是權力更迭,在制度上並沒有根本改變,都沿襲了秦建立的郡縣制。就不存在秦王朝初建制度時的問題。舊王朝早已腐爛不堪不可挽救,讀書人一看新王朝又沿用了以前的制度,當然歡欣鼓舞,願意擁戴效力新王朝。沒有心理障礙。新王朝當然也願意繼續重用前朝的官僚或讀書人,有他們才能實施有效的統治。目標一致,玩法一樣。如果因為他們過去效忠舊王朝而殺了他們,肯定對統治不利。
所以,秦朝對讀書人的殘酷迫害政策,基本上是出於政治需要。跟秦始皇本人的殘暴多疑和讀書少因而嫉恨讀書人沒有多大關係。
2017年3月6日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94會員
332內容數
從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等多維度對中國社會透視研判。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江上小堂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如果人們對當下現狀滿意,可能就會貶低過去;而如果不滿意,就可能會高估過去。時下對民國的認識,就有這種傾向。許多人對民國多有讚譽。其中之一是認為清末民初的中國具有自由。  就我看來,這至少是一種不嚴格的說法。我們可以問一問,當時的中國人熱愛自由嗎?有對自由的追求嗎?如果當時的中國人確有自由,為何又失去
清廷自1644年入主中原,到1911年辛亥革命壽終正寢,終年267歲。在中國歷代王朝中算是命長的。  主要原因在於清廷是少數異族統治,相對而言,一直保持著較高的警覺,清朝皇帝大多勤于政事,基本沒有荒淫無度的皇帝。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在康乾盛世,紅薯傳入中國,極大地提供了糧食供給。 那麼,西方列強的到
孟子說,「老吾老及天下之老,幼吾幼及天下之幼」。又說「君子之于物也,愛之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這就是儒家的親親之愛。儒家的「愛」是有差等的愛,其源頭是「親親之愛」,由
粗魯蠻橫至今是人們心目中北洋軍閥的形像。但我要說,北洋軍閥是中國歷史上最有文化的軍人。可能大多數人不相信,那我們就來擺事實講道理。 吳佩孚,人稱「秀才將軍」,最具有代表性。幼年曾入私塾讀書。熟讀四書五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100年了呀! 那麼,「辛亥革命」究竟給中國帶來了什麼呢?又給今天的中國有什麼樣的啟示呢? 當然,慣常的說法是「辛亥革命」結束了帝制,建立了共和。儘管我們可以不同意這種表
中國文化具有強烈的腐蝕性。任何異質文化因數,無論是生機勃勃,還是暮氣沉沉;無論比之更野蠻,還是更文明,都會被其腐蝕掉,渣子都不剩;但中國文化是保守性的,守著自己的地盤,並不主動去腐蝕異質文化。但如果異
如果人們對當下現狀滿意,可能就會貶低過去;而如果不滿意,就可能會高估過去。時下對民國的認識,就有這種傾向。許多人對民國多有讚譽。其中之一是認為清末民初的中國具有自由。  就我看來,這至少是一種不嚴格的說法。我們可以問一問,當時的中國人熱愛自由嗎?有對自由的追求嗎?如果當時的中國人確有自由,為何又失去
清廷自1644年入主中原,到1911年辛亥革命壽終正寢,終年267歲。在中國歷代王朝中算是命長的。  主要原因在於清廷是少數異族統治,相對而言,一直保持著較高的警覺,清朝皇帝大多勤于政事,基本沒有荒淫無度的皇帝。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在康乾盛世,紅薯傳入中國,極大地提供了糧食供給。 那麼,西方列強的到
孟子說,「老吾老及天下之老,幼吾幼及天下之幼」。又說「君子之于物也,愛之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這就是儒家的親親之愛。儒家的「愛」是有差等的愛,其源頭是「親親之愛」,由
粗魯蠻橫至今是人們心目中北洋軍閥的形像。但我要說,北洋軍閥是中國歷史上最有文化的軍人。可能大多數人不相信,那我們就來擺事實講道理。 吳佩孚,人稱「秀才將軍」,最具有代表性。幼年曾入私塾讀書。熟讀四書五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100年了呀! 那麼,「辛亥革命」究竟給中國帶來了什麼呢?又給今天的中國有什麼樣的啟示呢? 當然,慣常的說法是「辛亥革命」結束了帝制,建立了共和。儘管我們可以不同意這種表
中國文化具有強烈的腐蝕性。任何異質文化因數,無論是生機勃勃,還是暮氣沉沉;無論比之更野蠻,還是更文明,都會被其腐蝕掉,渣子都不剩;但中國文化是保守性的,守著自己的地盤,並不主動去腐蝕異質文化。但如果異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引言 秦始皇(嬴政)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統一六國的帝王,他不僅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國家,還實施了一系列影響深遠的改革。這些改革不僅讓秦朝一統天下,更對後世兩千多年的中國歷史產生深遠影響。那麼,秦始皇究竟做了哪些重大改革?它們又如何影響後世? 1. 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秦始皇最重
Thumbnail
西魏攻打江陵,梁元帝蕭繹下令焚燒十四萬冊珍貴古籍,造成中華文化巨大損失,此事件與秦始皇焚書同樣令人惋惜。文章探討梁元帝焚書的背景、原因及後果,並反思知識與文明的價值,以及個人選擇與歷史命運的關係。
Thumbnail
千古一帝秦始皇,這位偉大而具爭議話題的帝王,他的死後去向,帶給人們無限想像!想知道答案,請看這篇文章。
Thumbnail
秦始皇當年統一了文字.並沒有統一語言。 他又焚書,看起來似乎想要統一思想,並沒有成功。 如果秦始皇活在今天,他要怎樣統一思想呢? 可能會成功嗎? 我想如果秦始皇活在今天,他想統一思想,大概是用下面3種方法。 1、灌輸思想,也就是洗腦。 什麼是灌輸?
歷史上,秦始皇可是冠上『焚書坑儒』殘酷無道的始皇帝,但這位中國歷史上的第一,真的這麼無道嗎?你可知道在秦始皇稱帝之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同時也是中國文化百家爭鳴的發源期,有儒家、法家、道家等學術,但秦始皇之後的三千年,竟然沒有另一家學術可以對抗儒家,儒家學術從此奠定了中國唯一的文化,...
Thumbnail
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為了鞏固統治,採取了強硬的焚書坑儒措施,這場文化浩劫成為權力與思想控制的寓言。焚書的背後,意在消滅異議,維護專制統治。雖然焚書坑儒帶來重大文化損失,但儒學在隨後的漢朝得到復興,成為主流思想。這段歷史提醒我們,真正的統治須依賴思想自由和文化繁榮,防止專制手段的再度發生。
Thumbnail
錢穆針對清季學者研究兩漢經學區分今古文經的偏執態度已到了走火入魔的光景,他在導正這方面時弊的著作之一〈兩漢博士家法考〉,指出漢代人的「古文」,指涉了兩種意涵,分別是: 史記中之古文 東漢之所謂古文 漢代是一個國祚頗長的帝國,從西元前202年從楚漢相爭最後一場大戰勝出的高祖劉邦,算到西元後220
「為什麼秦始皇不去報復那些人啊。」 那時候電視在放尋秦記, 我看到秦始皇一開始被打壓、逼瘋, 再一路走上王位稱霸的時候,忍不住跟我爸問。
前情摘要: 公元前288年,秦向齊致帝之前,秦,趙,宋三國聯合,秦扶持趙攻齊,而齊為了緩解壓力,又用封地收買趙國,許給奉陽君蒙邑作為封地。趙國因此刻意放緩了對齊國的進攻,秦國看到趙國進攻緩慢不力,誤判局勢以為齊國力強盛,便改為致帝於齊,並重新與齊湣王結盟共稱東西兩帝,改變策略與齊國共同攻伐趙國。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引言 秦始皇(嬴政)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統一六國的帝王,他不僅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國家,還實施了一系列影響深遠的改革。這些改革不僅讓秦朝一統天下,更對後世兩千多年的中國歷史產生深遠影響。那麼,秦始皇究竟做了哪些重大改革?它們又如何影響後世? 1. 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秦始皇最重
Thumbnail
西魏攻打江陵,梁元帝蕭繹下令焚燒十四萬冊珍貴古籍,造成中華文化巨大損失,此事件與秦始皇焚書同樣令人惋惜。文章探討梁元帝焚書的背景、原因及後果,並反思知識與文明的價值,以及個人選擇與歷史命運的關係。
Thumbnail
千古一帝秦始皇,這位偉大而具爭議話題的帝王,他的死後去向,帶給人們無限想像!想知道答案,請看這篇文章。
Thumbnail
秦始皇當年統一了文字.並沒有統一語言。 他又焚書,看起來似乎想要統一思想,並沒有成功。 如果秦始皇活在今天,他要怎樣統一思想呢? 可能會成功嗎? 我想如果秦始皇活在今天,他想統一思想,大概是用下面3種方法。 1、灌輸思想,也就是洗腦。 什麼是灌輸?
歷史上,秦始皇可是冠上『焚書坑儒』殘酷無道的始皇帝,但這位中國歷史上的第一,真的這麼無道嗎?你可知道在秦始皇稱帝之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同時也是中國文化百家爭鳴的發源期,有儒家、法家、道家等學術,但秦始皇之後的三千年,竟然沒有另一家學術可以對抗儒家,儒家學術從此奠定了中國唯一的文化,...
Thumbnail
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為了鞏固統治,採取了強硬的焚書坑儒措施,這場文化浩劫成為權力與思想控制的寓言。焚書的背後,意在消滅異議,維護專制統治。雖然焚書坑儒帶來重大文化損失,但儒學在隨後的漢朝得到復興,成為主流思想。這段歷史提醒我們,真正的統治須依賴思想自由和文化繁榮,防止專制手段的再度發生。
Thumbnail
錢穆針對清季學者研究兩漢經學區分今古文經的偏執態度已到了走火入魔的光景,他在導正這方面時弊的著作之一〈兩漢博士家法考〉,指出漢代人的「古文」,指涉了兩種意涵,分別是: 史記中之古文 東漢之所謂古文 漢代是一個國祚頗長的帝國,從西元前202年從楚漢相爭最後一場大戰勝出的高祖劉邦,算到西元後220
「為什麼秦始皇不去報復那些人啊。」 那時候電視在放尋秦記, 我看到秦始皇一開始被打壓、逼瘋, 再一路走上王位稱霸的時候,忍不住跟我爸問。
前情摘要: 公元前288年,秦向齊致帝之前,秦,趙,宋三國聯合,秦扶持趙攻齊,而齊為了緩解壓力,又用封地收買趙國,許給奉陽君蒙邑作為封地。趙國因此刻意放緩了對齊國的進攻,秦國看到趙國進攻緩慢不力,誤判局勢以為齊國力強盛,便改為致帝於齊,並重新與齊湣王結盟共稱東西兩帝,改變策略與齊國共同攻伐趙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