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暑治療經驗談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我在這邊的文章,都會儘量減少專業術語,好讓大家都能看得懂,並且更了解中醫的治療模式
炎炎夏日,大家常常會因為溫度過高,導致頭昏、頭脹、莫名疲累、胃口不佳、眼睛模糊、甚至胸悶心悸等問題,這些都是中暑的標準症狀。
此外,由於天氣熱,很多商家、工作場所的冷氣都會開得很強,間接導致大家頻繁的在高溫、低溫之下活動,也就是在中暑、風寒交替的狀態,使得中暑的機會大大的上升。
中暑的最大原因,主要是在於天氣熱時,身體為了散熱,血液會往體表移動,這時中心動脈的血液量減少,導致所有重要器官的血液供應量下降,尤其頭部是最需要循環的地方,就會出現明顯的症狀。
因此,一開始是頭昏、頭脹、莫名疲累、眼睛模糊,之後影響到腸胃道,導致胃口差,甚至開始有類似腸胃炎腹瀉等症狀。
同時也可能因為主要動脈血液量下降,導致心臟負擔增加,產生心悸、胸悶、呼吸不暢等症狀。
如果中暑一直持續沒有解掉,接下來膀胱、呼吸道上皮等原本就循環較差的黏膜,就會開始出現發炎、感染等症狀。因為局部黏膜循環變差、免疫細胞、抗體在表層的濃度下降,就增加了細菌、病毒侵入的機會 !
而由熱的地方進入冷氣房時,更會導致原本要散的熱,因為冷氣瞬間讓體表血管收縮,內部的熱無法經由汗液排出,使得中暑的症狀加重。(所以現代人中暑的機率,比古人還要高出許多)。因為此時血液都集中到背部較主要的散熱區域,肩頸緊繃、僵硬、疼痛感也跟著出現,甚至嚴重的頭痛。
而且因為沒辦法排汗時,我們會像狗一樣大量從呼吸道散熱,此時有些人也會因為呼吸道黏膜腫脹,導致微血管破裂,而出現流鼻血的症狀。
因此從中暑的機轉來治療,中醫會先把脈看患者的心肺功能,如果還沒因為血液往外移動而下降時,會先用發汗的方式,快速把熱排出,血液就會再回到體內,如有很多含麻黃成分的方劑(EX 青龍湯系列)
此外會看身體內部熱的程度,也會加上白虎湯,直接用含石膏成分的藥物來降體內的熱。
當已經影響到心血管的時候,就會使用生脈散等幫助循環的藥物。
後續就是看影響的器官,再使用相對應的藥物,如胃口不好會使用香濡、霍香…等。而泌尿道感染會使用豬苓、滑石。感冒就回到我之前寫的感染篇的方式來治療。
如果中暑一時沒藥物使用時,也可以先使用些含電解質的飲料,如Fin、舒跑等等……,因為這些電解質可以增加血液的滲透壓,讓血液再從體表,回到血液循環系統中。
因為地球暖化,中暑的人會一年比一年嚴重,甚至現在也出現在大熱天中熱死的案例(血液往外移動後,一個一個器官循環變差甚至衰竭),因此大家還是要小心,熱的地方不要待太久、冷氣不要一下開太強~預防還是甚於治療喔
ps: 不建議太常拔罐、刮痧,會造成局部慢性纖維化,導致未來更容易中暑!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33會員
    57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