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陣子不管是滑 IG 、看臉書,都會時不時的跑出好幾則關於報稅的廣告,亦或是信用卡主打的報稅優惠,種種社交活動、經濟活動不難察覺一年一度的「中華民國萬萬稅」時刻又到來了。
但是,每每看到這些訊息,我又無感的將自己置身事外,直到有一天滑手機時,媽媽剛好也在旁邊,這時又出現了財政部推薦使用手機報稅的教學廣告,我便向媽媽問了一句:「手機可以報稅欸,我要報稅嗎?」媽媽說年滿二十歲都要啊,這句話於我來說晴天霹靂,心想:「所以這幾天看到這麼多廣告,然後我還無所謂,是在????」
報稅初體驗
搭配財政部的手機報稅教學影片,全程的「操作時間」約莫花了十分鐘左右,真的有夠方便耶!而且介面也設計的很流暢,非常人性化(一直推薦周遭朋友,都快成代言人了),但是「總共」卻花費了我近半小時XD
因為第一次報稅真的太新鮮了!在上面可以看到過去一年裡好多的資訊,每個我都逐一的點閱,搭配身旁的顧問––––媽媽,看到不懂的名目就問一下,媽媽真的被我問到超厭世(而且她當時在坐按摩椅,明明是放鬆的時刻,卻又要回答我許多簡單到不行的問題)(ps.媽媽是會計,所以是簡單再簡單、厭世再厭世XD)
健保卡也有自己的卡號!
透過這次的報稅經驗,第一次發現,原來除了金融卡之外,健保卡也有自己的卡號!就像計程車或是Uber的車牌是紅色一樣,也是到大四那年(2020年),朋友和我說起這個冷知識,我才在街上逐個的驗證,活了二十幾年,怎麼會都沒發現呢?
很多出現在生活周遭的事務,如果沒有用心觀察便稍縱即逝,但卻也不影響我們的生活,人們說旅行其實就只是換個地方生活而已,我們一樣吃飯、睡覺,一樣以同個身份活著,但因為環境改變了,便會使人們啟動防衛機制––––不斷的觀察,因為我們必須透過不斷的觀察來確保自身安全,其實就是身為動物的本能反應,不斷的觀察、不斷的覺察、而後不斷的思考,然後再回到原本的生活裡,以同個身份,但不同心境活下去。
用勞力兌現了二十五萬
畢業後留在大學工作的期間(2020.07-2020.12),算不算是另類的把學費賺回來?學生時期打工所賺取的薪資所得,不管金額多少,都會覺得很多,因為那筆收入於我來說是「多餘的」,是可以完全當成娛樂費的,也沒什麼時間成本的概念,單純覺得沒課時,去領個時薪 $160 挺多,挺划算的。
從小到大,學校的學期註冊單、英文補習費、鋼琴、長笛等等才藝的學費,只要把那張紙拿回家,過沒幾天上面便會多一個「已繳費」的藍色戳印。
步入社會,成為兌現勞動力的社會新鮮人後,薪資所得需要自主的拆分成好幾個項目,伙食費、房租、電話費、油錢,然後再想辦法從中省出娛樂費,因為如果沒有強迫自己把必要開銷以外的所得全部存下來的話,累積資本真的是一條漫長的荊棘路,連看電影配爆米花都覺得奢侈。
這才驚覺,小時把學費單拿回家就可以換回一個戳印,像是在施魔法,爸媽白手起家、養育三名子女,再加上柴米油鹽的所有開銷,也像是在施魔法,那麼多的支出,這麼多錢,到底是怎麼賺來的......。
就醫紀錄
看到這個就醫紀錄覺得挺滑稽的,有種「我的身體好爛」的感覺,五個診所,五個不同領域的科別。
後記
用手機報完稅那時,爸爸剛好到家了,一看到他我便喊:「爸爸~~~我剛剛報稅了欸!!」隨後便衝上前抱著他說:「兒女初長成啊~」還不忘用手掌親拍他的背,倒像是替他欣慰,女兒終於又長大了一點啊。
語畢,溫馨時刻不過三秒鐘,爸爸說道:「好可憐哦,養你養到二十幾歲終於自己報稅了。」
報稅初體驗,是除了抗拒工作的痛苦外,第二個有感「長大」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