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曾經提問,怎麼知道在臉書上貼文是出自分享還是炫耀?這是她對於使用臉書的疑慮。對我來說,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問自己的心。如果是出於分享,寫出來的文字就是基於分享,如果是為了炫耀,那麼不論文字如何修飾,讀者都會感覺得出來。
分享或炫耀,使用的語言不一樣。
對於近日設計界一些爭議,我的感覺也是如此。你是無心之過還是刻意佔人便宜、混淆視聽,只有自己的心知道。
基於不同原點所做出的陳述,聽者及讀者,是會感覺得出來的。
在雜誌社工作的時候,曾有一位品牌高階主管,我對她印象不甚好,但圈內朋友為她說話,認為她只是個性很直,人不壞。我的看法不大一樣。我認為,因為幫她說話的圈內朋友本身是名人,是"somebody",對名人恭敬並不意外。她對我也算客氣(因為我是「總編輯」)。問題是,她對我同事非常倨傲無禮,有種客戶是老大的態勢(很不幸我最討厭這種人)。
我想,我們看人不能只看一面,一個人如何面對「對他沒有利益的人」(位階比他低、比他弱勢、沒有權力地位......),會透露他的本性(應該會比面對大人物更真實)。
如果今天被欺負或佔便宜的是我們的朋友或家人,比較好辦,因為弱勢的一方本來就需要多點聲量,我們的聲援相對來說比較不會有過當的問題(當然並不是絕對)。然而若是反過來,今天遭受質疑或是佔人便宜的,是我們所認識的人,這時候我們是不是依然二話不說立刻站在他這一邊?會不會在不知不覺中,我們也成了我們曾經大聲對抗的那種不公不義的既得利益者,成了其中的一員?會不會一不小心,我們也成了欺凌別人的一方?
我們如何能確定絕對不會?
如果今天被欺負或是因為混淆視聽而受到影響的是自己或是自己的家人,我們還會不會先去擁抱那個做出不當行為的當事者?
一個對我好的人,不代表他就不會去欺負鄰居。也不表示,當我知道這樣的事情之後應該選擇漠視。
我希望,對於做出不良示範的人,我們的擁抱和加油,是基於我們已全盤了解事實,並且曾站在較弱勢的一方設想過,所做出的回應。而不是因為利益共同體,不是因為交情。
犯錯並不可恥。有誰能說自己從不犯錯?可能我們根本不知道自己做了一件錯的事,可能在我們的人生當中,從來沒有人為我們指出這是錯的。但是,犯錯後如何回應,就完全是自己的責任,就會決定我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表面上承認,實質上推諉、私底下哭訴,並不是真誠的態度。
真正的朋友,所能做的最好的事,並不是包容。
知道實情卻沒發聲的人,或許我們可以理解,因為每個人總有各自的難處。但是,說假話是另一回事。違心之論,不論基於何種考量,久而久之,會形成一個人的基調。而且,說假話,就是一種共謀。
至於表面上和諧、彼此恭維,卻在私底下說酸話的人,更不可取。我們都不要,成為這樣的人。
任何人的任何行為,都必然會導致某些後果,點點滴滴形成社會。做了A選擇,導致A結果,做了B選擇,導致B結果。不論其結果是不是你想要的,或是你只想要好的部分、不想要對你而言壞的部分,那都是不可逃避的,它必然出自你的某種決定或參與。
就事論事,不要落井下石,也不要盲目加油。每一位和這個圈子有關聯的人,都有讓它更值得令人敬重的責任。虛假,會使得群體好不容易爭取而來的聲譽,埋下崩解的因子。
我們曾經都是小而努力、獨立自強的一員。多麼希望,看到我曾報導、鼓勵和團隊或個人,在壯大的時候,依然保有令我尊敬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