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態現代性》| 一切穩固的事物終將瓦解(下)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raw-image

資訊流(Information Stream)事實上並不是包曼提出的,而是科技文化領域的學者凱文.凱利(Kevin Kelly)在他的一本探討科技未來走向的書《必然》(The Inevitable,當中提到未來的資訊必然以「流動」(floating)的方式呈現,非常類似包曼提到的「液態」。

我將人類吸收資訊的方式用媒介的角度來解構成四階段

  1. 閱讀
  2. 收聽
  3. 觀看
  4. 瀏覽

從這四階段可以發現,吸收資訊的方式變得越來越快(製造資訊的方式也在變多),同時觀看的媒介也在改變我們獲取資訊的方式。

閱讀

這是在印刷興起時的行為,那時候資訊的載體是文本,確切的說,是「紙張」;閱讀本身講求的是慢速的吸收資訊,由左到右,由上至下。透過系統性的閱讀結構文本(context)人們可以一覽無遺地吸收文本的資訊;這時候的資訊仍然是穩固、可保存,因為這些資訊就存放在書本裡,隨時回來看它們都會在。

這樣的行為一直到了19世紀的發明 — 電報,閱讀這樣的慢速行為開始逐漸崩解。即使跟當代的報紙相比,電報所涵蓋的內容輕薄、短少,因為電報發明的初衷並不是為了承載資訊以供閱讀,而是為了可以快速傳遞將資訊傳播到遠方。電報的工作相當於古代的傳令兵,只不過是跑得接近光速的傳令兵;你不會希望傳令兵跟你長篇大論,因為傳令兵本身該傳達的就是重點,因此電報本身的工作也是傳達重點的媒介。

收聽

到了20世紀初,聲音開始有了新的媒介可以承載,也就是無線電。以相同的資訊含量來說,聲音傳播可以比文字傳播更為快速,在生活中我們也能常常聽到類似的對話「用打的不如用說的」,顯示我們對於資訊的快速獲取仍偏好聲音。事實上,這在軍事上的應用尤其明顯,到了二次世界大戰幾乎已經沒什麼人在用電報了,立即的傳訊設備都是用無線電。

關於無線電,有個趣聞可以跟大家分享,早期無線電應用於社會上時,那時候的美國國家電訊公司National Electric Signaling Company (NESCO),以「Wireless Telegraph System」的名稱公諸於世(無線電報系統。事實上電報的命名概念也很類似 ,電報的原文“telegraph” 的原意是「遠播的文字」);一直到了約莫1930年代,無線電被廣泛運用在娛樂節目,那時候才被正式定名為「Radio」。

raw-image
觀看

40年代左右,二戰的爆發使得剛發展起來的電視的發展停滯了10年。戰爭結束後,電視工業又蓬勃發展起來,電視也迅速流行起來。這時候的圖像化界面讓人們感到新奇,商家也在嘗試把所有東西都搬到電視上;電視主播從這時開始出現,至此,也開始越來越多評論家開始批評電視所造成的「資訊娛樂化」。

在以往的閱讀、收聽年代,人們需要主動吸收資訊,加拿大傳播理論大師麥克魯漢(Marshall McLuhan)稱這樣的媒介為「冷媒介」;然而,到了眼球時代的黃金媒介,電視,人們吸收資訊的方式開始被反轉,開始朝向泛娛樂化的內容播報。麥克魯漢稱電視是典型的「熱媒介」,意旨,當我們用這些媒介吸收資訊時,並非是主動涉入,而是被動吸收。在電視上的新聞,通通都是由主播來界定,甚至主播會說

我們休息一下,廣告後回來繼續收看...

我們只能被動地被主播「餵食」資訊,看了太久還會被電視台切掉畫面;事實上,正因為後面還有很多新聞要餵給你,所以才不能讓觀眾慢慢品嘗,所有的資訊只能讓觀眾淺嚐則止,不會有久留的機會。

瀏覽

到了數位時代,更快吸收資訊的方式出現了—瀏覽。比起觀看的淺嚐則止,瀏覽的行為可以說是蜻蜓點水,甚至連碰都沒有。網頁的建立,讓人們以「滾動」的方式在吸收資訊。

  • 同樣是文字,放在紙本跟放在網頁會有甚麼不一樣嗎?

如同閱讀時代所強調的,慢速的閱讀行為是為了獲取系統性的資訊,甚至連閱讀的方式也為我們打造了推論的基礎(由左至右,由上而下),以一種「一步一腳印」的方式慢慢讓作者帶著我們進到作者的推論。如果說書本是文字的載體,那麼螢幕的出現就是取代書本成為新的文字媒介載體。透過電腦螢幕顯示的線上文字,表面上看來可能與一頁紙本文字相去不遠;但是,在網路文件裡捲動和點擊滑鼠牽涉到身體動作和感官刺激,和拿起書本或雜誌來翻閱相差甚多。

raw-image

從紙本跨界到螢幕,改變的不只是我們吸收資訊的方式,還會改變我們對其的注意力和沉浸其中的深度。在網頁或是電子書上,這一系列的文字變成了「超文本」(hypertext),一個個隱藏在文字底下的網址等著我們去點開。我們經常在閱讀到一半時點開了超文本,帶領我們到另一個領域,在探索的過程時又被超文本打斷。

智慧型手機發明之後,「滑」(phub)更是加劇了瀏覽行為的蜻蜓點水,在路上、公車上、捷運上低頭的人們,手指游移的速度,快到眼睛幾乎跟不上;許多的資訊、內容,都是滑過頭了才繼續滑回來看。這時候的資訊已經變成是一股洪流,為了追趕上這一股洪流,我們以快速滑動的方式緊追在後。

凱文.凱利的資訊流動說應證了包曼的「液態」觀點,資訊不再是向過往穩定、沉靜的保存在那,反而是以碎片化的樣態在眼前飛逝而過;以液態的方式在各個平台間流動,摸不著邊際也看不到盡頭,每一段資訊只被給予極短的存在時間。如果是安迪.沃荷大概會說:

在未來,每段資訊都能曝光 1.5秒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社會人的哲學沉思
140會員
295內容數
從物理到電機工程再轉到資訊傳播,最後落腳在社會學。衣櫃拿來當書櫃擺的人。我常在媒介生態學、傳播理論、社會學、心理學、哲學游移;期盼有天無產階級可以推倒資本主義的高牆的兼職家教。
2025/04/25
大型語言模型以自然的節奏說話,表達好奇心,甚至聲稱能體驗情感。但這精心打造的表象掩蓋了一個基本的事實: 這些 AI 系統根本不具備這些人類特質。
Thumbnail
2025/04/25
大型語言模型以自然的節奏說話,表達好奇心,甚至聲稱能體驗情感。但這精心打造的表象掩蓋了一個基本的事實: 這些 AI 系統根本不具備這些人類特質。
Thumbnail
2025/04/22
「懶惰原住民」(the Lazy Native)的迷思並非自然形成,而是殖民當局帶著明確的意識形態意圖精心打造的。
Thumbnail
2025/04/22
「懶惰原住民」(the Lazy Native)的迷思並非自然形成,而是殖民當局帶著明確的意識形態意圖精心打造的。
Thumbnail
2025/04/18
KK 指出,AI 的長期影響將超過電力與火的發明,但這個變革需要數百年來逐步展現。
Thumbnail
2025/04/18
KK 指出,AI 的長期影響將超過電力與火的發明,但這個變革需要數百年來逐步展現。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有一句名言,是由諾貝爾獎得Herbert Simon說的:「在訊息豐富的世界,唯一珍貴的資源是人類的注意力」。科技發展持續流動,是趨勢也無法抗拒。作者用現在進行式來描述這12項科勢趨勢。這12股力量,都在軌道上發展,但無法預測最終到哪裡?但是肯定的是:「必然」往哪幾個方向。
Thumbnail
有一句名言,是由諾貝爾獎得Herbert Simon說的:「在訊息豐富的世界,唯一珍貴的資源是人類的注意力」。科技發展持續流動,是趨勢也無法抗拒。作者用現在進行式來描述這12項科勢趨勢。這12股力量,都在軌道上發展,但無法預測最終到哪裡?但是肯定的是:「必然」往哪幾個方向。
Thumbnail
最終反璞歸真的思考媒體是什麼? 上次我有說與一個人的認知或人格靈魂是由記憶與時間軌跡構成的,進而說到了媒體識讀不能的問題,那麼媒體識讀中的媒體又是什麼? 如果無形的訊息與資訊是看不到又存在的描述也就是軟體,那麼媒體如果從字面描述,就是搭載訊息資訊的媒介物體與實體,因此可以從此訊息推導出來媒體其實就是
Thumbnail
最終反璞歸真的思考媒體是什麼? 上次我有說與一個人的認知或人格靈魂是由記憶與時間軌跡構成的,進而說到了媒體識讀不能的問題,那麼媒體識讀中的媒體又是什麼? 如果無形的訊息與資訊是看不到又存在的描述也就是軟體,那麼媒體如果從字面描述,就是搭載訊息資訊的媒介物體與實體,因此可以從此訊息推導出來媒體其實就是
Thumbnail
讓書中人物感到痛苦的,並不是他們用發笑來取代思考,而是他們不明白自己為什麼發笑,還有為什麼自己不再思考。By赫胥黎 美麗新世界
Thumbnail
讓書中人物感到痛苦的,並不是他們用發笑來取代思考,而是他們不明白自己為什麼發笑,還有為什麼自己不再思考。By赫胥黎 美麗新世界
Thumbnail
「從十六世紀的伊拉斯謨到二十世紀的愛因斯坦,凡是鑽研閱讀對思維習性有何影響的學者,幾乎全部都得出相同的結論,他們一致認為閱讀過程能培養理性;書寫文字的特色是循序漸進且具有命題,這能助長昂基所稱的『知識的分析管理』。」(Neil Postman, 1985)
Thumbnail
「從十六世紀的伊拉斯謨到二十世紀的愛因斯坦,凡是鑽研閱讀對思維習性有何影響的學者,幾乎全部都得出相同的結論,他們一致認為閱讀過程能培養理性;書寫文字的特色是循序漸進且具有命題,這能助長昂基所稱的『知識的分析管理』。」(Neil Postman, 1985)
Thumbnail
信仰小叮嚀:專注力左右了人的靈性生活 社科小常識:前影音時代的資訊基模,是線性順序、片段式的 應用小撇步:提防客體媒體手段,改變主體慾望
Thumbnail
信仰小叮嚀:專注力左右了人的靈性生活 社科小常識:前影音時代的資訊基模,是線性順序、片段式的 應用小撇步:提防客體媒體手段,改變主體慾望
Thumbnail
身在數位媒體時代,以下這些行為應該是大家的共同生活: 每天接收雪片般飛來的即時新聞快訊、每天在社群媒體接收片段的圖文訊息(通常粉絲數眾多的都是圖片勝於文字)、每天坐下來就是想看電視、聽廣播、滑手機、滑平板、開電腦、很久沒有看長篇大論的書籍(不是心靈雞湯、勵志書、教科書、輕小說、圖文書)。
Thumbnail
身在數位媒體時代,以下這些行為應該是大家的共同生活: 每天接收雪片般飛來的即時新聞快訊、每天在社群媒體接收片段的圖文訊息(通常粉絲數眾多的都是圖片勝於文字)、每天坐下來就是想看電視、聽廣播、滑手機、滑平板、開電腦、很久沒有看長篇大論的書籍(不是心靈雞湯、勵志書、教科書、輕小說、圖文書)。
Thumbnail
資訊流(Information Stream)事實上並不是包曼提出的,而是科技文化領域的學者凱文.凱利(Kevin Kelly)在他的一本探討科技未來走向的書《必然》(The Inevitable),當中提到未來的資訊必然以「流動」(floating)的方式呈現.......
Thumbnail
資訊流(Information Stream)事實上並不是包曼提出的,而是科技文化領域的學者凱文.凱利(Kevin Kelly)在他的一本探討科技未來走向的書《必然》(The Inevitable),當中提到未來的資訊必然以「流動」(floating)的方式呈現.......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